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开启教育改革新模式
2015-05-25王晓波
王晓波
2012年11月,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战略合作,在全系统引进并实践“运用思维规律 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针对项目启动以来开展的协同创新实践,以及由此开启的门头沟教育新模式,本刊专访了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
记 者:门头沟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推进“运用思维规律 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实践,进行了怎样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安排?
李永生:门头沟区为了实现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迫切愿望,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四个引进”,即引进名校、引进名校长名师、引进优质教科研项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同时促进引进资源本土化。我们认为,用最前沿的教育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转变干部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门头沟区教委与高校合作,将一批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引进门头沟区实践落地。近三年来,共引进了23个项目,其中北师大最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思维规律 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是覆盖面最大的。引进这个项目意在充分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将思维规律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升师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项目实施以来,全区中小学实验校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把思维规律与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探索尊重思维规律下的师生教与学的规律,通过大量的培训提升师生理念,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上百节实验课的研讨,逐步提炼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将认知规律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两年的努力,师生的学习力从定量及定性的测量上,均有明显的提升变化,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师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记 者:结合区域实际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门头沟区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实践研究?
李永生:项目实施以来,我们进一步整合和运用国内外思维能力研究成果,指导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1. 立足实际 顶层设计
战略合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门头沟区教委与北师大开展战略合作,引进并实践“运用思维规律 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此项目旨在将认知规律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作用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改进,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顶层设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范项目推进。确立项目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并确立了三年三个阶段步骤: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实践-从实践到提升。
2. 培训引领 扎实推进
遵循从干部到教师-从骨干到全员-从理念到示范-从通识到学科的规律,确保认知-认同-实践的顺利进行。到目前为止,项目组按部就班实施推进,历经四个学期,先后落实了全区全体教学管理干部通识培训、全区教师通识培训、各示范校和实验校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累计培训近70课时内容。项目组两年内在各校示范教学累计近60课时;深入各校讲座、培训约30次;听、评、指导教学逾200课时。
3. 区域推进 形成特色
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有效的管理机制、研修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1)探索出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①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新型教案格式和评价机制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自主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不是理解、明白以及练习的结果,学生明白后只能得到知识,一味地练习只能得到技能。思维能力培养主要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得到提升的。学生付出越多,获得也越多。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替代学生思考。因此,目前门头沟所采用的教案和评价突破了常规模式,教案主要是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设计与选择问题解决的启发策略;在评价机制上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启发策略。
②有效可行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和针对教学内容的探究问题设计方法
研究者普遍认同探究是学习的最好方式,然而又都由于探究教学耗时太多以及目标发散而弃之不用。与讲授不同,探究教学的主动权在学生,探究过程的推动要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是讲解的逻辑,因此探究的结果有时难以把握。项目组通过对问题设计的限定解决了这个难题,即知识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发现知识和方法,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蕴含着目标知识。这样,教师根据探究结果,利用质询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方法。
(2)构建出体现区域特色的教师研修模式
①专家示范引领的随堂实训教师培训模式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我们的教师研修模式不再是教育专家做报告,然后教师授课专家点评,而是结合学徒式教学和常规的培训方式,项目组专家先进行课堂示范和评课,然后与教师一起设计,进行同课异构,最后让教师独立设计和授课。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教师有抓手,可模仿,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升华教师的教学理念。
②专家引领的层次化区域教育教学培训模式
专家毕竟是少数,不能一对一地针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培训,也不可能给每所学校、每个班上课。但是,如何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呢?
项目组突破了常规的模式,将全区的学校分为示范校、实验校和骨干校。专家可以在示范校进行教学示范,实验校是直接参与项目的学校,示范校和实验校必须参与项目的教研活动,同时必须选定教师进行思维教学的实验。骨干校是实验校的下属学校,可以在日常活动中与实验校一起进行教研。
通过对全区的学校进行层次化划分,项目专家就可以在示范校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备课、授课、评课等活动,而且可以带动全区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项目的教研活动,将专家的引领作用最大化。门头沟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培训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③多种形式并存的教研员聘任机制
教研员在一个区的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直提倡教研员兼课,但是真正落实和具有实效的并不多。伴随门头沟构建“五位一体”研修新模式的改革,变教研员为“研修员”,其职能转变为教研、培训、科研、课程和德育“五位一体”,在研修员设置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研修员竞聘,即研修员从优秀的教师中竞聘上岗;研修员兼课,即对于负责学校较多的研修员,长期兼课存在困难,但是对于负责学校较少的研修员,可以相对长期兼课;研修员由教师兼职,即对于学校很少的学段,可以让优秀的教师兼职研修员,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岗位,也可以使得教研更接地气。
④面向典型问题设计的教师研修模式
常规的教师研修缺乏特定的目标,只是对教学内容再讨论,对教学方法再打磨,难以取得新的进展,容易流于形式。项目组提出了新的研修目标,即以设计探究问题为目标,这样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同时还要挖掘知识的意义,这样的研修目标更明确,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教师使用。
记 者:门头沟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引进和实施了大量的项目。您认为项目实施的区位优势与地区特色在哪里? 是否有利于形成独特的“门头沟模式”?
李永生:优势与特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和有利的发展环境方面。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也是5个生态涵养区之一。全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门头沟自然环境优越,文化深厚;门头沟是北京交通最为便捷的新城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活跃。
二是生态新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门头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的转型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门头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摆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教育投入,紧紧抓住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大好机遇,重新科学规划教育发展布局,制定优惠政策为教育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加大宣传力度,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这些形成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是教育发展形势和区域教育特点方面。门头沟区现有各级各类教育单位84个。其中,中学14所,小学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23所,直属单位16个。现有教职工3700多人,在校学生、幼儿近3万人。门头沟教育资源总量小,分布广。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区教委实施引进和改革双轮驱动,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先进理念和科研成果的综合引进能够带动全区整体提升。比如优质资源方面,我们目前共引进了优质学校11所,占全区的比例已经很高了。另外,“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新建、改建学校及幼儿园38所,总计建设规模约4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随着基建投入的逐年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是我们有了前期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区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先期的实践探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增量工程,通过引进和整合,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推进了教育公平;通过系列实施干部、人事分配、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等,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思想、方法、组织、舆论导向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营造了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从门头沟区教育的规划来讲,我们正在实施打造京西教育高地的工作,京西教育高地是一项站位高、理念前沿、内容丰富、发展形式多样、教育效果优质的区域,是门头沟区教育发展的目标。我们引进实施了“运用思维规律 提升师生学习力”等大量项目,就是要为教育发展目标服务,为形成实现教育特色发展服务。“门头沟模式”应该是逐步显现的过程,现在只能说是初见端倪,但无论怎么讲,门头沟区教育采取的四个项目的综合引进和八个方面的改革破除,再加上区域特有的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圈”等项目,这对于形成门头沟特色或门头沟模式都是十分有益的。
记 者: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对于门头沟区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策略值得推广,哪些值得反思?
李永生:一是建设并完善区域思维训练课程体系。通过四个学期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直接思维训练课程体系,积累了三个学期的思维训练教学资料,包括三套课程讲义,两册教材已经用于支持教师备课的网络微课教程。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项目向更高水平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探索出可控式探究教学方式。通过两年的教育实践,项目组探索了一种能够掌控的探究教学方式,即通过问题设计聚焦结果,通过启发策略掌控探究的深度和进度。
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并非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基于一个教学设计体系。在两个子项目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作用于学生能力素养养成的高效课堂教学,其根本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生不断提升的认知思维能力的配合。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解读。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不同学校、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探究任务和学习内容,并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施以引导。而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并要求学生一定的认知能力的配合。随着学生对探究任务的逐步适应,其认知能力也将逐步提升,探究任务的难度和深度随之而发展,最终带动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三是形成了符合不同教研阶段特点的教研策略。项目组在推进实验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分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教研策略。
第一阶段的教研活动中,为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也为了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教学理论获得感性认识,采取了专家示范授课的方式。通过专家直接进入课堂示范教学,从组织讲座、培训、研讨,过渡到专家、教师同课异构,然后进一步研讨交流,最终走向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课堂教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让原本抽象、晦涩的教学理论快速落地,解决了以往专家“不接地气”的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研活动中,项目组进一步聚焦到学科教学深度研究,引领项目组教师进行深入的课标研究,进而从课标分析到教材分析。在深入研究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学情定位教学目标,并根据既定教学目标,本着自主探究、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组织项目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并对实验教学进行听评研讨。形成了第二阶段贯通课标、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完整教研体系。
在具体实施内容上,数学组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相对清晰完整的特点,以设计探究问题为教研目标,促进教师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同时挖掘知识的意义,这样的研修目标更明确,研究结果便于直接被教师使用。
直接思维组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推进思维通识课程在实验校的落实,采取从示范到辅导,从辅导到自主的教研模式,配合信息化手段,逐渐实现思维课程的师资培训积累。另一部分则深入语文学科,运用思维工具梳理新课标,在教材分析环节进行教材的单元目标分析和具体课文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聚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和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形成相同教材、相同课文、不同学生、不同设计的差异化教学方案,这样的结果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把握教学本质。
四是探索出深化推进项目实践的教研组织模式。一个项目得以在一个区域内顺利实施,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为了提高教研辅导的效率,项目实施从第一阶段开始就建立了分级集中教研组织模式。将全区所有学校分为示范校、实验校和骨干校三级,采取实验校向示范校集中教研,然后分别引领各自对应的骨干校,确保所有有意获得支持的学校均能获得相应的机会。每学期专家组在固定时间内与示范校集中组织活动,然后将剩下的时间留给示范校以外的所有学校。由各校提出申请,专家随后下校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委中、小教科提供的行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教研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伴随项目的进展,恰逢门头沟区教委在区教研管理的一系列改革,这些举措为项目推进提供了特别的助力。由于研修员结构和组织模式的变化,使得项目组与研修员在活动中逐渐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提高了教研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师重复参加不同的项目、课题和活动,等于为教师减轻了负担,也使得项目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深入人心。
五是促进了项目参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通过项目实践与研究推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思维积极性得到加强。学生有意识地将思维方法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决策决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通过思维训练项目加深了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丰富了教学设计手段,促进从以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型。
通过项目的逐步推进,落实了课程建设的分步骤推进,从师资培训、讲义、课堂实践、案例、教案积累到教学材料的文本化,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教材开发建设流程。
总的来讲,项目推进取得的成效可概述为:参与实验的学生群体学习的主体性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决策决定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形成认同,参与实验的教师积极活跃,专业意识与能力逐步提升,并带动了项目组外教师的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直接思维训练课程体系,探索出了一种基于探究学习理念的可控式探究教学方式。构建了“专业引领、行政推动、教研整合”的教研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示范校辐射实验校并带动非实验骨干校的三级项目推进策略。
可以说,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参与实验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现区域实际与特点的课程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彰显区域特色的可控式课堂探究教学方式、三级项目推进策略与三方协同的教研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纠正,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横向上,要采取措施真正让实验的学科、实验的教师与实验的学校多起来,真正实现全年级、全学科推进;在纵向上,使实验的成果进一步固化下来,通过项目的深化研究,使教师们的专业素质与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学生们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习力进一步提升,并由此带动学校管理理念和育人模式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