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015-05-26王新乐
王新乐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教育界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这一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学前教育 存在问题 成因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广义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一般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表现在:首先,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我国拥有341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中民间舞蹈,以及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歌曲音乐。其次,宫廷音乐、文人音樂和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而中国的文人音乐,也多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并带有与民间音乐相类似的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有些文人,甚至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民族民间音乐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情手段和被普通老百姓所认同的自然美好的音乐形势。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像一条历史长河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流淌传播。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20世纪初,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形成中国历史上持续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从1927 年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萧友梅博士创办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开始,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沿袭了以“前苏联——德奥音乐体系”为主的西方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国人开启了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了解了西方音乐文化,开阔了音乐视野,然而近百年来这种以西方音乐为主要内容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忽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忽视导致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双轨现象: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而学校音乐教育(包含高等师范教育)主要是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主要内容,很少系统地涉及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
(二)新媒介的传播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后,广播、摄影、电视、计算机等技术的兴起,让人类有了一种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记录和再现的新手段,音乐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传播出去。新媒介传承方式的出现,使音乐文化传承进一步突破时空界限,成为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各种电子音像制品等新媒介的传播方式使民众的音乐视听变得无限广阔。由此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有了更多、更便捷的音乐鉴赏方式,特别是流行音乐,其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更为接近,极易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迅速占领了整个音乐的半壁江山。人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静下心来认真的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加之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已经逐渐走到了消亡的边缘,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实际成效却十分有限,失去了生存母体的民族民间音乐仍然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传承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这一传承基地的重要性,将大、中、小学生作为重要的传承人。通过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即个人音乐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传承。
(三)未能确立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
虽然在当下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包含着一部分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具体的教学效果上,仍然难以尽如人意。因为民族民间音乐已经不仅是一种音乐技能,而是与我们最亲近的音乐文化。原本是最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音乐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运用,这是需要音乐教育者所深入反思的。当然,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一些难以为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客观条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当下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继续推进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级学校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认识不够,未能确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缺失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在各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其了解很少,导致在以后幼儿园的工作中也很难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学活动中,因此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传承存在割裂、脱节现象,成为断层。到目前为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钢琴、声乐、视唱、音乐欣赏)中,我们没有看到一本相对系统介绍和适合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并且也缺乏教学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支撑。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一)幼儿教师在职前未能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系统学习
教师是支撑教育事业的重要核心力量,学前教育院校肩负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幼儿教师的劳动牵动着千家万户,影响整个社会,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明确把握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与专业发展,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在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尽管包含着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但这种包含却非常表面,不系统、不全面、未能形成体系,导致幼儿教师在职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幼儿教师不能正确区分民族调式和西洋大小调……这样结果就是幼儿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缺失导致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很少涉及民族民间音乐,使得适龄幼儿很少能够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很难将民族民间音乐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进行传承。
(二)国外教育体系充斥现代幼儿音乐教育
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传统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传承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一个残酷的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音乐课教学一直被西洋大小调音乐体系控制着,而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五声调式音乐体系却被束之高阁。据调查,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材中的教学活动多是以一些西洋大小调体系的儿歌、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器、音乐游戏为主,很少有涉及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活动。针对幼儿教师和幼儿的音乐培训机构,全是借助国外的一些教学体系,如: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匈牙利)、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瑞士)、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德国)、铃木音乐教学体系(日本)、蒙台梭利音乐教学体系(意大利),几乎没有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培训学习。
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地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活动的教材,并且也缺乏对幼儿园音乐活动领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资源的支撑。
(三)忽视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特点
童年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尚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开始从父母那里感受语言特有的魅力,其已经不是一种生活的技能,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而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而从语言的节奏韵律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天生的亲和感,成为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理应在幼年时期加强对孩子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这一点也是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同和肯定的,音乐教育中几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方法,如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等,都是针对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因此这一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对民族民间音乐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创造性的向孩子们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好伙伴,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段桥生,米瑞玲.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