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统计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2015-05-25马海霞
马海霞
[摘 要]统计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统计学知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数学问题。主要对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统计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1
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分为推断统计和描述统计两大块,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基本上属于描述统计的内容。苏教版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统计领域中,学生对统计的掌握能力不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对小学生统计学思想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可是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搜集的过程,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达不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教学活动设计的断层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生长和延伸的过程中,知识点应当贯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和断层。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重复了引入、质疑、探究、归纳等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教学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3.教学活动组织的肤浅
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应当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学生必须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二年级统计“数一数”“填一填”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参考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统计表,并没有认真投入探究,这往往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4.教学活动评价的盲目性
教师仅仅将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目标,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盲目性。
二、提升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教学现状和统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师应努力探讨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1.策略提升专业化
统计教学中,策略提升的专业性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先读懂统计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二是在教师要提高统计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为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科研组和数学备课小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统计学知识的探讨,对教学中的数据与例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为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设计结构化
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指的是,在小学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内容的整合,运用整体化和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解读的结构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学知识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不是在某一册教材的某一个章节中。
3.学习策略探究化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习策略的探究化,这也要求在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参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苏教版第十册的数学教材选取了“我国1999年耕地分布状况、农民收入、市镇居民等真实的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度不高,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统计需求。所以,进行探究的前提是真实,而教学真实性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
4.评价策略多元化
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正误的判断;在评价的角度上,树立整体化评价的策略;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结合与统计相关的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另外,编制合理有效的试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硬性的评价。
统计学知识的学习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策略提升、教学设计、学习策略、评价反馈四个角度对统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元化评价等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统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统计探究意识。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