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是我的另一个家”

2015-05-25罗光祥刘林朱任辉

江西教育A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书学费教室

罗光祥 刘林 朱任辉

“个位数是8,十位数是几呀?……”走进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乡寨坑村红卫小学,就听到教室里飘来的教书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师站在油漆有些脱落的黑板前讲课,教室里只有4个六七岁大的学生。这位讲课的教师就是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江西省“最美乡村教师”的罗光祥。

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罗光祥就在横寨乡最偏远的这所学校里教书,一教就是近40年。寒来暑往,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走出去,而他依然坚守在大山里,守护着山里孩子们的求学梦。

横寨乡寨坑村红卫小学坐落在半山腰上,紧邻赣州市南康区最大的横寨水库。从镇上的集市出发,开车到学校需要走20多分钟颠簸的山路。

与其说红卫小学是一所小学,其实更像一个农家小院,一米多高的围墙内有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仅有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随行的赣州市南康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最初有4名教师、4个年级130多名学生。随着村里的孩子被外出务工的父母带离家乡以及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革的推进,学生越来越少,2013年秋季开学时,只剩4名学生。

采访时,罗光祥正在教室里上课。记者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发现一名50多岁的特殊“女学生”,她时而抬头认真听讲,时而认真做笔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她是罗光祥的妻子,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今年罗光祥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附近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就经常邀请他去作师德报告。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罗光祥向区教育局申请让他的妻子做学校的代课老师,他不在学校的时候,就由他的妻子上课。

“尽管学校里只有4个学生,但不能因为我个人的事情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我是一名老教师、老党员,应该担起这个担子。”罗光祥说,由于学校偏远、条件简陋,年轻的教师都不愿意来这里教书。而年纪大的教师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最后只剩下他罗光祥一个人在坚持。

40年间,他也曾有过多次机会离开大山,到条件好的学校教书,还有人想聘他做月薪几千元的行政管理工作,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这讲台上。2006年,中心小学准备调他去乡里最大的村小——寨坑小学当校长,这所学校不仅离县城近,学生有近700人,而且办学条件也是乡里最好的,可罗光祥却拒绝了。为了瞒住家人,罗光祥还向妻子撒了个谎:“我是本地人都调走,别的老师就更不愿意来这里教书。所以上级部门不可能调走我的。”后来有人告诉他的妻子,罗光祥是自己主动拒绝调动工作,为此妻子还和他吵了几次。

罗光祥的老同事、横寨中心小学副校长李志强回忆起当年的情境,感慨地说:“我真没想到他会拒绝这次工作调动,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呀。罗老师的这种精神真令人钦佩。”

2009年,罗光祥的儿子结婚后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希望他到城里住,带带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可他还没住上一个星期,就搬回了学校边上的土坯房子。“学校已经成了我另一个家,学生也是我的孩子。”罗光祥说,“如果我离开了这里,就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么偏远的学校,这个教学点就有可能被撤掉。他们才六七岁的孩子呀,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别的学校了。”

常常有人问罗光祥:“你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以后学校怎么办?” 罗光祥每次都非常坚毅地回答说:“只要这里还有孩子,我就留在这里教书。就算我退休了,我还会让我的儿子来这里教书。” 罗光祥说,自己无法离开这里的孩子们,在他眼里,这里的孩子纯朴、聪明、勤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孩子们有出息,能凭他们自己的本事走出大山。

“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能读好书。”这是罗光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心中的追求。

在库区移民之前,与学校隔着水库对望的两个村小组的学生,上学放学都要经过水库步行十几里路。水库边上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离水面有一二十米高,一不小心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险。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必须接送孩子。但是,农村的家长一忙起农活来,往往是上午送来了,下午就忘了接回家。

当时学校附近的村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放学情形:天下着雨,罗老师和孩子们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中前行,一路上搀扶这个、牵着那个,一步步小心翼翼地把孩子送回家。为了不让学生们淋雨,罗光祥用身体护着他们,自己却被淋得全身湿透。把孩子送到家后,天已经黑了,罗光祥又是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家。

学校虽然地处山区,安全隐患多,但几十年来都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采访中,记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看到,有一个用粉笔特别圈出的“每日提醒”小栏目,提醒的内容写着:“如今已进入冬季,天气越来越冷,要适当添加衣物,以防感冒;近段时间气候干燥,要注意防火灾,绝对不能玩火,也要告诉家人不要野外用火……”罗光祥告诉记者,每天上课前写“每日提醒”是他坚持了30多年的习惯,“主要是对学生们在不同时间可能会出现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醒注意”。

山区偏远的学校有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多人因此无法完成学业,但罗光祥所教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因为贫困而辍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之前,每到开学季,罗光祥都积极主动地帮家庭贫困学生垫学费或者向上级申请减免学费。当时工资只有七八十元的罗光祥,有时一个学期就要掏出三四百元给学生垫学费。罗光祥说,他给学生垫学费从来没有登记过,有时候学生忘记还了,自己也就不记得了,所以现在有时候还会有学生来还学费。

2007年的一天,走在县城马路上的罗光祥遇到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这名学生拉着他硬要请他喝茶。在交谈中得知,这名学生原来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是罗光祥帮他交了学费才完成学业。如今他已在县城安家落户,并做起了生意,他没有忘记罗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分别时,这名学生从口袋里掏出300元钱硬是塞到罗光祥手里,说:“这是还给老师的学费。”

“在这生活,学生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力解决。”罗光祥说。学校没有水,罗光祥就每天从家里用桶子装水带到学校,给学生洗手吃营养餐;校舍的瓦面经常出现塌槽现象,罗光祥就从家里搬来梯子,爬上屋顶修理瓦面;村里没有商店,学生买文具用品很困难,罗光祥就去十多里外的集市上买回来,免费送给他们……40年来,罗光祥为学生做过的类似事情不胜枚举。

红卫小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集资改建的。学校地面没有硬化,到处尘土飞扬,学生课间活动时往往弄得浑身是土。没有电,上级配备的各类先进教学设备也用不上。没有围墙,操场旁边就是两米多高的深坎,课间活动时老师必须站在操场边上守着学生,以免学生一不小心掉下去。罗光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光祥四处奔波。每当听说有上级领导来村里视察工作,他就跑去请领导到学校指导工作;每当有自己教过的发展得好的学生回来了,他就赶去邀请他们回母校看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罗光祥教过的学生为学校筹集了五万多元资金。有了这笔钱,学校围上了围墙,成了真正的“校园”;硬化了地面,孩子们再怎么玩乐也不会变成 “泥猴子”;拉来了电线,教室安装了电灯、吊扇,窗户换成了铝合金窗,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如今,红卫小学成了横寨乡设施最完善的村级小学。

虽然学校只有4个学生,但罗光祥在教学中从不马虎。他也常常笑称自己是一个“万金油”,各门功课他都教。中心小学校长黎蕾对记者说道:“罗老师的教学能力很强,不仅教小学语文和数学,以前还教过初中物理。而且他还多才多艺,二胡拉得很好,在学校还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课程。”除了开足日常课程,罗光祥还为学生开设了社会实践课。每年秋季,罗光祥就会组织孩子们到果园参观,为他们讲解脐橙生长的知识;到了梅雨季节,他又会带领孩子参观学校附近的小水电站,了解电的产生,并趁机普及正确使用电、防止溺水等安全知识。

“每年罗老师教的学生的成绩在全乡都是名列前茅,几十年来雷打不动,而且他教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尤其是字写得特别好,只要一看某某学生的字写得漂亮,就知道是罗老师教出来的。”横寨中心小学副校长李志强告诉记者。2014年,罗光祥的班上虽然只有4名学生,但是期中考试成绩在全乡依然名列前茅。罗光祥特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道:“这次期中考试,我校语文、数学又获得了全乡第一名,你们4个同学都进入全乡前60名,老师谢谢你们。”

40年来,罗光祥的教学成绩斐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罗光祥的办公桌上,“优秀教师”“杰出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证书垒起来有三四十厘米高。在收获荣誉的同时,罗光祥更看重的是学生长大后有所成就。罗光祥说,这些年有多少学生从这所小学走出去他记不清了,但他知道很多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都大有作为,而且他们并没有忘记他这名启蒙老师,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事。“他们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或发信息给我,回了家也都会来看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自豪!”

猜你喜欢

教书学费教室
我的教书生涯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我的兴趣班学费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在山里教书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