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一套能让干部下的制度体系,先预警、后调整嘉善让干部能“下”成为常态

2015-05-25徐培武

浙江共产党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职嘉善组织部门

◎本刊记者 徐培武

设计一套能让干部下的制度体系,先预警、后调整嘉善让干部能“下”成为常态

◎本刊记者 徐培武

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给人“发帽子”的组织部门,现在要给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摘“帽子”,如何破冰?在传统文化喜“上”而恶“下”依然根深蒂固的当下,如何树立能上能下的理性认识?组织部门作出“下”的决定,有没有压力?如何让干部“下”得平稳?

在去往嘉善的车上,这一串问号盘桓在记者的脑海中……

刚到组织部,记者就看到了一组数据:通过构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制度体系,嘉善初步形成先预警、后调整的干部阶梯式“能下”模式。近两年以来,共诫勉29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16人,其中降免职和改任非领导职务10人,10人中,工作不力的2人,考核连续末位的2人,不敢担当的1人,廉洁从政上有反映的3人,身体健康原因的2人。

而对于“下”的结果,至今无一人上访!

嘉善是怎么做到的?

共识:要让不干活的人下去,让干活的人上来干

在干部能“下”上,嘉善“下”得从容。

嘉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学军回忆:嘉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氛围,是从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后开始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用20个字画出一幅“标准像”,赋予新时期好干部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干部工作中,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而干部的职位是稀缺的,能干的“小狮子”有一大串,只有让不干活的人下去,让干活的人上来干,才能使干部队伍合理流动起来,好钢才能用在刀刃上。

实绩公示榜是每一个干部都特别关心的公示平台。

大家都很清楚,党纪严于国法,而组织措施应严于党纪。因此,嘉善设计了一套能让干部下的制度体系:2012年,出台了以“班子和干部双重考核、正反双向测评和排名靠前靠后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双考双评双亮”工作实施办法;2013年,考虑到对干部不同维度的考核评价,出台了领导干部预警调整办法和综合党委、组织部门、分管领导不同层面评价意见的领导干部“三考一定”综合考评实施办法;2014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又出台了领导干部调整动议“反向提名”暂行办法。

朱学军告诉记者,下干部不能任性,不能简单凭领导个人好恶或职能部门一家说了算,必须精心设计公开透明规范的“游戏规则”,不仅要让上的干部明明白白,更要让下的干部心服口服。

近年来,干部能“下”在嘉善县已逐步成为一种常态,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嘉善县委的高度重视、制度体系的配套以及组织部门的敢于担当。

操作:先预警,后调整

知人,才能善任。善任不仅指上,也包括下。通过构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制度体系,嘉善初步形成先预警、后调整的干部阶梯式能“下”模式。

而要让下的干部心服口服是门细活,为此嘉善动足了脑筋,用他们的话来说,“精心操作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先是列出预警名单,当前上的干部都有后备库,下的干部也亟需一个“筐”,这个“筐”就是预警名单。对预警对象采取提醒、教育、函询、诫勉等措施,给予一定预警期限,并与干部本人谈话,说明预警理由,提出努力方向。预警期满,对预警对象进行考察核实,根据考察核实结果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仍未改正的,提出初步调整建议。应该说,先预警、后调整的阶梯式操作,既是给干部一次自纠的机会,体现了组织关爱,也是给最终“下”的干部一个心理预期,实现“下”得平稳。

从事干部工作多年、业余自学过心理学的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暄,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金某曾经是某镇的副科级领导干部,连续两年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双考双评双亮”中反向测评得票较多,位列末位;组织部门在走访县四套班子领导时,县分管领导也认为其工作不力,需要调整;在对镇领导班子开展的组织考察过程中,有不少同志包括主要领导给予其“差评”和调整建议。为此,吴暄和干部科长吴烨代表组织对她诫勉谈话。第一次谈,主要是给她提个醒。可金某委屈得不行,足足哭诉了一小时谈自己如何不容易的“奋斗史”,吴暄递上的一包餐巾纸都差点不够用;一年后因工作没起色吴暄找她第二次谈,这次谈了半小时,金某情绪仍然激动,擦眼泪用去了半包餐巾纸;2014年1月2日第三次找她谈,通知她因仍无明显改进,经县委研究,给予她降职处理,调整至县级部门担任中层干部。这一次,金某反而没有哭:“我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县委作了这样的决定,我心里也总算是放下了,还是要感谢组织。”

吴暄认为,这第三次谈,金某没有哭,是因为有了心理预期。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不相匹配的,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偏高,诫勉谈话时说问题客观严谨,摆事实不扣帽子,语言平实肯定成绩,可以帮助当事人重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使其自觉进行心理调适。

在嘉善,对“下”的干部落实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下”之后的安排更仔细,一般会找四五个适合其发挥专长的岗位供选,保证干部“下”得平稳顺畅,也保证干部在“下”之后仍有发挥个人所长的平台。

2014年,嘉善县1名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因任职期间统筹推进工作不力,在市县开展的绩效考核中下滑比较明显,经提醒、诫勉后工作仍无起色,被县委予以降职处理。对其降职后的岗位安排,组织部反复研究并专门听取了本人意见,最终将其安排到适合其发挥法律业务专长的中层岗位上。如今,他在新岗位工作已近两年,能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干出了比较明显的工作业绩。今年7月,县委又下了一名干部,组织部同样对其降职后的岗位安排作了精心考虑,同意其本人重回原工作单位的请求,接收单位领导则向他伸出热情之手“欢迎归队”。

这种包容的心态,在推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这些年,嘉善县委在嘉兴市委组织部开展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民主评议情况得分逐年提升。可以预见,只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定性定量结合的操作和阶梯推进的程序,干部能“下”就能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常态化做法,从而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猜你喜欢

现职嘉善组织部门
从组织部门的“五个一”看优良部风
奋斗的“新生代农民工”
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难”在哪?
把握好“第一工程”的“魂”“纲”“根”
领导干部出现哪几种情况会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
一以贯之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浅谈融媒体语境下的多视角创新——以《最奇妙的一日游 看砥砺奋进的嘉善》为例
嘉善杜鹃非遗技艺工作室落成
组织部门不能成“近水楼台”
嘉善两男子因私排金属废液污染环境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