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26陈相元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法集影像、声音、文字、图表、动漫等于一体,具有绘声绘色、直观形象、密度大、节奏快等优点,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也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开展多媒体教学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正视主要问题,剖析形成原因,从而探讨对策,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走出教学误区,掌握科学运用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问题与成因
1.为激发兴趣而误播歌曲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老师在上古诗鉴赏课时往往采用播放歌曲而导致教学失误。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年轻老师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这两位老师上课伊始都以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一位是播放羽泉的《归园田居》,另一位是播放陈淑桦的《梦田》,而且两首歌曲都是从头至尾全部播放的。实事求是地说,两位老师的愿望和初衷都是好的,可是,深思熟虑之后,我们便不难发现其教学的失误之处。从歌曲内容看,尽管两首歌曲与古诗《归园田居(其一)》内容有关联,但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内容主旨等作用并不大;从歌曲音乐看,两首歌曲似乎与古诗《归园田居(其一)》的感情基调也不是太吻合;从所用时间看,一堂课45分钟,仅导入播放歌曲就用了3—4分钟,用时比较长,有浪费时间之嫌。
2.为营造意境而错配音乐
通过配放音乐来诵读、涵咏诗歌,营造诗歌应有的意境,帮助学生沉浸诗歌的情感基调之中,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感情的理解,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实际诗歌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因错配音乐而使用不当的问题。这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所配的音乐与所学的古诗感情基调不吻合,达不到营造诗歌应有意境的目的,如同样是《琵琶行》配乐诵读,一位教师所配音乐是古筝曲《渔舟唱晚》,而另一位教师所配音乐却是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很显然后者就没有前者用得科学合理,因为这首长篇叙事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低沉、压抑和悲苦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节奏显然与诗歌感情基调不吻合。二是因使用不当,配乐声音太大,频率太高,掩盖了老师或学生诵读古诗的声音,有喧宾夺主之憾。
3.为帮助理解而图解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有的老师不是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而是直接点击展示一系列画面来图解诗意,诗歌鉴赏变成了美术欣赏。我们知道:《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可供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非常巨大,反复诵读,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位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涵咏来领悟诗歌意象,从而进入诗歌意境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思,而是仅用“春江潮水”、“月共潮生”、“诗人遐想”、“舟子思妇”、“游子梦回”等一系列画面,来展示和图解诗歌内容,虽然一幅幅画面非常清晰,但却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发挥,更谈不上学生对诗歌二次创造性的独特理解了,将本来具有丰富美感的画意诗情变成了一幅幅苍白的画面,让听课者感到索然无味。
4.为拓展延伸而滥用材料
对于篇幅短小的古典诗歌,一节课只上一首未免太单薄了,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将学生以前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古诗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比较教学,从而达到教师的某个施教目的,这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可是在古诗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为拓展延伸而滥用材料的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用PPT展示了诗人的《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的原文和翻译,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以后草草了事。试问:翻译内容有无必要呈现?只是将初中学习过的两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学是否肤浅简单而需要改进?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用PPT展示了诗人这组田园诗的另外四首,诗歌内容在屏幕上匆匆一闪,像放电影一样,学生根本来不及看明白,不知道教师的施教意图是什么,这样的拓展延伸毫无意义可言。
二、对策与建议
1.适时播放歌曲,提高学习兴趣
“适时”,一是指媒体手段运用及时,该用时则用;二是指媒体手段所运用的时间恰当,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我们知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歌曲等多媒体手段,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施教目的。比如,我们教授李煜《虞美人》,可以在课堂导入、吟咏背诵等教学环节中适时反复播放朱明瑛演唱的《虞美人》歌曲,具体操作可这样进行:导入时,我们首先播放经过剪辑之后的《虞美人》歌曲(只播一遍),用时约1分钟,之后随即发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歌词作者是谁呢?想学唱这首歌吗?要想学会唱这首歌,我们还是先来一起学习这首词吧。”乘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学习鉴赏。引领学生对词作的背景、内容、感情等有了基本的掌握以后,到吟咏背诵环节,我们可以再次播放朱明瑛演唱的原版《虞美人》歌曲,用时约3分多钟,一边播放歌曲,教师和学生也一边跟唱,在歌曲忧伤无奈的旋律中,通过学唱歌曲,从而达到背诵词作、理解诗意、领悟感情的教学目的。
2.适度配放音乐,把握感情基调
一般说来,在诗歌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适度配放音乐,营造诗歌意境和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适度”,一是指所配放音乐的声音要低一点,不能盖过朗诵者的声音;二是指所配放的音乐旋律与诗歌感情基调要保持一致。比如,我们在整体感知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选配播放中国古筝经典名曲《广陵散》音乐,教师自己示范朗诵,随着平淡深远、超旷飘逸、沉郁凝重、激越慷慨的旋律,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诗人李清照身经夫死、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满腔哀愁、幽怨和悲愤之情,进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注意的是,下载的音乐需要进行剪辑和加工,一是使音乐与朗诵时间基本保持一致,二是音乐起伏变化要与诗歌感情基调变化保持一致。
3.适诗图声并茂,助推理解想象
“适诗图声并茂”,一是指所选择的图画或视频、音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之间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二是指这些图声手段与诗歌内容、意象、情感等相适应。一般说来,这种施教策略往往在赏析诗歌教学环节中使用,即在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诵读、品味、理解和感悟之后使用。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教学柳永《望海潮》一词,我们须先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诵读感知、品味领悟、进入意境,之后再播放从优酷网下载的由杨春娟老师制作的视频:“轻音乐——琵琶语——配乐《望海潮》”。这段视频画诗并茂、影音合璧,播放一遍用时约1分半钟,在播放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仔细观看视频,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说一说视频中的画面与你联想与想象的景象有哪些不同?这样在同学们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异彩纷呈,生成鲜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视频画面呈现所固有的不足,顺势接着再次播放视频,让学生一起齐声朗诵或背诵,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适量拓展比较,发挥主体作用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感知、赏析理解和领悟背诵古典诗歌之后,我们可以利用PPT来展示相关古诗,进行适量拓展比较教学。这里的“适量”,是指所拓展引用的诗歌数量要适宜,不能贪多求全而导致滥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所教古诗的内容题材、流派风格、手法技巧等特点,精选引入诗歌,确定比较角度,提出比较的问题要小而具体,切记大而空乏,力求“一课一得”。就课堂教学而言,常见的有课内现场诗歌拓展比较教学,教师往往引用该诗人的另一首诗歌,或者是引用其他诗人的相关诗歌,选取某个比较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赏析。比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们可以将其《咏荆轲》一诗引入,在对引入诗歌诵读感知、疏通大意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比较问题:试比较这两首诗的艺术风格有哪些不同特点?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待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归纳,让学生明白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不仅有田园诗歌自然平淡的一面,而且还有“金刚怒目式”的慷慨忧愤的一面,这样学生对陶诗创作风格就有了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这样的比较教学,开放度大,内容多,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教学法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只有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科学运用,我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古典诗歌鉴赏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414284)的研究成果。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