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还是合作:不应忽视的他国“丝路带”

2015-05-25陈宇

世界知识 2015年9期
关键词:欧亚中亚丝路

陈宇

除了时常见诸报端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外,上世纪末以来,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或组织也曾提出一系列有关丝绸之路的规划,与我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地理、议程、甚至名称上都有契合之处。这些规划各有特点,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整体上与“丝路带”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在我国推进“丝路带”建设时,应充分了解他国有关丝绸之路的规划,理解他们的诉求和主张,以合作代替竞争,共享“丝路带”带来的发展红利。

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

日本是较早提出丝绸之路规划的国家之一。早在1997年,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他将中亚五国和南高加索三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希望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主要途径是通过政治对话增进相互信任与理解、以经贸和能源合作促进地区繁荣、推进民主化、保障地区稳定与和平。

日本力推“丝绸之路外交”有两方面考虑:政治上意图扩大日本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增强在欧亚大陆事务中的话语权;经济上进入中亚、高加索地区的能源产业,增加进口渠道以保障日本能源安全,同时发展经贸合作,为日本制造业寻找新的出口市场。

“中亚+日本”对话机制是日本“丝绸之路外交”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成果。该机制由时任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于2004年提出,并在2005年举行了相关各方首次高层会晤。此后,在该机制下,一系列高层会晤、学术交流有序展开,日本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进入新时期。2006年8月小泉纯一郎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历史上首位访问中亚的日本首相。

相较政治,“丝绸之路外交”在经济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由于路途遥远、地理隔绝造成的物流成本过高,以及对中亚政治稳定和安全形势的疑虑,日本企业对进入中亚不太积极。日本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虽有发展,但迄今仍不算密切。2013年哈萨克斯坦与日本贸易额约11亿美元,不到哈外贸总额的1%。

韩国的“欧亚倡议”

2013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正式提出“欧亚倡议”,并将“丝绸之路快车”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希望建设贯通朝鲜半岛、俄罗斯、中国和中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电力和能源网络。根据韩国官方的论述,“欧亚倡议”的目的是通过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韩国对外贸易,带动朝鲜开放,缓解半岛的紧张局势。

为落实这一规划,2014年6月朴槿惠先后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年10月,她又出访意大利并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在会上向与会的亚欧国家首脑积极推介“欧亚倡议”,以期获得各国对该倡议的支持。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韩国的“欧亚倡议”目前仍处于初期设计和推广阶段。

欧盟的“新中亚战略”和“南部天然气走廊”

欧盟有两大规划与我国“丝路带”相契合。2007年,欧盟推出《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简称“新中亚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推动中亚民主、人权和法制发展;加大对中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中亚经济发展;加强与中亚能源合作, 实现中亚能源开发及外运多元化;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安全威胁;促进与中亚的人文交流。欧盟还通过《2007-2013年欧盟援助中亚战略文件》,计划为中亚提供7.5亿欧元的援助。

除“新中亚战略”外,欧盟还着力打造“南部天然气走廊”。2009年5月,欧盟召开“南部走廊—新丝绸之路”能源峰会,欧盟及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埃及、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元首或高官出席。会上提出修建一条以“纳布科管道”为核心的“南部天然气走廊”,将里海、中亚甚至中东的天然气输往欧洲。

欧盟提出两大规划背后有其深刻的战略考量:一是谋求将自身影响拓展至欧亚大陆腹地,并在独联体国家传播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二是促进自身能源来源的多样化,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欧盟两大规划的现状大相径庭。由于与中亚地理遥远、充满阻隔,且自身深陷全球金融危机无暇他顾,“新中亚战略”并未取得太大进展。而“南部天然气走廊”在渡过初期的困难后,近两年来有所突破。2013年,“南部天然气走廊”的走向正式确定,里海天然气将在通过南高加索管道(已建成)输往土耳其后,再经由跨安纳托利亚管道(TANAP)和跨亚得里亚海管道(TAP)输往欧洲。3月中旬,跨阿纳托利亚管道正式开工,2014年欧盟又作出延长这一走廊的计划。

竞争还是合作?

除上述规划外,印度、伊朗和阿富汗曾在2012年的德黑兰不结盟运动峰会上提出建设一条通过公路、铁路及港口连接伊朗与中亚和南亚的“新南方丝绸之路”。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曾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启动“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希望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提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关系,推进区域一体化。

这些大大小小的“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一道,都与我国倡议的“丝路带”在地理和规划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它们究竟与我国的“丝路带”是构成直接竞争,还是能够互相补充和促进呢?笔者认为,这些规划与我国的“丝路带”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从规划的范围看,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十分广阔,覆盖沿线40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如果算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整个“一带一路”涵盖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完全可以容纳其他国家有关丝绸之路的规划,成为一条能够容纳沿线各种规划、四通八达、百花齐放的新丝路。当前,俄罗斯、韩国及欧盟的主要大国都已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为“丝路带”与这些国家规划的共存、对接提供了资金和机制方面的保障。

从规划的内容看,其他国家的丝绸之路规划既有铁路、公路、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也有消除壁垒、促进贸易等经贸方面的制度性安排,还包括加强人文、教育、青年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内容,这正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契合。我国“丝路带”规划中的许多项目与他国的丝绸之路规划存在利益交汇点。正如习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同时,在全球产业链日益完整、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丝路带”规划不可能由一国独力建成,只有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才能使“丝路带”建设更好推进,实现国际社会共享“发展红利”。

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倡议的“丝路带”没有地缘政治野心,与他国的丝绸之路规划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当前,国外有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比喻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的目的是以攻代守,用“西进”抗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这种观点忽视了两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马歇尔计划”提出时正值冷战初期,有着很深的美苏争霸渊源,而“丝路带”诞生于全球化的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丝路带”由中国提出,但中国对这一规划没有野心,不想当“盟主”,而是诚挚地欢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所强调的:“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

当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丝路带”推进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阻碍。一些国外舆论对“丝路带”所谓“地缘政治野心”的论调可能长期存在,“丝路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等他国规划在制度安排、具体落实上也可能存在技术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丝路带”建设时一方面更包容、更透明,对外加强宣传与沟通,做到增信释疑;另外一方面也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寻找与他国规划的对接方式。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欧亚中亚丝路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欧亚经济联盟开始实施包装饮用水新规范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欧亚经济委员会通过涉及玩具等的系列技术规范
中亚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