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语感与思维之门
2015-05-25凌志
凌志
高考作文虽文体不限,但大多学生选择写议论文。主要因为议论文能有备而来,准备一定的素材,按照一定的模式,可稳中求胜;而记叙文则更多依靠创作灵感,每天在书山题海中疲惫拼杀的应考生对灵感是不自信的。另一方面,精彩的记叙文是一种文学创作,高中作文教学可以涉及,但不是主流,因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全面提升未来公民在各领域内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然而,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一直难见成效,学生写出的文章常常理性认知不足,要么逻辑不清,要么空洞肤浅,与高中生应有的成熟心智不符。付出为什么难见回报?笔者近年主持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的研究》,本文即从学生语感与思维质态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点反思。
一、打开议论文写作之门——走近“理性语感”与“批判思维”
1.理性语感与批判思维的意义
“批判思维”与“理性语感”是议论文写作的两项核心能力。(1)思维是大脑一项复杂的过程活动,批判思维是思维能力的一种,是指对各种生活及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归纳、判断,从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能将抽象归纳出的本质进行类比、演绎、挖掘、阐发,触类旁通,形成自我独特的体验与见解。(2)“语感”是在长期丰富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是一种敏捷的整体感悟与经验积淀,具有直接性、整体性、审美性。理性语感是指对理性语言的感悟能力,为议论文写作所必需。为行文方便,下文这两关键词皆简称为“语感”与“思维”。
叶圣陶说:“语言与思维分不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是同步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语感培养以思维发展为核心,思维发展以语感培养为载体,两者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2.高中生语感与思维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1)课外阅读少,课内表达少
一切能力的形成必需依靠反复大量的实践,语感与思维的提升离不开阅读表达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高中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事实上这种阅读要求仅是个空洞的数字。以笔者所在校为例,学生阅读情况如何?江苏高二小高考前学生要全力备战,一天最多一节语文课的时间,而全部必修教材5本,选修必讲的三本(现代散文、唐诗宋词、史记选读),基本要压缩在两年内学完(高三全年用于复习),老师与学生在语文课上都忙赶进度学习一篇篇的课文,还有许多补充的经典古文今文及习题。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因为交流费时会影响进度,所以学生少有讨论。学生课外忙写导学案,写古诗文(许多老师认为文言文有提分空间),写现代文阅读(练手感),狂练语基类题。学生课外阅读表达的时间被挤得微乎其微,语感与思维的能力何以提升?
(2)读写严重分离
反思高中作文教学另一最大症结:读不再为写提供范式,写成了游离于读的孤魂。仅有的一点课内阅读与写作相互孤立。课堂上学的是各种专题的现代文与文言文,每一专题中各文体杂列。各专题随机呈现,如“向青春举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月是故乡明”,教学内容上难以形成高中三年简明渐进而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些阅读的教学内容缺乏与之相应的成系列的作文教学专题,高中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要占大半江山,与之相应的作文专题确也不太好设计,再加上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划缺陷(高一写记叙文,高二学写议论文,高三综合),写作与阅读教学内容更难有交集。
二、奠定议论文写作根基——理性语感与批判思维培养策略
1.分类读写,分步实施——议论文读写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纠正多年来高中作文教学的随意低效行为,笔者以为首先要从宏观策略上保证源头活水,建立一个一以贯之的循序渐进的读写训练体系。写议论文离不开观点与素材,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读写体系,一些基本的观点与素材可以分类去积累与更新,同类的素材互促互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融合中深化认知。这个体系的实施应从高一开始分步推行,其中穿插记叙文的提升训练(少部分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应重视),两条线同时循序渐进,以议论文的训练为主。具体实施,一周或两周一个小话题,课堂阅读教学也是围绕此话题对选文深度解读、对话与表达,课后适当相应的阅读、练习或练笔。关键在于这个“类”的建立:
(1)建立 “写”的类别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项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也不难发现,虽然文题千差万别,但内涵无非涉及人生(指向生命本身),社会(指向生命以外,包含人与自然)两个大类。每个大类可以再分若干小类,形成清晰的树状结构图。如生命类有生命的特征(高贵、尊严、伟大却又渺小、卑微、缺憾等),生命的价值(信念、理想、信仰、灵魂的高度、真善美的追求等),对生命的态度(认识自我、自信、勇毅、坚守、低调、悲悯等);社会类:对他人的态度(爱与善、诚信、无私、欣赏、包容等),与群体的关系(合作、竞争、求同存异、约束、礼仪等),对社会国家的态度(责任、担当、爱国、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
(2)建立与“写”相应的“读”的类别
在明确了写的类别方向后,建立与之相应的“读”的类别。鉴于选修必修教材的丰富性以及阅读资源的便捷性,教师可根据学情灵活制定阅读教学计划,但要大致遵循“阅读为表达与写作服务”这一原则。根据本周写作话题精选课本中相关名家经典,并补充这位作家其它作品,以及同一话题其他名家佳作,在比较中研读,在精读中领悟,在通读中升华。教师若只是将教材一篇篇顺着教,学生在浮光掠影中会收获甚微。教师要让教材真正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教材牵着走,因为“教材不过是例子”。
2.课内思说,课外读写——议论文读写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有了读写分类体系的宏观规划后,课堂是结合读写的关键。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表达与思维的阵地,是推广阅读促进写作的枢纽——课内的思说使课外阅读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因为它与课堂表达关联并推动课内表达;课外练笔则进一步反思课内外阅读,在理性表达中提升批判思维。
(1)课堂“思”“说”结合,磨砺语感,激发思维
美国的高中语文课口语表达训练很系统化,课堂上有所谓的“苏格拉底盘问术”的训练,高一有口头表达训练,高二有全班演讲表达。我们的高中课堂也亟需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失语的尴尬。这里的“说”是有着“思维内涵”的高质量表达,不是走走形式的师生浅白对话,不是随意割裂课文的肢解式问答,而应是一种对文本的全面把握、深入剖析与个性见解。这种深度的表达离不开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明确与课内探究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以确保课堂发言质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这种高质量的“说”依靠思维又极大促进思维,形成“思”与“说”互促的良性循环。
思说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阅读教学的“话题探究”——结合写作话题精选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提倡个性化解读;作文指导课的“交流构思”——说立意说思路说素材以及文章点评与升格;以及促进读写的“辅助活动”——课前话题式演讲(与本周读写话题一致)、课堂讨论辩论、专题演讲等;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水平决定了学生“思说”的质量与效果。方法有: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想说敢说,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巧妙精当,能勾联起课内外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综合、评价,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的表达示范,对学生适时点拨引导,推动学生思说的深入开展。
(2)课外“读”“写”结合,积淀语感,深化思维
话题统摄下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读的素材有同一名家其它名篇或其他名家同题佳作,读的任务主要是在对比整合中按要求写个性感悟或精心设计的深度阅读题。如有关“生命价值”这个话题,可以从生命卑微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抗争与坚韧,课堂可精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后可阅读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周国平的《直面苦难》,阅读真题《乾坤草亭》,尼采的生命哲学,几米有关生命苦难的语录与作品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除了佳句摘录、难句质疑,还要以练笔的方式提炼对苦难的独特思考。
课外读的形式有精读与泛读。精读材料教师推荐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这位作家一系列作品,掌握其作品表达特色与语言风格;并与其他作家的同题作品相互比较,发现各自的表达差异与构思技巧,在文中圈点评注;能设计不同作品在主题思想或艺术手法方面的对比阅读题一道(附答案),或写练笔一则。泛读由学生根据话题自行阅读各种期刊著作,好的文章可以剪贴收集,好词好句摘抄背诵。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的研究》系列研究论文之一)课题批准号 G-a/2011/02/18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