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真情互动探析
2015-05-25张银芳
张银芳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中的“动情”资源,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在师情、文情、生情的热烈碰撞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情感得到升华,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融合。
[关键词]教学 真情互动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4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数学思维较活跃的学生不一定能学好语文,语文好的学生数学思维不一定活跃。究其原因,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概括、综合、分析、欣赏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学生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而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
心理学家的很多试验说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他们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和愉快的心境基础上的。这足以说明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内在意识与显意识有机地同位起来,使学生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倾向于学习对象,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动情”氛围
其一,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进而“敞心扉”。教师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对教师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感情。
其二,学生需要激励和赏识。激励和赏识能使学生愉悦,给学生以自信,能让学生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真心实意的激励和赞美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浓浓的“爱意”,课堂上有了这“爱意”,师生间就会产生尊重与理解,课堂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其三,教师要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走进课堂。如特级教师吉春亚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浓浓的语文味,还有温馨的人情味。上课伊始,吉老师面带微笑来到讲台前进行师生互相问好。
师:孩子们,语文课快乐。
生:(稍停顿了片刻)老师,语文课快乐。
师:(笑)前面加上“吉老师”,我们再来一遍。
师:孩子们,语文课快乐!
生:(面带微笑)吉老师,语文课快乐!
这一简单的课前问好,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将阳光、快乐撒满学生心田,撒向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边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不是教师个人的“独白”,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白”。因此,只有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氛围,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并自觉地去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开发、利用丰富的文本“动情”资源
语文是一门情文并茂的学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所编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动情”资源进行语文教学。
1.披文以入情
如《鼎湖山听泉》一课,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泉声之美及语言文字之美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所以,教师就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为学生营造了美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了美感,陶冶了情操。
2.捕捉文本“情点”
《“番茄太阳”》一课中“番茄太阳”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处,自读感悟其分别指太阳、明明的笑脸、明明美好的心灵,体会由此带来的“我”的心情变化:喜欢—快乐—感动。随着对“蕃茄太阳”理解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情感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3.多手段地开发“动情”资源
如教《黄河的主人》,课刚开始,教师带领学生先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然后播放黄河的资料片,继而教师以简短而富有激情的导语导入新课。黄河的磅礴气势震撼了学生心灵,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为理解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为何能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学习难点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师先有情,而后让学生“动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己应时常补充、更新知识,酝酿感情。
如在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之前,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还要查阅资料,详细了解什么是非典型肺炎,有什么特点,从而真正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教师要了解平时的叶欣,更要了解战争中的叶欣,为她的这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感动。教师只有真正领会叶欣的精神,才能处理好教材,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重点段,紧扣重点词句,悟出真情。
四、多元解读,让学生“动情”
在尊重原作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并善于发现文本向学生传递的真正的生活化的情感。
如《景阳冈》一课,描写了武松打虎的细节,学生无不被他那勇敢无畏的精神所折服。但课至此还未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异议,然后因势利导,开展一次“武松是否是英雄”的辩论赛。正方认为武松打死了老虎,可以称为英雄,反方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武松称不上英雄。通过热烈、有趣的辩论,学生的情感都汇于一点:武松面对凶猛的老虎,身边只有哨棒一根,作为自卫,只能打老虎,而且打死老虎,为民除了一害,是真正的英雄;而今天,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必须保护老虎。
学生在辩论中增强了对勇敢无畏的武松的敬佩之情,又受到了一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教育。
五、师情、文情交融,让学生“动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师情感染学生的心灵,要用文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赞扬了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其中“我”的一段话:“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写出了“我”为长大后都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传达出的愧疚之情是深深的、浓浓的。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将文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唤醒了沉睡于学生记忆深处的体验,激发了学生也想来读一读的愿望,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就悟出了文章的真情。
真情互动,用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在师情、文情、生情的热烈碰撞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情感得到升华,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融,使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情感教学的真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