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2015-05-25房昱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德育工作教师

房昱

摘 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期,金钱、权力等诸多诱惑仍然在挑战师德底线。师德有丰富的内涵,立德树人仍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师德建设应以教育培养学生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严守内心富有良知的道德法则,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德建设要求教职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教师 师德建设 学生 德育工作

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教师节收礼、猥亵幼女、学校基建工程腐败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负面信息屡见报端,令人扼腕叹息。有一小部分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做了严重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圣洁形象的事。师德底线如何坚守?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次次令我们深思,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建设等不同的角度令我们警醒。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几个方面

(一)从人性角度看,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

教师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也有政治、经济的诉求,有家庭、爱情的追求。“自古以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既然是讨论人性,教师也是人,也有人性,也有七情六欲。从人性出发,教师也有各种需要,但是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便不能成为本能的奴隶。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做事应“三思而后行”,要用理智的决定代替感性的冲动。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都管不住,怎么去管理和教育学生呢?教师应当具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严于律己,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丰富自己的学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必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成为教育家的远大志向,要以徐特立、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为榜样,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先进发达地区需要创新,偏远地区、落后地区的教育更需要创新。教师应把教育事业和下一代的发展、国家的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心扎根在学校,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研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应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努力,这样就能惠及更多的学生,提高更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兴起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兴起关键在于教师。

(二)培养学生爱国情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被学生模仿着。“如果我们把健康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教师在学生心里是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楷模。在人生的征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知心朋友般的谈话,常常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决定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育德,育德的价值在于唤醒学生觉悟,唤起学生的国民意识,塑造学生的国民精神。”教师应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比如抗日战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用优秀中华儿女建功立业的精神,正面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向英雄模范看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分享专业知识,课后应与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分析时事新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学校应全员育人,专注人才培养

1.教师应多元化地关心学生情感历程

“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与其茶余饭后谈论学校个别教工的婚外情、学术抄袭等花边新闻,倒不如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深入学生宿舍,研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关系。我们既要打击几个学校经济犯罪上的蛀虫,也要把下一代教育好,使下一代遵规守纪更重要得多。如果一个学生触犯了纪律,教师温文尔雅的话语、宽容和蔼的笑容、无私体贴的谅解是不是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深处,而让学生铭记终生?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可能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效果,决定教育质量。师生互相支持、互相尊重,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我们也常听到,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产生偏科厌学的心理。教师的“教”难道只是照本宣科,把教材讲完,就算完成了任务?当然不是。教师的“教”具有深刻内涵,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师生互相会话探讨、设置情景、意义构建等,在师生思维碰撞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师爱生、生尊师的良好道德情感。

2.学生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工作者和辅导员的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或者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所有科目课程的教学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全体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职员工和学校的领导工作人员,他们的道德行为实践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学在身上。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都举办纪律学习月活动。通过表彰先进人物弘扬正气;通过对反面教材的剖析,针砭时弊,引人深思;通过对国家与学校道德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促使教职工自警,使大家自觉远离腐朽思想。“理想的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齐头并进的教师。”一个真正有道德的教师,绝不是满口空洞地说教、言之无物地灌输,而是能在学问造诣上指点学生,能在科研建设和项目驱动上带领学生,自身也能身正为范,做学生道德上的楷模。

二、教职工师德建设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榜样作用

(一)教师应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应教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勇于和邪教作斗争,勇于和不正之风作斗争,教师应引导学生向岳飞、文天祥、毛泽东等名人伟人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自由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当然,我们承认社会上有消极腐败的现象,但是作为一名教职工,为什么不多宣传一些社会上的正能量呢?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教师应多搜集记录社会上的好事好人,让学生有前行的正面榜样。

(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或起善化作用,或起恶化作用,二者必居其一。”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人生道路上指引学生前进。教师在汶川地震时捐款,就是给学生做的好榜样,引领学生大公无私,发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哲学自古就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扬“善”的美德,同时也要警惕“恶”的坏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我们教导学生乐善好施,但也不是无原则地纵容别国的侵犯,对于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事情绝不让步。比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中华儿女就理应坚决反击,捍卫国家每一寸领土。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就要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要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三)教师应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教师是文化的产物,但教师通过劳动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勇于吸收借鉴一切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和理念,审视自身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定位,夯实教育工作基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实现好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整体形象。“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教育是有制度和法律的强制保障的,但也是一个良心活。有的教师深更半夜还在批改着学生的作业,有的教师利用课后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有的教师无私地拿出几十年积蓄资助贫困儿童读书。恰如央视宣传的最美乡村教师一样,他们不留恋大城市的虚荣和繁华,却深深扎根乡村的一片片热土,他们感动了中华大地,成就了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几个保障

(一)教师,尤其是校长,要砥砺品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我们不能强求一位校长做到十全十美,但校长必须除了具有领导权威之外,还要成为‘教师的教师,树立道德威信,才能使教师心服口服。”校长尤其要率先垂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校长的理念要有超前性,带领学校大踏步向前发展;校长应带领师生落实国家和学校的制度法规;校长应有大局意识,有广阔的胸怀,引领学校改革创新开拓前进。“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在学校主导作用下完成的。”学校的发展规划应将德育列为重要内容,拨付德育专项经费,“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建立学年学校德育规划,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聘请道德模范到学校讲学,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进行德育社会实践等等。只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德育的效果。同时应探索学校制度层面对德育的保障,比如将学生德育行动换算为必修的德育学分,将社会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等。

(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线教师润物无声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德育过程中的直觉顿悟是以人的思维过程的直觉、顿悟、灵感等规律为依据和基础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热爱不是装出来的,是深入内心的外在行为表现。2012年舍身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感动了中国。勇救学生这一瞬间拯救生命价值的行动,是不需要,也没有时间进行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的,这瞬间条件反射般的动作,就是由她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岗位形成的牢固的价值观。那就是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决定的。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道德、知识、才能等素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特征。教师应注意礼仪细节,比如南方城市很热,学生可以穿背心裤衩,但是教师就应当注意形象,否则他人看不出哪个是学生,哪个是老师,何谈师道尊严?就难免不会闹出笑话。

(三)身教胜于言教,专业分类决定教师应坚守主阵地

教师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还要付诸行动。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课后只盯着自己的银行账户数字的浮动。有的非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就宣传社科专业方面的负面信息。教师的教学应当将德育贯穿始终,但是必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主。否则都教给学生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德育知识,那么学生也就在学校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了,到社会上拿什么本领立足?所以,那些在课堂上打着德育旗号,不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授课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制止。

坚持教育公正既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要求,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的信任和期盼。为了实现教育公正,除了学校、教职工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做出努力和表率以外,党和政府、社会团体都应当关心和支持师德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违纪行为“零容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福利和利益上,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些立法为教职工提供了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不同地方按照不同地方的标准,基本满足教师的生活成本,解决教职工教学的后顾之忧。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师德建设更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50-251.

2. 包连宗,郑建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 钟启泉,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德育工作教师
最美教师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教师如何说课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