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一二三四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5-05-26张晓静于凌云
◆张晓静 于凌云
作者:张晓静、于凌云,青岛市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266229)。
1 前言
工学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思想、育人模式、助学举措。工学结合可以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一开始就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当中,并通过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和在企业的课程实训,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然而现今大部分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上都是对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和移植,虽有安排一定比例的实习实践内容,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乃至内容,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2 青岛市技师学院一二三四模式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所谓“一二三四”模式的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是指建立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物流人才为目标,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证书“三证合一”,以“生产性教学环境”平台、“校企融合平台”“双师型教学队伍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四大平台为保障的递进式一体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青岛市技师学院04 ~09 级500 多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分析,总结出学生入职后的职业生涯为新员工入职阶段、业务操作阶段、基层管理阶段和综合创业阶段。每个阶段具体体现为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职业要求。在对物流专业学生日后将面临的工作进行分析之后,确定每一阶段培养目标要求,按照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七个核心项目课程,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递进式进行人才培养,如图1 所示。
以培养“双核”能力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因此,青岛市技师学院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物流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立体考虑、分段落实”的培育方法。
图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基础教育部门主导开发了职业素养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团队、自我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专业通用的素养能力。其次,物流专业针对物流行业企业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时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再次,企业见习阶段,企业导师除了对学生的技能做出评价外,还需对学生的素养表现进行鉴定。最后,学校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主题职业素养专题讲座和专业环境建设,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落到实处。
2)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更好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改革,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创新,采用实地考察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调查与访问法等典型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另外,学院每年都举办“技能节”,进行技能练兵。现代物流专业开展过商贸实训中心进出库项目、学校教材库设计、玻璃杯快递包装、自动立体库等比赛项目,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突出学生全面评价为目的,创新使用“三证”制度为配合“双核”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学院创新使用素养证书制度,形成毕业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素养证书“三证结合”的评价体系。
1)确定了技工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模型包括一二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来源。
2)制定素养证书取得办法。学院根据全面考核与评定情况确定每位学生的核定核心职业素养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核心职业素养评价证书》,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标准。
3)发挥素养证书的导向、激励功能。评价模型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要的测试维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追求进步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向党团组织靠拢的积极性。评价模型赋予学习能力比较大的权重,有力地促进了学风的转变。评价模型唤起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增强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
以“四大平台”为手段,保障课程体系实施 课程体系的实施离不开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塑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1)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平台。2006年,学院建立现代物流管理实训室,实训室以先进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结合条码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技术、企业资源配置技术等物流硬件和软件技术,以流程性的活动为模拟,让学生在实验场所完成一系列物流模拟操作。2012年,学院与青岛利群集团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商贸实训中心,中心为全院师生提供真实的商品销售服务,采取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2013年,学院与青岛中青软件合作,开发一套体现青岛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特点、有企业真实数据支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仿真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模拟。
2)建设校企融合平台。学院在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在所有专业都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校企共同研讨专业建设发展,共同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教育组织保障。物流专业聘任青岛市首席物流师段沛佑为学院大师工作室物流工作站签约技师,其行业背景对学院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同时作为中国物流学会、青岛市物流协会会员单位,学院借助协会的平台,积极参与青岛地区物流专业产教结合工作,为专业发展搭建行业指导平台。
3)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平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并提高教师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开发能力,系部负责实施并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对口的物流企业进行考察研修、顶岗锻炼,力求通过企业历练掌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突出应用知识和综合技能。
4)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学院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围绕物流专业建设,自主建设和购买支持网络教学模式的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建设把传统学生被动式受教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一种实质性转变。
3 青岛市技师学院一二三四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效果
建立起体现职业性、项目化,能与工作体系互动的课程体系 因课程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形成与职业岗位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更能体现企业实际需要。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高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知,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和企业互动联动,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在改革过程中就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改革后的施教过程中更需要企业的全程介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单靠学校的教育环境必然难以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优势,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建立校企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一二三四”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可照顾到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的在校期间,每一个学期都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培训等课程,提升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潜力;并且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融入企业的初期认知实习、中期生产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藉此可为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4 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能否有效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是课程体系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一二三四”模式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
[1]陈小波.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三大关节点[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17-18.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7-19.
[3]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