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比较

2015-05-25陈再述

医学综述 2015年1期
关键词:瑞舒伐颈动脉硬化

陈再述

(嘉鱼县人民医院内科,湖北嘉鱼 43720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以及管腔缩小为特点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是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由于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成为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活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减轻炎症发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药理作用,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肯定[2]。本研究采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旨在探讨最佳的稳定和逆转粥样硬化斑块的用药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嘉鱼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经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3],排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2个月内服用过其他降脂药及有他汀类药物过敏史者。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8~74岁,平均(56±8)岁;单侧患病20例,双侧患病22例;软斑块28个,硬斑块36个。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6~72岁,平均(56±8)岁;单侧患病18例,双侧患病24例;软斑块27个,硬斑块39个。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部位、斑块数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每晚睡前口服1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0305),每日1次,连续服用24周。对照组:每晚睡前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37203),每日1次,连续服用24周。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再给予常规的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异常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和治疗24周后清晨均空腹采血1次,并且采用氧化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脂水平,评估项目: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横切面最大面积、纵切面最大厚度,并选取两条最长直径作为长和宽,相乘得出的斑块面积。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脂联素。血管内皮功能主要评估指标: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内皮素 1(endothelin-1,ET-1)。其中,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两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患者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s,mmol/L)

表1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s,mmol/L)

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验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

组别 例数TC治疗前 治疗后t P TG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6.0±0.8 3.1±0.6 18.394 <0.01 2.2±0.6 1.5±0.4 3.693 <0.01对照组 42 6.0±0.8 4.2±0.6 12.105 <0.01 1.9±0.6 1.7±0.4 2.355 <0.05 t 0.290 7.946 0.153 3.827 P>0.05 <0.01 >0.05 <0.01组别 例数LDL-C治疗前 治疗后t P HDL-C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3.9±0.9 1.7±0.4 14.158 <0.01 1.4±0.4 2.2±0.6 6.556 <0.01对照组 42 3.8±0.8 2.5±0.4 9.202 <0.01 1.4±0.4 1.8±0.6 3.374 <0.01 t 0.104 9.257 0.416 2.842 P >0.05 <0.01 >0.05 <0.01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横切面最大面积、纵切面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相比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横切面最大面积、纵切面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小,试验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横切面最大面积、纵切面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比较 (±s)

表2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比较 (±s)

试验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

组别 例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t P横切面最大面积(mm)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1.47±0.18 1.05±0.1112.903 <0.05 16.5±2.713.0±2.5 6.139 <0.01对照组 42 1.48±0.21 1.21±0.14 6.933 <0.05 16.5±2.7 15.3±2.4 2.210 <0.05 t 0.234 5.824 0.034 4.232 P>0.05 <0.01 >0.05 <0.01组别 例数 纵切面最大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t P斑块面积(mm2)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2.12±0.37 1.92±0.15 3.246 <0.01 27±10 20±83.745 <0.01对照组 42 2.09±0.38 2.03±0.31 0.793 >0.05 27±10 23±7 2.201 <0.05 t 0.367 2.070 0.033 3.851 P >0.05 <0.05 >0.05 <0.01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清hs-CRP、脂联素、血清NO以及ET-1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和ET-1均显著下降,脂联素和血清NO显著升高(均P<0.01),试验组治疗后的hs-CRP、ET-1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联素、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s)

hs-CRP:高敏C反应蛋白;NO:一氧化氮;ET-1:内皮素-1;试验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

组别 例数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t P脂联素(μg/L)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4.19±0.52 1.55±0.2330.090 <0.05 15.08±2.17 24.38±4.05 13.117 <0.05对照组 42 4.20±0.48 2.21±0.4519.601 <0.05 15.11±2.20 21.06±3.88 8.645 <0.05 t 0.092 8.464 0.629 3.836 P>0.05 <0.01 >0.05 <0.01组别 例数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t P ET-1(ng/L)治疗前 治疗后t P试验组 42 14.20±0.68 22.14±5.369.524 <0.01 27±10 19±4 5.119 <0.01对照组 42 14.18±0.71 18.06±3.22 7.626 <0.01 27±10 21±3 3.758 <0.01 t 0.132 4.229 0.033 2.832 P >0.05 <0.01 >0.05 <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其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吸烟及遗传因素等。所以,适度调脂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4]。他汀类药物是经典有效的降脂药,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文献报道,他汀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调节血脂作用[5],其作用机制还包括: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细胞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性反应的发生;增加内皮细胞NO释放和减少ET-1生成,抑制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6]。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全合成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他汀类药物所拥有的降低血脂、限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层沉积、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和缩小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7]。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能降低TC、TG、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能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纵切面最大厚度变薄和横切面最大面积、斑块面积缩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8];能降低hs-CRP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能促进NO释放和干扰ET-1表达,发挥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优于比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是全合成单一对映异构体化合物[9]。与同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对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更强劲,肝选择性高、肝代谢少,血浆半衰期长达13~20 h,生物利用度高达20%,其药理活性无时辰差异且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年龄、性别差异,患者的依从性高[10]。因此,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更具临床优越性。

[1]衡旭华.5-脂氧化酶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5):2377-2379.

[2]孙由静,张闻多,汪芳.Rho激酶: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靶点[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84-88.

[3]潘秀珍.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820-821.

[4]李艳彬,方勇,杜贤兰.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0,16(11):1743-1745.

[5]张锋,任景怡,陈红.血管紧张素-(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29(1):1-6.

[6]莎仁高娃,谭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25-28.

[7]陈巧莲,钟根明.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1,22(28):2612-2614.

[8]祁春梅,姚理娜.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1):3596-3598.

[9]王树青,吴钱红.瑞舒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1):3459-3460.

[10]富萍,裴晓冬,刘永,等.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MMP-9水平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3,30(1):51-56.

猜你喜欢

瑞舒伐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