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5-05-25邵志豪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长春130021)
高中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长春130021)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年级组是高中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随着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的集约化,年级组的班额、学额不断扩大,年级组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高中阶段,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建立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常规教学过程管理的计划体系,基于课程实验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的团队支持体系,教师队伍组织文化的保障体系。
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高中;管理体系;实践探索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强调通过改进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学生追求学业进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年级组是高中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随着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的集约化,年级组的班额、学额不断扩大,年级组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高中阶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思想,探索建立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1.高中年级组概述
年级组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体。它是以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为主体,集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形式。[1]
高中年级组坚持学校发展目标、执行学校发展策略,协调学校管理处室的工作布置,组织年级组的教师和学生,达到整体功能最优化,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发展。学校本着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原则,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各监管要素的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建构质量监控的管理框架,年级组全面承担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见图1)。
图1 学校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示意图
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2]全面质量管理的要义在于全员、全过程,通过发挥系统的整体性能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益。按照国际组织(ISO)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lan)、执行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和处理阶段(Action)。
现代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质量教育和管理,使教职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对培养质量拥有的作用和影响。年级组按照总体发展目标制定PDCA工作循环,即按照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的顺序进行管理工作,使年级组的各项事务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质量目标发展,从而实现年级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3.教育教学质量观
现代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的质量。
从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来看,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具有相似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即学校的质量管理也应树立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质量观。探索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建构“三全一个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三全”是指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观、全过程监控的教学质量观,“一个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3]
在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引导下,年级组工作不仅要抓好学科教学,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以此为依据,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宏观体系出发,构建年级全面质量管理的微观体系,其中包括常规教学过程管理的保障体系、基于课程实验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的团队支持体系和教师队伍组织文化的促进体系。
二、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年级组的管理,其管理运行的效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而高质量的管理必须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要达到年级组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遵循PDCA管理程序,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建立涵盖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生指导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各个系统有机结合,保证年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计划系统:常规教学过程管理精细化
年级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常规教学管理是年级组管理的核心。常规管理强调过程管理、环节管理,过程管理、环节管理强调精细化落实,这是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年级组常规管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工作循环,具体包括:计划制定、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评价反馈四个基本环节。
(1)制定计划。年级组管理内容涉及面大,内容丰富,这些都要使用常规的管理方法去落实,常规教学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制定计划。
年级组工作计划从时间尺度上分为:三年规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学段计划、周工作计划。从工作主题分为:教学计划、德育计划。年级教学计划又可分为:课时计划、学科教学计划、学科练习计划、大型考试计划等。年级德育计划又包括:学生大型活动计划、班级主题班会计划、家长会计划、家长学校计划、师生交流会计划等。
(2)教学准备。年级教学准备环节的关注重点是学科集体备课和学科教学材料准备。
学科集体备课坚持周例会,强调集体备课制度建设的“集体备课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地点、明确主备教师、明确基本要求,同时强调集体备课内容要求的“集体备课六主题”——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材料、教学要求。
学科教学材料准备工作坚持分工协作,按照教学计划要求主备教师提前生成六大类教学材料,包括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综合练习、拓展材料、教学课件。同时提出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练习要求,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统一教学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备课,形成个性化、选择性的教学预设材料。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着力于优效教学策略的落实。第一,注重课堂教学的精讲精练,理科学科课堂教学精选习题、精讲方法;文科学科课堂教学精选案例、精练思维。第二,注重学科学习要求与方法指导,既强调学科课堂基本要求,更强调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第三,要求课堂师生互动与留白,即每堂课留出5min左右的教学空白,用于师生间的思考、总结、提问与反思等。最后,开展学科课堂呈现方式的改革,从导学案、练习题等文本教材的改革,到课件、声像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的实验。
(4)评价反馈。作业与考试是学科常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方式。常规教学评价与反馈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过程落实。第一,加强学科平时作业的布置与研究。从学科作业的数量、形式、内容、要求等方面开展学科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鼓励学科依据教学内容布置具有学科特色的作业。同时增加学科作业的选择性与分层次要求,把学科作业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结合起来,使作业成为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第二,加强大型考试质量监控。从考试安排、试题命制、教务实施、试卷批发、质量分析、成绩反馈等六大环节,遵循大型考试组织流程,规范落实各环节工作。第三,加强基于数据的考试质量分析。每次大型考试,从命题双向细目标要求到最后成绩分析,都为科学有效的考试分析提供真实的原始数据,在全面详细的数据基础上形成年级、学科、班级、学生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并把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如实反馈给教师,在师生之间形成基于考试成绩分析的教学改进互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1:设计有效的学科作业
任务要求明确;
学生能够胜任;
作业量适当,不要太多;
容易获得完成作业所需的信息与材料;
巩固练习的技能,并能引发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与最后期限;
对未完成作业或迟交等情形有明确的规定;
每周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在班级内展示。
2.培养系统:人才培养课程实验多元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随着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有很大发展,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形成集选拔机制、课程方案、评价方法与成果梳理等内容的人才培养系统,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
(1)全面落实学校课程方案。学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把为培养学生某种专项素质功能相近的课程群设定为一个模组,形成“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修习层级上分为基础水平、丰富水平和高级水平,在课程开发向度上分为主导性课程和补充性课程,在知识获取方式上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课程内容联系上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课程修习限制上分为必修课程、通选课程、任选课程和自修课程。
按照学校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年级组从课程推荐、课程计划、课程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上关注落实,确保学校课程的高质量运行。
(2)根据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设置与高中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改革,年级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实验班。根据班级课程设置、生源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优长和兴趣爱好,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进行培养模式选择、选拔。选择组建不同课程实验系列班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宜的课程实验。
高中人才培养课程实验班分为:理科课程实验系列、特长课程实验系列、综合培养课程实验系列等。其中理科课程实验系列又分为创新课程实验班、学科竞赛实验班、数学课程实验班、工程课程实验班等。特长课程实验系列分为艺术特色实验班、英语特色实验班、博雅特色实验班等。综合培养课程实验系列分为国际语言项目实验班、综合课程实验班、文科课程实验班等。
在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各实验系列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课程方案。
(3)制定班级集体培养目标,规划班级活动体验课程,开展班集体文化建设与教育实验项目。现代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以班集体为基本单位,通过班级活动开展,通过教育实验项目,建立起基于人才培养的活动体验课程,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具有启发式的班级文化,建构创新教育模式。
案例2:艺术特色实验班集体建设目标
营造“个性优长、团结协作”的班级文化。根据特长学生个性优长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与人文科学的整合教育,使学生成为个性优长、特长优异、善于创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针对特长生不同专业水平,确立发展方向,为重点大学和艺术类院校输送优质人才。
艺术特色实验班集体教育实验项目:器乐训练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3.支持系统:学生发展规划指导团队化
学生发展规划指导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潜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获得步入下一阶段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根据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的内容,年级组全体教师全员参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形成年级核心组教师领导下的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位导师对指导的学生开展五个方面的发展规划指导,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理想引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第二,心理支持。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全人格。第三,学业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和实行合理的学习计划。第四,生活引导。包括行为指导、入学生活适应指导、卫生健康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等。第五,生涯规划。包括职业规划指导和升学报考指导等。
(2)组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团队。学生的发展规划需要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指导,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学、家长与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为评价维度,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家长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评价结果通过等级及评语方式呈现并存入学生档案,毕业前根据每学期、每学年评价的结果做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总评。
(3)组建荣誉社团,为班级同学形成榜样引领。为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意愿、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在班级和年级建立荣誉社团,让品质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入荣誉社团,对班级同学和年级同学形成榜样引领。同时对班级需要帮助的同学形成同伴互助小组,让荣誉社团同学成为学生发展规划的指导者。
(4)年级组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委员会联谊活动和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说明活动,同时邀请优秀家长、校友、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开设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引领家长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成为学生发展规划的指导老师。
案例3: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五项指导
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形成家庭学习课表;
与孩子开展主题式谈论,在谈论中了解孩子的决定;
帮助孩子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并为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条件;
提供孩子发展个性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品格;
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4.保障系统:教师队伍组织文化学术化
学生的高水平发展,需要具有自觉发展意识、高素质、高能力、能教能研、风格鲜明的学术型教师的引领。学科组是年级组教师队伍的基层组织团队,学科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学科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文化学术化是教师团队发展的基础,更是年级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与促进。
(1)构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师学术性组织,促进教师学术性成长。年级组为教师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构建以提升常规教学能力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为辅助、坚持自主发展、追求自我超越的教师发展模式。使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个性化,走向主动,走向自觉。
通过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规划,以优效教学为核心,通过各学科主题教研活动,系统进行课堂观察和科学分析,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依托年级组的学科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同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和学科组开展的学科教学研究课题,能够促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研能力。特别是以“问题确立课题,经验凝练成果”为切入点,鼓励年级组和学科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精品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发现、研究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浓郁的研究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年级组鼓励学科组教师团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与个人学科发展优长,开设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同时,根据学科教学的学段特点与教学要求,组织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同时营造丰富多彩、具有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
三、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的反思
1.大教育质量观指导下进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校课程、教学、德育与教师,而且取决于包括科研、招生、升学指导、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年级组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实体,如何调用全校资源、整合学校各部门工作、服务于学生发展,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树立“大教育质量观”,把关注点放在质量体系中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体系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
2.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特别强调环节管理,PDCA工作循环制度虽然保证年级组工作的规范化运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教师个性,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发挥教师与学生互动生成的自主性与自觉意识。因此,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统一化的环节落实中,既关注全员教育质量提升,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个性优长发展。既关注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要关注不同学校形成不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唤起并保持他们自主发展、自觉发展的意识,这将更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3.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更全面的评价反馈机制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的高一学生将率先开始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减少高考科目,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新的考试招生制度预示新的人才评价方法与标准,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对年级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要形成更为完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中教育有责任有义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丛伟.普通高中年级组发展策略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美]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李晓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3]李桢,刘玉新.“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25(5):24-27.
[责任编辑:江桂珍]
G471
A
1002-1477(2015)06-0099-05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6.027
2014-10-26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1251338)。
邵志豪(1974-),男,浙江宁波人,博士,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