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之花在课外阅读中绽放
2015-05-26蔡晓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其原因是:在家从小就没有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没有阅读书籍;在校缺少阅读时间,缺乏阅读指导。那么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呢?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曾经作过以下几点尝试,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头脑灵活,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听名人名家的奇闻异事,科幻小说等,一讲到这些内容,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教室非常安静。为此,我在教学中,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再抓住机会,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书,再把内容补充完整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入情趣盎然的学习意境。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读书感悟》《我与作者对话》等栏目,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同学学有所获,原来没有兴趣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每当看到同学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的状态时,我会心地笑了。
二、教给阅读方法,独立获得知识
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喜怒哀乐,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丰富自己的课堂。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因此,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走马观花,有口无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阅读时按:作者篇目、观点内容、精彩段落、思考感悟等分门别类的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裘、丰富词汇。其次,每读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精美语段仿写,或续写,或改写等,在此引导学生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细读。边读边想,把感触最深的地方圈点画句。阅读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也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把优秀作品展示在学校橱窗上,一份份精致优美的小报,引来一个个驻足欣赏的同学,在享受课外阅读成果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扩展阅读空间,课内课外结合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当前,不少学生阅读追求的是“轻阅读”。沉醉于小说的故事情节,迷恋于漫画的表象,读物以消遣、刺激、娱乐类为主。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阅读取向,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时向学生推荐与课内所学内容有关的读物,如: 学完了《智取生辰纲》后,推荐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学完了《范进中举》后,推荐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骆驼祥子》,再组织学生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学了冰心的诗《荷叶 母亲》,先播放朗读视频,再组织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等。采用这种活动方式推荐图书,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受学生欢迎。
四、注重阅读效果,提高语文素养
“爱书吧,他会给你力量。”高尔基的名言已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对中学生来说,汲取精神营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致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书读的越多,积累越丰富;书读的越熟,越能融会贯通。一旦需要,这些积累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把之间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训练。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会读书,读的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在阅读写作中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创作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如果没有文学的甘露,我们的心灵将会变得寂寞荒凉,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平淡无味,就让我们多多阅读吧!让我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让语文之花在课外阅读中绽放。
蔡晓平,教师,现居河北唐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