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在一起,永远年轻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
2015-05-25李津徐艳
◎本刊记者 李津 徐艳
和学生在一起,永远年轻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
◎本刊记者 李津 徐艳
今年的教师节,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从全国1500万教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如此殊荣,浙江唯一,全国仅有十位。
“教学科研使我的人生充实和自信,学生成长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已过花甲之年的程惠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她从教38年来,严谨治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中。
仁者不忧:与其叹息不如奋斗
说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程惠芳说关键时刻离不开老师的指点。
出身在东阳农村的她,20岁入党,21岁被保送到浙江化工学院,留校后,到工管系当教学秘书。当时她的理想是当一老师。35岁时她想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可是原来是化工专业基础,跨专业,已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难度可想而知。情急之下,她给浙大经济学教授周文骞教授写了一封信咨询。
“只要你认真复习,达到要求,就能录取,跨专业也没有关系。”周教授的回信,让程惠芳找到了方向。她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到凌晨3点,做了900多道数学题,1986年顺利考上经济学研究生。10年后,为了提高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政策研究的能力,已经是教授的她,又再次挑战自我,考上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博士。
“我自己的感受,叹息不如去奋斗,求人不如求己。当时我只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如果你叹息基础差、自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了。”程惠芳说。
她的座右铭,也影响了学生。
2006年,程惠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得知她指导的本科生郑丽萍得了癌症。程惠芳通过电话和邮件鼓励她不要放弃,并为她组织捐款。回国后,陪她一起完成论文。
“她后来病情不断恶化,但她很坚强,人有了决心以后,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程惠芳说。最后,郑丽萍参加了毕业论文答辩得了优秀。
2013年,程惠芳的一个博士生,查出来黑色素瘤,已经到了第二期。在程惠芳的鼓励下,那位学生也是一边治疗,一边做博士论文。两年下来,他的病康复了,论文也即将答辩。
有梦想,有坚持,有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人走得更远。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程惠芳对浙江省百强企业创新能力、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监测评价研究成果突出,研究报告获省委省领导26次批示,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程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人物名片:
程惠芳,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八届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特级专家。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重点研究基地带头人。
勇者不惧:亲眼目暏美国“911”爆炸,坚守学校写论文
2001年,程惠芳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任访问教授。她如饥似渴钻研学术、锻炼口语。
9月11日那天清晨,她像往常一样乘地铁从纽约市皇后区到曼哈顿第五大道帝国大厦旁边的学校研究生院大楼上班,到达第五大道帝国大厦时看见一架飞机已经撞向世界贸易中心,灾难大片里的场景就在眼前。
“911”事件第二天,程惠芳和大家一样在宿舍呆了一天,电视上反复播放着美国救援情况和反恐的决心。第三天,她就呆不住了,孤身一人去了办公室,因为离回国还有两周的时间,必须要抓紧完成研究任务。
在“911”以后的一段时间,纽约经常传闻有炸弹,人们普遍比较恐慌,一天在一辆公交车上,因为天气有点热,她拉开外套拉链,拉链发出的“嗞啦”一声让全车的人立马戒备地看着她,误以为有人拿炸弹。
就在人心惶惶的那段时间,她一个人坚守在学校办公室,下载资料,研读文献。正是这些文献,使得程惠芳的视野逐渐开阔,研究方法逐步与国际接轨,开始注重计量模型分析,也为她后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积累了大量资料。
“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30多年来,程惠芳几乎没有度过一个轻松的寒暑假,把大块的时间花在学术上,上世纪90年代初,她探索工业外贸“3+2”复合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以来,浙江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又投身于企业转型和创新能力研究。2013年7月,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招标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目前,程惠芳光手上重量级的课题就有3个,有著作要写,有那么多的学术会议要参加,还有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论文要指导……但这些远远不是她的极限。
“中国的开放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如何形成自己的开放经济理论体系,并进入国外大学的课堂,这是我们经济研究工作者要努力的战略任务。”前方的路上,她已经为自己设置了新的目标。
知者不惑: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这是程惠芳对自己教学的要求。
程惠芳的研究生曹月告诉记者,程老师要求很严,就拿写论文来说,一篇论文起码要看200篇文献,其中至少有50篇是英文文献。所有的数据,都要注明来源。遇上课题讨论会,程老师经常和大家讨论到晚上12点,饿了就和大家一起吃快餐面。
“非常热爱、令人吃惊、精力旺盛。”是研三学生吕斌斌对程老师的十二字评价,“教书育人楷模真是实至名归!”
有一次,吕斌斌写一个关于企业发展案例的报告,有部分资料,直接从企业官网上摘抄。报告交上去后,程老师当时也没有说什么,重新修改,但是事后对他进行批评,教导他治学态度要严谨。
“和学生在一起,让我永远年轻。”程惠芳告诉记者,一步步走来,她获得了很多领导、前辈和同行们的“阳光雨露”,她也要把教师的爱和使命,给予学生们。
她的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经常晚上一两点钟还在微信上回答学生的提问,一早又从微信给学生群送去“财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