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奏调控理性,把握数学化教学
2015-05-25丁洪
丁洪
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应与知识的逻辑生长点齐头并进,应与儿童的认知特点遥相呼应,也应该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数学化特征明显且高效的课堂,必定是这三者不偏不废、融合共生的课堂。因此,课堂的节奏调控,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理性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一、“有条不紊”——不急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借助于已知的内容,对未知领域作出的初步建构过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组织自主学习实施之前,要先探明学生的“真实状态”,如知识储备、经验迁移和情感调动等方面。自主学习既不能随意而为,也不能为赶时间急着直奔主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向上的氛围。只有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和立体互动,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其次,创设有趣的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当尽可能地沿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域”,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在润物无声中开启“智慧之门”。最后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难度适中的、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这样设计导入:昨天晚上外星人参观校园,在操场上留下长0.53米的一只脚印,你能根据自己肢体的比例现象,猜一猜外星人的身高吗?这样引出“比例”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孩子探究热情的同时,也引导他们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粮草未足”——不急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活动为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当下的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害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在没有把新课标吃透、问题设计到位、学生的习惯基本养成等“粮草”准备充分的条件下,不要急于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课标强调合作探究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形式,从教学目的看,它更是一种内容和实质。但同时课标也明确了课堂中使用合作探究要恰到好处,不能为用它而使用,否则就失去其生命力。其次是问题设计要到位。不少同学合作探究时满足于课本上现成的结论,不注重原理分析,思维活动难以深入。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上的题目整合,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梯度的、操作性强的开放性思考题,使问题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迁移和运用。最后要养成必备的习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合作的组织分工、流程秩序、激励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在初级阶段甚至可以是“灌输”。
三、“隔岸观火”——不急于评价总结
评价既是教学的独立环节,也散落于其他环节之中,其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言而喻。课堂没有及时评价,就缺乏调控的依据,也就容易出现教学管理的“生硬”。“隔岸观火”,就是当学生认知困惑、矛盾显现时,不妨先“静观其变”,适时引导并等待学生思路完全暴露,然后再加以点评。
事实上,急于评价总结急的是时间来不及,只为赶进度,或者生成的与预设有出入,急于“拨乱反正”。理性地把握课堂节奏,一定要有生成意识,能宽容地接纳并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使之服务和丰富教学过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教师不能马上否定回答错的学生,也不需要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而应适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对别人的想法有何评价?”经过连续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立体剖析互动,学生们就会逐渐在“融错”中求得“共生”。
四、“水到渠成”——不急于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是一堂课阶段性的总结,它是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检阅和强化,也是为后续学习铺路搭桥。有些教师总认为课堂就是教师围绕设计的问题,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纠正,认为高效就是考得好。其实,教学成绩好未必就是课堂高效。
检测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当堂检测只是其中一部分。当前的数学课堂,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是部分教师为突破这个怪圈,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挤出时间,保证了当堂检测的“顺利完成”。这样做只会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而且检测效果并不如意。所谓“水到渠成”,指的是教师在自主学习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那么合作探究便有了依据和基础,讨论便能够深入有条理,检测反馈自然不差。这种循环才是教育的良性循环,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
课堂教学节奏不协调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短时高效、精讲精练等“伪课程观”的侵蚀,另一方面来自“好为人师”的越俎代庖。要想改变课堂节奏调控的尴尬现实,需要的不只是教师的睿智,还有不凡的气度。当然也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引导其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中的焦急、等待和感悟,厚积才能薄发,课堂才能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