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海洋国家实验室在青启动
2015-05-25张韶天
张韶天
对于青岛这座以高端装备、海洋高新、海工制造、生物医药等涉海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城市而言,发动蓝色引擎,形成海洋特色积聚的蓝色优势产业,是面向2025年的又一个战略选择。
久拖未决的“海洋国家实验室”计划终于在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
4月16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青岛召开,标志着筹建15年之久的中国首个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
明日之星
—直以来,对海洋权益的开发研究与各国的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有新的空间,但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其规律和原始核心竞争必须要从科学技术开始。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其首要的科技活动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实验室的成立是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成立大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陈宜瑜院士表示:“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实验室力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争取用5-10年,使实验室跻身世界七大海洋科研中心之一。”
王志刚表示:“成立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了解其中的规律,以便我们更好地进入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
科技体制革新者
理事会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核心决策机构,负责承担政策协调、资源支撑、重大问题协商,并提出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方向等责任。
第一届理事会由国内31名海洋科技专家与政府机构代表组成,理事单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深海基地等11个涉海科研机构。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工程院院士袁业立、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五位院士受邀担任海洋国家实验室特聘理事。
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告诉商周刊记者,“理事会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通过设立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三级研发体系,实现开放协同,有序竞争。其中,功能实验室将作为核心单元,重点聚焦海洋基础研究,全力攻坚原始性创新。”
“下一步,海洋国家实验室还要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更多的实践经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载毅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采用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管理方式。今年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科技管理去行政化,对科研人员管理采用双聘制。”
据了解,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任务需要,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将采取公开招标、定向邀请等形式,组建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重点吸引国际知名涉海科研机构、中青年科学家加盟。
青岛的蓝色机遇
作为东道主、副理事长单位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看重的是近水楼台的长效机遇,尤其是后续可产业化项目与技术的就地孵化与商业开发。
事实上,作为中国海洋科研创新资源布局最早,集中度最高的区域,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省级以上海洋科教机构,40%的中高级海洋科技人才,50%的国家级海洋研究课题和创新成果。
天然优势和累加投入效应叠加,多年来,国家在青岛投入的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原值超过20亿元,包括20余艘科考船(其中,千吨级以上8艘)、“蛟龙”号等深潜器以及12个科学数据库、5个种质资源库等。雄厚的人才储备、科研设施和海洋成果的积累,让海洋国家实验室具备集成各方资源,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能力。这些投入既属于中国,更惠及青岛。
作为落子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希望,以海洋国家实验室为“旗舰”,助推蓝色硅谷核心区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完整的海洋科技创新链,建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据了解,目前功能实验室已经启动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对于青岛这座以高端装备、海洋高新、海工制造、生物医药等涉海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城市而言,发动蓝色引擎,形成海洋特色集聚的蓝色优势产业,是面向2025年的又一个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