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新政要突破素质教育的瓶颈

2015-05-25李仲冬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研素质教育改革

李仲冬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同志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逐渐开展了起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走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1999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各个领域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2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改革实验成果不断涌现。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相当普遍,素质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面临许多体制性障碍,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等进行改革,并率先在上海和浙江开展实验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新政要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要突破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改革高考制度,让高考从教育测量走向教育评价

高考是指挥棒,它直接影响到高中甚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果高考的模式仅局限于用纸笔考试的分数来判断考生学业水平的高低,那么高考只是停留在教育测量的层面,不可能真实、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长期以来,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改革高考制度,就是关注和考虑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纯以纸笔考试的分数作为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使高考从教育测量走向教育评价。高招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对推进素质教育必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并能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他们要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己任,能把握好课改的精神实质,并能真正付诸实施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目前,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观念滞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课改的着眼点往往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增删上,没有真正领会和把握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质。二是目标不明。在升学的压力下,多数教师缺乏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视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在实践中往往形成以升学为目标的精英教育模式。三是教法陈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法以单向讲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四是教研不深。中小学教师普遍任课量大,负担重,常规教学的各环节难以落实。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是参照20多年前教育部有关文件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疲于上课、批改作业,没有时间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应该有时间去“仰望天空”,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优雅、有品位的生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悠然,才能引领学生在清雅淡漠、自信从容中走向高远。要实现教育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是当务之急。第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第二,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让课堂闪耀着灵动、智慧、幽默、激情、欢笑的教育光芒。第三,学习、培训、教研活动要常抓不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这个转化特别关键,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要解决如何以新的理念处理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的问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理念变为教学的实践。学习培训、转变观念变为体现课改要求、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行为,重要的一环是落实教研活动。抓好教研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题、有布置、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学校领导一定要分工负责,深入到教研活动中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去,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要解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教的问题,包括教材处理、教法设置、教学手段使用、学生活动等,一定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显现出来。搞好教研活动一定要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凝聚集体的智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对课改形势下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三、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关于课程结构方面,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关于课程内容,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新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于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教育部要求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显然,新的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全面和有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振兴中华、永创伟业的千秋大计。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我们要在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充分运用课改这一杠杆,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推行课改和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进行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师生的有效互动,坚持采用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核心要义是一致的:提出学习目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问题——展示交流——点评归纳,最后达到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并主动参与。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纠正总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倒逼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教学的“走班”方式,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振兴中华的千秋大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教育新政一定能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素质教育改革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