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渗透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证研究
2015-05-25吴晓英
吴晓英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初中生物课堂渗透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证研究
吴晓英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探索生物课堂渗透学习迁移理论的途径与策略,进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初中生物国培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积差相关、方差与内容分析发现:教师、学生、教材、评价制度、学校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利用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生物学习兴趣等措施是渗透学习迁移理论的有效途径。
生物课堂;学习迁移理论;中学;渗透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具备终身的学习观、健全的价值观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呼唤。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诉求,探索生物学科的均衡发展需要认知学习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教学生知识,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要教学生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如何思维,否则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徒劳无功。[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新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甚至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而迁移理论是研究学习迁移发生机制、规律与特征的学习理论,让师生切实掌握利用迁移的方法和过程,提高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技能已成为研究的必要,也是现实条件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推进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为了解初中生物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现状,探寻有效运用迁移理论的措施与方法,为生物学科的教与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从教师对迁移理论的认识、运用、学法渗透、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五个层面来进行问卷的编制。在试测的基础上,得出由(12道)单选题和(3道)问答题组成的正式问卷,其中,单选题主要包括意识及重要性、迁移运用、学法迁移三个层面,问答题主要包括影响因素、解决策略两个层面。“意识及重要性层面”主要了解教师对学习迁移重要性的认知和意识现状;“迁移运用层面”主要了解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况;“学法迁移层面”主要了解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学法迁移的情况;“影响因素层面”主要了解影响师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和理论运用的因素;“解决策略层面”主要了解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迁移能力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以参加贵州省国培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然后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和手工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迁移理论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确保问卷的质量,使所得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和说明现实问题,运用所得数据对正式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因素分析各层面的KMO值均在0.6以上,且总量表的KMO值为0.758,指标统计量大于0.7,呈现的性质为“适中的”标准,而且显著性P=0.000<0.05,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量表各层面的累积解释总变异量均大于50%,表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当理想,量表层面间的建构效度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萃取出的共同因素可以有效地反映各个指标变量。
可靠性统计量为量表各题项变量内部一致性α系数,该系数值越高,表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高,量表的信度愈佳。[2]统计结果中各层面的α系数均高于0.70,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2,标准化的α系数为0.842,表示量表各层面和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甚佳。该量表的建构效度和信度都很好,能够较好地反映调查问卷的信息。通过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信度分析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自制的问卷内容层面设置、效度和信度良好,能很好地突出迁移理论的知识和反映初中生物教师运用迁移理论的真实情况。
为了解初中生物教师对迁移意识及重要性的认识、生物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现状以及向学生进行学法渗透的概况,运用自制的问卷量表从“迁移意识及重要性”、“迁移运用”和“学法迁移”三层面进行调查,得出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表1 量表三层面间的描述统计量
1.教师的迁移意识及对迁移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表1说明教师们对生物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规律的意识和重要性有很高的认同,其中贵州其他地区的生物教师对迁移规律的认识优于省城贵阳,对于迁移意识的具体问题而言,93.92%的教师肯定“教学运用迁移规律的必要性”;27.91%的教师“经常有意识运用学习迁移规律”,55.81%的教师还处于有时运用的随意状态,这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大多数生物教师运用迁移的意识性和必要性。88.37%的教师认为学习迁移能提高教学质量,说明迁移理论对初中生物教学有很大帮助。有76.75%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学习迁移”,说明教师们的培养意识相当高。
2.生物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况
表1说明教师教学中整体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情况较低,做练习时占58.14%,新知学习时占53.48%,备课时占76.75%,新知学习时渗透学科思想的占48.84%,可看出教师只注重在备课环节应用迁移规律,而其他环节应用的几率不高,都只有50%左右的教师在运用,今后有待于加强教师对迁移理论的学习、运用以及策略的培养和训练,增强迁移意识和进行迁移的能力,使他们能在自己的一线教学中自主自动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理念和能力,从而提高生物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之目的。
3.生物教师进行学法迁移的现状
教师们在学习迁移方面的意识和学法渗透方面很薄弱,有58.14%的教师在“结束环节运用学习迁移规律进行学法渗透”,还有41.86%的教师仍然处于随意状态。而知识是前后相互紧密联系的,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对迁移规律的认识并具备迁移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主和自动地顺应迁移规律,运用迁移理论服务实践教学。关于“复习时运用学习迁移规律”的情况,41.86%的教师经常运用,还有58.14%的教师处于有时运用状态。有83.72%的教师经常进行“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大部分生物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对迁移规律的渗透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三层面平均数看,黔南最高,其次是毕节,其他三个地区相当。可以看出,贵州黔南的初中生物教师在迁移理论的意识、运用以及学法渗透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做得较好,铜仁相对较差。量表的平均数为2.90,标准差为0.432,只有“迁移意识和重要性”层面的平均数在3.0以上,处于“经常”运用的程度,其他层面平均数都在3.0以下,处于有时运用的随意状态,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迁移理论水平和迁移培养意识极其重要和紧迫。
4.“迁移意识及重要性”、“迁移运用”和“学法迁移”层面间的关系
为了解教师们在“迁移意识及重要性”、“迁移运用”和“学法迁移”三层面间的差异性是否显著,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不同地区的教师在各层面间的看法是否相同,分别对量表数据进行了相依样本T检验、积差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其中“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量表三层面间差异比较的相依样本检验结果
从表2可知,“学法迁移层面”与“迁移运用层面”的单题平均数差异T值为0.593,显著性检验概率值P>0.05,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示教师们在这两层面间的看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学法迁移层面”与“迁移意识及重要性层面”的单题平均数差异T值为-2.616,显著性检验概率值P<0.05,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示教师们在“学法迁移层面”与“迁移意识及重要性层面”的知觉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也表明“迁移意识及重要性层面”与“迁移运用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该层面的单题平均数明显高于“学法迁移”和“迁移运用”层面,教师们对迁移重要性和意识都有很高的认同。
表3 量表三层面间的相关矩阵
据表3可知,各层面间都呈显著正相关。教师们在“迁移意识和重要性”的知觉程度越高,则在“迁移运用层面”的实践程度也越高,即教师对学习迁移规律的掌握越好,则他们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运用迁移规律的机会就越大。教师对迁移规律的理解越好越有助于他们在“迁移运用”和“学法迁移”层面有更好的体验,越能促进他们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从而对学习迁移的运用会做得更好;当教师们在迁移运用层面的实践程度越高,则他们对学生进行迁移培养和学法渗透的概率也会更高。同时也看出“迁移意识及重要性”、“迁移运用”层面都与学法迁移层面有较高的相关性,只要在这两层面的意识越高,则他们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进行学法渗透的频率会更高,运用迁移规律来促进生物教学的实践会做得更好。据表4可知,量表三层面间的P值都大于0.05,表示不同地区教师在三个层面间的看法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地区在量表各层面间的方差分析摘要
5.影响生物教师运用迁移规律的因素
第一,关于“您认为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有48.84%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有30.23%教师认为是学生,16.28%教师认为是教材,4.65%教师认为是其他。79.07%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故教学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习迁移能力的关键。
第二,对于“影响教师运用迁移规律的因素”问题,认为是考试评价制度的有13.95%,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的有39.53%,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有34.88%,即74.41%的受访者认为是教师和学生,教材的编排体系的有9.30%,只有2.32%认为是其他。
因此具体来说,影响学习迁移规律运用的情况归类如下: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意识培养、知识的广度、对迁移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灵活度、知识结构、备课情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和授课技巧等能力。二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及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基础、认知水平、思考习惯、对事物的关注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三是评价制度。如考试评价方式、考试制度、学校对教师考核的要求。四是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如辅导资料和考试题的筛选等。五是学校及其他因素。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任务要求以及学校看重考试结果和支持度不同;社会的地区环境以及社会需求不同等。总体而言,有88.37%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因素是教师,65.11%认为是学生,25.58%认为是教材,故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首先提高教师的迁移能力和意识,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各种教学艺术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最终提高学生迁移意识和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6.提高初中生物教师迁移意识和运用能力的策略
以“您认为有效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或建议是什么?”作为访谈问题,结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完善教学理论,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为每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把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且教师要精通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熟悉教材以及知识点间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给学生布置迁移练习,让学会迁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三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全面分析、整合和扩充教材。四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举例恰当,演练及时,评价方式多元化,抓好引导;分析好学情,多与学生所熟识的知识联系,适时运用多种方法强化,提高学业成绩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五是创设条件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多与生活实际联系。从生活中学,学为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和访谈,结论为:第一,学习迁移理论能有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第二,教师们对迁移理论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生进行学法迁移的意识不强。第三,教师、学生、教材、评价制度、学校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第四,提高迁移规律运用的渗透策略有:分析、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改变教学方式,多互动、多学科联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生物学习兴趣等。
五、建议与对策
初中生物教师对迁移理论在生物教与学中的重要性有很高认同,但真正理解的状况堪忧,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策略、频率都较低,应该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师生理解与运用迁移理论的渗透策略
(1)教师方面的策略。第一,提高迁移理论运用频率、增强迁移培养意识;第二,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备复合教学能力,如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变式教学等;第三,教授学习策略,成为生物学科学法专家;第四,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正确处理教学程序以及提高传授迁移方法的多媒体运用技能等;第五,创造利于迁移产生的情境,进行迁移性教学,实现生物知识的低路迁移。
(2)学生方面的策略。第一,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概括能力;第二,训练学生迁移应用技能,增强运用意识;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与学习迁移力;第四,运用先行组织者激发正迁移,避免学习零迁移。
2.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自习课和实验课等不同课型实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分类实施;通过课堂导入、新知构建、知识运用、知识复习和测验训练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渗透;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来总结和运用知识、激励学生创新、整合、嫁接和迁移知识。
3.学习迁移理论与生物知识有效整合的渗透方式
理论知识必须有效指导实践才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迁移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迁移理论促进生物知识与生物学科思想的充分渗透和深度融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火花,为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渗透途径和思路,达到教学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明晰初中生物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策略,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优质目标推进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3-272.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8.
[责任编辑:陈学涛]
G633.91
A
1002-1477(2015)06-0048-05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6.014
2014-06-1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113)。
吴晓英(1979-),女,贵州凯里人,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