诵读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2015-05-26胡永红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叶圣陶先生对“美读”的精辟阐释。学语文,必须通过“美读”这一审美活动,才能进入鉴别美、欣赏美的境界。教师教学生读书,就是要教他们“美读”。
第一,一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应让学生通过“美读”或听“美读”这一审美活动,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它,理解它,记忆它,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它。众所周知,审美过程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只要让自己的感知、想象和情感循着审美对象的指引自由和谐地活动起来,我们就能在审美愉悦中更好的实现对文本所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课文本身反映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识,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的流动过程——“读”来感知形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才能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契合,即发生共鸣。而课文又恰恰大多是美育的极好材料,因而更必须让学生反复读,以“美读”带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事实上,许多优美的诗文,以“诵读”带动“涵咏”较理性分析更能获得审美享受。
第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美育,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美育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用各种形式的读书法,让学生完全地进入审美境界,用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以美引善,使学生在模仿效法的精美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的感召,归心向善,这样岂不更能达到美育之目的?
第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表达美、描绘美的能力。而如果不多读书,多背书,无论说话或写文章,就会语乏词穷,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通过“精美诵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汇,拓宽写作思路,领悟写作方法与技巧。
总之,教学生多读书,尤其是要求和教导学生“精美诵读”文本,可以极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大地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学效果明显。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教读法”,实现“精美诵读”之教学目标。
第一步,通读。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求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做到通畅地无阻碍地读通课文。
第二步,范读。有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性在语言教学中起着特殊作用。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可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产生审美情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熏陶。老师范读时要投入真情,只有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心力与神力,才能感染学生。
第三,指导诵读。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然后选出几个同学分别到讲台前朗诵课文(重点篇目要求脱稿)。由学生代表作评委,评出优胜者。朗诵形式可个人朗诵,可多人朗诵,可分角色朗诵,还可当话剧表演。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钻研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语段的语境、语速、语调,甚至掌握每个标点符号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比如,读《荷塘月色》,要读好关键的几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要读得低缓,沉郁,表现作者心中隐藏着忧愁;而读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则要由慢而快,神情逐渐舒展,表现作者对宁静美好的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读到“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则应由快而慢,而低沉,脸部表情忧郁,表现出作者心中埋藏着的忧愁终究没有因美好宁静的荷塘月色而得到排遣。读准了这些文句,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理解了,学生从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为朱自清描绘出的美好景色而击节赞叹。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个美的追求者,如何将学生引向鉴赏美文的最高境界,是我们的崇高职责。我们只有不将“诵读”当作语文课堂的点缀,并以此自觉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让自己优美的诵读像优美的乐章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们的学生也定能像演绎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一样来诵读自己喜爱的美文。
胡永红,教师,现居江西宜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