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班级德育载体,助推学生和谐发展

2015-05-25李祖新成新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德育

李祖新 成新华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德育思路和路径,提高学校德育绩效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开拓创新,拓展教育渠道,遵循教育规律,践行教育科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科学的素质评价机制,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才能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班级,让学生和谐成长,完成从“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的过渡转变,最终使他们成人成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在提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个班级,一个教师所践行的德育模式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相适应,因此,“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个目的叫做‘促进人的社会化……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要走上社会,必须在受教育期间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使他们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学校必须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工作中有所作为”。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实践中,学校乃至班级的德育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开拓新的思维路向,才能把德育目标落在实处。尤其是远城区农村学校,在居民流动性大,家庭结构复杂多变,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下,如何创建和谐团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亲和力,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构建新课程改革与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是课改的关键,在评价的原则、尺度、过程与方法上,必须破除“唯分数论”的传统束缚,不能固守一把尺子,而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状况,给予客观性评价,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点上进步了,哪怕是一点点,也应不吝啬地对其鼓励,让其在学业的进步中逐步增强自信,完善人格,从而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所以,无论是班级德育工作或者是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让评价机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怎样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和主动展示的欲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班级整体素质提升与尊重学生个性评价统一起来。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个体潜质的不均衡性,在学业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诸方面其进步和发展的曲线存在差异性。作为班主任,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前提下,依据进步、发展的程度给予学生激励性质的客观、公正评价,并把这些评价分门别类以A、B、C三个等级加上简约的文字点评,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学困生,则必须具体明确提出下阶段要注意改进的一点或两点意见,要求不能过高过快,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把学生评价制成表格,通过不同形式与家长沟通,然后装入学生成长袋。

2.充分了解学生,构建“五知五帮”的学生评价机制。学生素质评价,只囿于教师及班主任是不够的,必须组织和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形成评价的教育、激励作用。因此我在班级中提出了“五知五帮”的要求。即知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基础,帮他们找准努力方向;知学生行为习惯,帮他们规范言行;知学生优点长处,帮他们展现自我;知学生学习兴趣,帮他们规划发展;知学生家庭困难,帮他们走出阴影。实践证明:只要落实了“五知五帮”的措施,就能使评价更具体、更公正、更具有激励作用,从而使学生评价能够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上,也使评价更具针对性,有效地避免了评价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同时更好地促进了班风、班貌的改变,更有利于创建和谐团队。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个体的素质提升和发展,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本的,是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前提的,所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在评价中激励学生,让其不断地改过扬善,不断地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最终成人成才。

二、拓展班级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实践平台

由于社会结构多元,转型期社会生态发展进步有失平衡,社会上的一些腐败,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抵消着学校教育,给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构筑学校德育的“防火墙”,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笔者认为,首先是拓展转型期学校或班级德育工作的思路,必须让学校、班级德育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创设出让学生易于接受的德育模式;其次是搭建适宜学生素质展示的平台,如校外观览;时政热点辩论;学校、班级举行的大、中型赛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班主任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仔细观察,深入了解,捕捉一切可能出现的教育转化契机。

开拓思路,搭建平台是一项很严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考验着每位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对此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刻体会。

1.用细心去观察,用耐心去沟通。九(5)班学生小天,聪明、内向,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迟到、早退、旷课是家常便饭。一次,我偶然间检查了他的书包,发现书包中只装着一块砖头,书本早已弄丢,为了欺骗家人和教师,他每天不得不背着一块砖头佯装上学,后来,我把小天的情况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悲切地叹道:“这都是电脑游戏惹的祸啊!”面对母亲无奈的表情,我暗下决心帮助小天。我替他找齐了教科书、作业本,一有机会就找他谈话,给小天讲家里父母的艰难,也讲网络上的事情。可他对于网络而言,除了游戏,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给他作出了如下规定:每周允许上网一次,并且要将老师给他的网址内容记下来(当然是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就这样,我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而不是给他下死命令,一刀切,让他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淡化网络游戏,把兴趣转移到与学习成长相关的方面上来,渐渐地,小天同学的学业成绩提升起来了。后来,我又在学科辅导上花了一番工夫,中考时,他发挥出色,顺利地被重点高中录取。暑假结束后,小天的妈妈感激地告诉我:小天暑假里还打了短工,筹到了上高中的短期费用。事实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大都存在一定的反复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和教师时刻准备着做反复工作的思想准备,教育转化不能一蹴而就,要有热情、要有耐心,这样才能融化学生情感世界中的冰川,让他们理性地回归集体生活,与“旧我”诀别,实现和谐成长。endprint

2.用爱心去接触,用真诚去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尊重,教师与之沟通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去情绪化、随意化,因为选择教育的时机也是一种教育者具有的职业智慧。七(4)班学生小美,刚开学不久,我发现她上课时眼神怪怪的,是抑郁,还是沉思,或是敌意……一天中午,小美爸爸骂骂咧咧地来学校找小美,我本能地一边护着小美,一边尽力劝说小美的爸爸。原来小美在家偷着拿了400元钱。后来我询问个中缘由,小美才告诉我:她父母离异,随父亲一起生活,而父亲忙于生计,顾不上她,她不想回家了。

我把小美领到了自己家里,向她表明当时父亲的做法有些欠妥,有些不尊重她的人格和面子,可在心眼里父亲是真心爱自己的女儿的。这时做女儿的一定要体谅父亲的苦衷,千万不要让父亲伤心。我陪伴小美到了她父亲的住处,当着父女两人的面耐心细致地帮他们解开心灵中的疙瘩,他们以后彼此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对一些暂时有不良行为问题的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真诚与爱心,只有老师的点点滴滴总系着爱,一举手,一投足总关着情,学生才会与你拉近距离,倾诉心声,老师也才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

三、遵循教育规律,践行教育科学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理论、模式通过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专家、教授们的各种途径引入到国内,给传统而沉闷的中国教育注入了活力,开阔了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眼界,随之而起的便是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和反思后,我们逐渐感觉到,我们愈是用现代化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后,愈是感到教育绩效的困惑,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中国的具体国情使然。再好,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与具体国情,具体学情出发,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关注差异性研究,不能机械套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要知道,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理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良好企盼,它不等同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则要求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它包含了教育规律、原则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元素。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是一项十分迫切和现实的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教育的科学既体现在教材的精品性上,又体现在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学生心理的形成,外因与内因间关系,以及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等方面,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实践动作工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则要求在原有基准上的提升和发展,改革与探索的着力点应放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上,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与学两者的互动关系。“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地上为转换,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任何仅停留在教育理念的层面上,津津乐道者,无疑是纸上谈兵,只能使听者糊涂,操作起来感到茫然,做一个明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对教育规律和原则能运用得左右逢源的人,时下学术界的腐败之风,正印证了信息网络时代衍生的功利化倾向。

在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基层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教育理念、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时,要学会反思,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对诸多的理念、模式要善于“过滤”,合理地“拿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获得新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诸多环节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存在着诸多的不匹配,不相衔接的部分,这就要求广大工作、探索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潜下心来调查研究、探究和实践,我们只有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只有坚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认真实践、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探索绩效,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和矛盾的本源,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才能把素质教育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高青县第四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