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大在哪里

2015-05-25钟永圣

中国青年 2015年6期
关键词:亏本曾子易经

文/钟永圣

《大学》之大,大在传承,大在贯通,大在跨越时空。从思想来源上看,《大学》不单单是传承了孔门心法,实际上是融汇了中华上古修身智慧的精华;从修证学理上看,《大学》贯通了物理、心理、生理、伦理和管理诸学,举凡道理、天理、财理被其“一以贯之”通透地阐明;从影响效果来看,从古到今,所有学习中华文化的人,无论是出于自修还是要兼济天下,都在《大学》的囊括之中。所以,《大学》之大,大在“包举宇内”,大在“席卷天下”。

《大学》的思想来源

《大学》思想的来源至少有三个:《易经·坤卦·文言》,《尚书·尧典》和《论语·里仁》篇。

《易经·坤卦·文言》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君子是“伦理”的评判,正位居体是“心理”的修养,畅于四肢是“生理”的表现,发于事业是“物理”的呈现。伦理来自自然之理,即中国古代所说的“天理”,则这一段话把天理、伦理、心理、生理和物理一以贯之的扩展顺序说清楚了,而曾子在《大学》里所论述的“三纲”和“八目”是同一扩展顺序的不同表达。

《尚书·尧典》开篇就是:“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说上古盛德天子尧的德行表现是“钦、明、文、思、安安”和“允恭克让”,这是“伦理”评判;“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同《易经》中形容君子的“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的表达是异曲同工,是心理、生理的内德外发于社会物理现象的过程。后面的行文,几乎就是另一版本的《大学》:“克明”的重点是明,“俊”就是美,俊德就是美德,所以“克明俊德”可以“翻译”成“明明德”;九族就是家族,百姓就是人民,所以“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一段就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亲民”。这样,曾子《大学》的开篇就出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后帝尧的德行,是君子为人处世、发展人生事业的共同特点:先行修德,而后亲九族,使家族和睦;而后一视同仁,使百姓在公平正义中安居乐业,明理达时;而后求同存异,使各国和谐相处,天下太平。这样,曾子《大学》的“八目”也就可以生发阐扬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家有没有感觉经典之间虽然用词不同,但是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易经》中的“正位居体”的“居”换成同义字“里”,把《尚书》中记载帝尧行事时的“居心”定义为“仁”德,则《论语·里仁》的开篇也出来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众所周知,孔子晚年读《易经》韦编三绝,一生功业之一就是整理《诗经》和《尚书》,曾子受其老师影响,应该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吧,怎知道曾子《大学》中通过格物所要达到的那一“知”不是孔子择要处仁才能得的那一“知”?

通读中国原创经典,发现《大学》的思想来源,体悟到“传承”的真实存在,是人生一大乐事!曾子被认为是孔子心法的传承人,自然在大原则上同老师是一样的。比如说,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么曾子必定也是如此的。虽然《大学》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从文化精神上必定有“传承”。也就是说,《大学》这篇经典文献的核心精神,一定是曾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原来就有的”。

曾子出生在公元前505年,其时孔子已经46岁了,不过还没有学习《易经》。因为《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此生无大过矣”。孔子晚年大概天天读《易经》,老师如此重视和投入,那么曾子认真学习《易经》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久久化之,融入血脉思想,对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表达,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大学的修证功夫

《大学》不是普通文人的著作,没有实修体证的功夫,写不出来。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写文章也一样,一起笔就见高低。《庄子》里面记载,曾子高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其修养境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伦理选择上的风骨,可以在口头上“说”到,但是一个学者能够“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如果没有身体上的实际修证,根本“做”不到。所以《大学》是实学,不落实在生活中不成其学。纵使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架设空中楼阁。做到“齐家”意味着夫妻和睦、子孙贤孝、家业兴隆;做到“治国”意味着管理好自己经营的事业,处理好自己承担的国家公务;做到“平天下”意味着广宣圣教于世间,大兴仁德于人民。

《大学》的真学者,必定如孔子、颜子、曾子这样的人,淫邪不能惑其心,厚禄不能诱其身;不以私利自累,不以虚名自傲;得失之际无恐惧之意,反省之间无愧怍之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趋时,不附势;践行自然之道,利而不害;传承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恰如颜回所言:“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大学》的贯通境界

《大学》之大,没有边际。《大学》之微,其小无内。《大学》之通,圆融无碍。

《大学》是明学,教人明道、明理、明明德;《大学》是觉学,教人觉己、觉他、觉天下;《大学》是一学,教人一贯以恒心,一意无二心,一心受教跟随圣人。《大学》把万象归一,把万民归一,把万类的“同类项”拈出,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高低贵贱,不修身就必定亏本。“亏本”,是古今所有做生意的经营者最惧怕的事情,但是却不是所有的经营者能够明白:做人如果“亏本”必定导致做生意亏本!我之所以把《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副标题落实为“贯通式”总结,就是因为伦理上的“亏本”是物理上“亏本”的根源。这也是对“天人本一”思想的证明。在《论语·学而》篇中,有子说“孝者,为人之本”,孝道是人伦的大根大本,亏孝道的人,纵使一时得意,也必然早晚会亏本。我目前遇到的千万级以上的富翁,没有一个是不孝顺父母的。而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守信义、不顾原配夫妻情义的富翁,还没有发现一个能够十年不衰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行为经济学”和“伦理经济学”。

所以我建议所有中国青年学子,尤其是以“经济学”为专业的青年,为了避免今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保证一生福慧安康、蒸蒸日上,保证最后能够“功成,名遂,身退”,请把曾子在《大学》中的这段论述读上一千遍,化入心性:“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997年,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写了一篇题为《大学从毕业开始》的短文以自勉。在《中国经典经济学》出版前,我写了一篇名为《大学从<大学>开始》的短文,和东北财经大学2010级的师弟师妹们共勉,后来做了书中的“代自序”。现在,我把自己十八年来研读《大学》的心得呈献给所有中国青年朋友们:非“大”学,何以“中国梦”?不修身,何以“中国人”!

猜你喜欢

亏本曾子易经
生鱼价大跌!大鱼2天跌0.7元/斤,流通商亏本拉鱼,养殖户还要再等价吗?
《易经·序卦》探微
最高33元/斤!这条虾同比去年高出3元/斤,但养的人却大概率亏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90%新塘亏本!小龙虾行情低迷,湖南益阳养殖高手献策,明年将开启养殖盈利新模式
曾子杀猪
日本宁愿“亏本”培育国产军工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曾子杀猪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