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与《百草园》的对比阅读
2015-05-26李君生
如何更好地利用《百草园》这优质资源,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了课文与《百草园》的对比阅读,具体归纳为:一是熟悉内容,找出课文最佳配对;二是对比阅读,筛出最佳比较点;三是检查落实,实现阅读最佳效果。
一是熟悉内容,找出课文最佳配对
叶圣陶认为:“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通过比较阅读,也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百草园》是全市初中生的语文课外读物,它篇目多,内容广,每篇文章都是老师们精挑细选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篇篇向学生精讲,我们只能忍痛割爱,选择部分为精讲篇目。如何选取精讲篇目?我们先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阅读《百草园》中的每一篇文章,熟悉内容、主题、结构、情感,与课文进行对比,找出你心目中的配对文章。然后,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统一《百草园》的精讲篇目,精讲篇目一般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百草园》三分之一的精讲篇目为每篇课文的最佳配对。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之间暗地竞争,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树立团队意识。
二是对比阅读,筛出最佳比较点
对比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将对比阅读的运用首先放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超越“课文这一篇”的局限,才能把课文与《百草园》相关的内容(或字词或句段或篇章)组织起来对比阅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视野从课文转向《百草园》,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
例如教《核舟记》一课,我们选了《百草园》的其中一篇《核工记》,因为两文均详尽地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微雕艺术。《核舟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核工记》介绍了所雕的人物、景观,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艺人技艺的高超,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两篇文章除了字词句的教学外,我们从两文的主题、内容、结构等方面筛出了最佳比较点:1、两篇文章都写了艺匠雕刻的许多人、物、形,其所表达的一个主题是什么?2、两篇文章都介绍了桃核上的微雕具有怎样的特点?3、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采用了怎样的形式?围绕以上三个问题,结合两篇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明确了主题:《核舟记》是“大苏泛赤壁”,《核工记》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特点相同: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结构形式相同:总——分——总。通过对比阅读,许多学生了解了两文的主题思想、总体特征、形式结构等有关知识。
教师在运用课文与《百草园》对比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对比”的意识,逐步学会对比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对比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对比”的能力。譬如教学课文《三峡》,我们学完了全文以后,选取了《百草园》中的《黄牛滩》,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放手尝试,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阅读能力。《三峡》一课与课后练习三是求同比较,与《黄牛滩》是求异比较。《三峡》《黄牛滩》均出自郦道元笔下。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事物的不同特点。1、《三峡》与《黄牛滩》都把长江与两岸群山合起来写,山水一体,良趣实多。其中写山势连绵的,在《三峡》中是略无阙处,重峦叠嶂,在《黄牛滩》中是两岸重岭叠起。2、三峡山势高峻,从文中“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可见,而黄牛滩山高江曲,水势湍急,由“江湍迂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可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对比阅读,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是检查落实,实现阅读最佳效果
为保证课文与《百草园》对比阅读方法的实施,我校语文教研组采取了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在每次学校“三认真”检查中,备课组长分年级交换进行了“三查”:一查教师备课是否运用了课文与《百草园》的对比阅读,二查《百草园》精讲篇目的作业是否批改,三查教后记中有否课文与《百草园》对比阅读的感悟。教研组把“三查”情况及时地反馈到每位教师,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并且我们把每位教师的“三认真”检查情况列入了教师的绩效考核。另外,我们还规定学校组织的独立作业检查的试卷中要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中一定要有《百草园》的语段。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我校每位语文教师的赞同。
对比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
李君生,教师,现居浙江东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