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25王红梅

江西教育A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普基地科技

王红梅

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我们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自主开发了“走进水乡、走进生活、走向科学、走向社会”四大系列近百个实践活动项目。其中,“走向科学”系列活动离不开科技教育、科普教育,而建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又是有效开展科技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一、创新资源建设三种方式,打造科普教育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搞好科普教育,首先要开拓课程资源。

1.共建资源共享共赢。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大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我们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做法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位提供了教育平台,又增加了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资源效应的最大化,又专业化地引领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了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障、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形成了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2.外联拓展合作互动。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对照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3.构建体系形成特色。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我们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课程,并加以系统化。同时,努力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建构具有浓郁地方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实施教师培养三种模式,提高科教队伍新能力

要搞好科普教育,相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间相互培训这三种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推动全市科技教师乃至全省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1.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具体指导。基地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基地的发展,教师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纵观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欠缺,教学能力尤其是科技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我们借助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设专题辅导课;借助共建单位的专业人士加强对基地教师的培训。我们的“气象观测”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活动”获评中科协科技教育培育项目,还是中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项目,得到了省、市气象局、环保局、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请专家进基地,请专家带课题进基地,多形式多手段地加快了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2.走出去,有计划地送教师外出培训。让教师走进其他基地,学习如何开展活动;走进科技场馆,学习观摩;走进科研院所,接受专项指导;走访专业人士,合作研发课程。我们多次送教师到气象部门、科艺中心培训。正是有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教师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强化,科技活动项目研发更有科技含量,对学生的科技指导有了高度。

3.常态化,组织科技教师全员轮训。教师培训工作是长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地开展。基地活动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科技活动作为基地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丰富而变化。所以,教师的培训需要定期、定时、定目标、定任务,只有这样,培训才能卓有成效,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多年来,我们分别开展了备课组内的指导辅导与研讨,开展了通识培训与交流,开展了车模等专题系列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基地科技活动的开展。

三、落实科普活动三个要求,提升科普教育新特色

科普教育要满足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落实科普活动常态化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的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面向参加实践活动的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学段学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富有成效的常规性科普活动。要把这些活动排进课表,以常态化的形式覆盖参训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体现科普教育精品化要求。我们除组织常态的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外,还拟定了“气象观测”“长江鱼类现状考察及特色水产养殖”“秸秆的综合利用”三个重点项目,与部分特色学校进行长期的定时定点的科学探究,逐渐形成了活动基地的精品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为部分有此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更开阔的探究视野,为特色学校开辟了新的活动天地。

3.形成专题活动系列化要求。好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善于唤起中小学生的思想共鸣,受到他们的欢迎;但有的活动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科普失去兴趣。如果仅仅使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非参与性的科普学习和活动,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些能体现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科普知识的传播技巧和活动的形式多样是科普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消防教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科学实验探究、环保教育等系列科学体验活动。这些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的学校和学生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猜你喜欢

科普基地科技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的基地我的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