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测试中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2015-05-23范洪彬孙有平

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躯干上肢下肢

范洪彬,孙有平,季 浏

前言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8]。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力量素质水平与其整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中等以上力量水平可有效降低成人的死亡数和死亡率,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可正向影响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及骨骼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病和残疾风险。因此,力量素质的测试与评价成为体质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29,42]。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体质水平测试体系中都包括力量素质的测试,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力量测试评价指标并不统一,在指标设置、测试方法乃至评价标准上均有较大差异,即便指标相同,在具体指标的动作形式和测试方法上也可能存在区别。到底哪些力量素质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更为科学,解决力量素质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体质测试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以美国等11个体质测试体系中的力量素质指标为蓝本,展开体系与指标间的比较分析,以期找到最优力量素质指标,为优化中国学生体质力量素质测试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完善中国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同时为中国体质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1 不同体质测试体系的力量素质指标设置分析

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力量素质测试指标通常以上肢、躯干和下肢为参照,不同身体部位选择一定的指标进行测试(表1)。

表1 不同体质测试体系中的力量素质指标一览表Table 1 Strength Index of Different Physical Fitness Test System

1.1 指标呈“体块”分布

由于人体结构复杂,在运动中,人体外观上产生了多种的变化。为了便于掌握人体的形体结构,把它概括提炼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块,即头部、躯干和上下肢,它们分别连接于胸腔和骨盆处,形成了基本人体。这些体块自身的变化相对较小,而所谓运动主要是体块和体块之间,由连接结构形成的体块之间的多种扭动变化。由于它们分别是由脊柱和关节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也就必然产生了人体运动范围的极限[7]。在人体肌肉分布的区域划分之中,通常以头、躯干和四肢作为肌肉分布、命名的参照[9]。表1各力量素质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分布相对明显,其主要用力肌肉主要体现在上肢、躯干与下肢中以及这些肢体的连接之处,没有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体块进行测试的指标,更没有一个单独测试可以评估全身力量[3]。人体体块运动的基本解剖规律及肌肉分布特点与现行各体质力量素质指标“分区而治”的局面不谋而合,说明以躯干、上下肢作为体质力量素质指标设置的参考之一是相对合理的。

1.2 指标数量限定严格

体质测试中,设置可靠、有效、安全和简便易行的肌肉力量评价指标,是对大规模人群进行测量的重要原则[34,23,27],精选代表性的指 标是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此,对于指标数量的限制也是不可避免的。表1显示,美国运动医学会从最大力量与力量耐力两个方面提供了两套性质不同的测试方案,就每套方案的测试体块而言,每个体块的测试指标数仍为1,其中,卧推与腿部推举用以测试上肢与下肢的最大力量,俯卧撑与仰卧起坐测试上肢和躯干的肌肉耐力。除美国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的躯干测试指标(仰卧起坐和俯卧背伸)、欧洲青少年体适能测试上肢测试指标(握力和屈臂悬垂)数量为2以及日本的体力测定(上肢)与中国的国民体质监测(男性上肢、女性躯干)体系中相同体块上因不同年龄阶段在的测试指标数量上有所变化外(最多为2),其他的力量素质指标组合体系尽管在不同体块上有所侧重,所测试的每个体块的指标数量都为1。

1.3 上肢选测指标多却相对集中

上肢力量素质指标众多是各力量素质测试体系所体现的另一共性,相比躯干与下肢,上肢在指标数量的可选度上明显占据优势。除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外,其他各测试体系的上肢力量可选指标数量2~4个不等,其中,欧洲青少年体质测试在握力和屈臂悬垂上都要求测试、日本体力测定6~19岁组要求测试握力与投垒球、中国国民体质监测要求20~39岁男性测试握力和俯卧撑,其他各测试体系在同性别、同年龄(组)内只选择一项指标进行测试。所以,依性别与年龄(组)分配不同,上肢力量素质测试指标是多个测试体系的一大特点。选测指标分3类。其一为单纯选测,指标可以相互替代。例如,美国FITNESSGRAM○R测试体系与美国总统体适能挑战-成人测试项目上肢推荐测试指标同为90°俯卧撑,选测指标前者为修正引体向上和屈臂悬垂,后者选测指标比前者又增加了引体向上;除引体向上,目前后者指标及标准完全采用前者。其二为年龄选测,指标随年龄变更。例如,新加坡体适能奖励计划,男生15岁以下采用修正引体向上,15岁及以上采用引体向上;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15岁及以下女生采用悬垂臂屈伸,15岁以上采用屈臂引体向上;日本体力测定握力全年龄段通用指标,投垒球用于6~19岁,20岁及以上无上肢力量指标。其三为年龄性别选测,指标随年龄增长男、女生均有变更,如香港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小学时男、女生均采用握力,中学时男生指标变为俯卧撑,女生指标变为修正俯卧撑;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幼儿组测试网球掷远,成年甲组测试握力和俯卧撑(男),成年乙组与老年组测试握力。

研究表明,25岁前儿童少年随年龄增长力量素质呈自然增长趋势,男生15岁左右、女生12岁左右增长速度快,幅度大。7~9岁肌肉开始变长,10岁之前最大力量男、女差别不大,13岁之后男生力量指标逐年比女生高;男生在7~17岁,力量耐力的发展呈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持续上升,但15岁后则开始产生停滞,甚至下降[11]。女子的总肌肉力量约为男子的2/3,但不同肌群的力量有很大的区别。与男子相比,女子的上肢、上肢带和躯干肌相对较弱.她们这些肌群最大随意力量约为相应肌群的40%~70%[6]。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适时地变更力量素质测试指标,体现年龄、性别差异,是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男女肌肉力量生理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到,上肢力量素质指标在相互替换和动作结构形式的“同名异形”差异方面所形成的完成测试难度差异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存在差异的同时,表1中各体系上肢指标多集中于引体向上、俯卧撑类型。

1.4 下肢是否测试存在争议

下肢力量素质测试是否应被纳入测试体系,目前各标准尚未达成统一。表1中所列11个测试体系中,有4个为空白。采用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的7个体系中,有5个完全采用测试爆发力的立定跳远。美国运动医学会健康体适能测试则采用不同于其他6个体系的腿部推举指标(测试最大力量),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则在3~6岁年龄阶段使用立定跳远,20~39岁年龄阶段使用纵跳。所以,无论在所要评价的力量性质(最大力量与速度力量),还是采用指标的特点(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均存在较大分歧。关于健康力量的界定,美国运动医学会与FITNESSGRAM从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29,42]3个方面予以要求,前者设置了腿部屈伸的1-RM值(最大力量)作为其评价标准,而后者却没有设置相关测试指标。

众所周知,下肢在人体日常活动中所承担的工作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区别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独特之处,它在负重的过程中要同时完成诸如走、跑、跳等身体活动;同时作为身体肌肉(群)最多(50%左右)的部位,这些肌肉不仅是上述肢体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是人体的重要代谢组织[4]。所以,下肢的力量及其健康状况与其发挥的功能可能是上肢等其他部位所不能比较的。人类衰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下肢力量的大量丢失,进而带来活动能力受限,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疾病。尽管目前FITNESSGRAM未将下肢力量纳入其测试体系,但对于立定跳远被推荐在学校内使用,他们也是支持的[42]。

1.5 指标适用年龄、性别差异较大

表1中针对学生的体质测试体系共有7个,其对年龄、性别的使用要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在校生要求进行力量素质测试的最低年龄有差异。例如:新加坡国民体适能奖励计划[49]要求从小学四年级(约9~10岁)开始进行测试;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要求从小学三年级(约8~9岁)开始测试;中国国民体质监测要求从3岁幼儿开始测试;其他测试体系均从小学一年级(约6~7岁)开始测试。

2.不同测试体系是否为男女生分别设置不同力量素质测试指标?例如,美国 FITNESSGRAM○R[42]、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44]和欧洲青少年体适能测试[24]男女生采用相同测试指标,而其他测试体系则为男女生设置不同指标。

3.学生是否随学段升迁而变更测试指标,其中包括低学段男女生共用同一指标,升入高学段后男女生测试指标均有所改变。如香港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12]小学阶段男女通用握力为上肢力量素质指标,中学后男生指标变为俯卧撑,女生指标变为修正俯卧撑;第二则是低学段男、女生共用同一指标,高学段后男、女生测试指标一方有改变,新加坡国民体适能奖励计划[49]15岁以下男、女共用上肢力量素质指标修正引体向上,15岁及以上女生不变,男生使用引体向上指标;第三则是低学段男、女生使用指标不同,而高学段一方指标又有变化,如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15,16,17]中7~15岁女生使用悬垂臂屈伸,16~17岁女生屈臂引体向上,男生不变。

以上3种情况表现出相同测试指标在不同测试体系中因性别、年龄而引起的不同测试要求。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与欧洲在该方面的要求相对统一,测试指标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未做特殊要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和俄罗斯测试体系虽具有一定地域共性,但俄罗斯人种与前四者差距较大,故很难说明问题。对于上述测试指标的柔性选择和硬性规定,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系是在躯干和上肢测试指标因年龄、性别出现变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随年龄阶段变化指标变化较大,在成年阶段指标出现性别差异;香港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表现出年龄、性别差异;日本体力测定仅现出年龄差异;而其他测试体系只在上肢测试指标作出选测要求。所以,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涉及到了力量指标测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42](下文讨论)。

2 不同力量素质指标测试的可靠性、有效性比较

2.1 上肢修正引体向上、标准俯卧撑(男)和修正(屈膝)俯卧撑(女)可靠性与有效性较突出

在探索与使用上肢力量素质指标的过程中,各国与地区总结出较多的指标(表1)。相比躯干与下肢,上肢测试指标数量占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由于指标繁多,也造成不同测试体系指标的相对不够统一甚至混乱。尽管可选指标丰富,但每个测试体系纳入同性别、同年龄阶段某身体局部的测试指标一般为一个,其中,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系[5]中女生完全没有上肢指标,男生中学才有引体向上指标;欧洲青少年体适能测试体系[24]有手握力和屈臂悬垂两个指标,日本体力测定体系在6~19岁有握力和投垒球两个指标,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在20~39岁男性有握力和俯卧撑两个指标。

引体向上、俯卧撑、屈臂悬垂、握力等是多数测试体系中的主要测指标,前两者因有较多变形(表1)而衍生出较多指标。这些指标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研究通常在两个或多个指标间展开比较。对于标准引体向上,美国总统体质和国家学校体育人口健康委员会的一项调查[46]显示:在6~12岁的男孩中有25%的孩子不能完成一个,40%的孩子完成不多于一个;在6~17岁的女孩中,有55%的孩子一个也完成不了,70%的孩子只能完成一个;其中45%的6~14岁男孩和55%的6~17岁女孩的屈臂悬垂不超过10s。因此,这样的测试不具区分效用。卧推(包括下肢腿部推举)为美国运动医学[29]会使用的最大力量测试指标,在测试中要求使用杠铃及相关器械,测试过程需遵循复杂和繁琐的操程序且具有较大受伤风险,难以在大规模人群测试中开展。悬垂臂屈伸与屈臂引体向上为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15,16,17]中的女生测试指标,前者须在类似双杠的器械上完成,后者则类似于标准引体向上,其完成难度亦较高;而两者应用范围局限(仅俄罗斯女孩使用),应用经验及研究相对缺乏,也是不建议使用的指标;日本体力测定采用的投垒球[1]与中国国民体质监测采用的掷网球[10]技术性含量较高,对其采用意见不敢苟同。

在对修正引体向上与限时俯卧撑(男生标准俯卧撑(类似于90°俯卧撑)、女生修正(屈膝)俯卧撑)所进行的重测信度与最小可侦测变化的测试中,修正引体向上与限时标准俯卧撑的重测信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989。结果表明,这两项场地测试拥有极高的可靠性[32]。而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1.4±0.9岁)90°俯卧撑与修正引体向上的在常模参照与效标参照标准下的重测信度与等值信度进行研究,发现重测信度在常模参照标准下两者呈中高度相关,在效标参照标准中两者呈高度相关,而等值信度却相当低。因此,两者重测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而效标参照标准下等值信度却不能接受[20],尽管两者信度较高,却不可相互替代。在对大学生进行的90°俯卧撑和修正(屈膝)俯卧撑(女生)测试中,同样得到很高的信度[42]。虽然手握力在使用固定测力计进行测试时均有较高的信度,但使用不同握力计会影响测试结果[13]。概言之,修正引体向上、标准俯卧撑(男)和修正(屈膝)俯卧撑(女)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针对引体向上、屈臂悬垂、俯卧撑、美国佛蒙特州修正引体向上(正握杠)和纽约州修正引体向上(反握杠)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有关相对力量的相关度很高,表明5种测试不具测试绝对力量素质的效度,而具有测试相对力量的同时效度和结构效度。而美国佛蒙特州修正引体向上(开始于身体水平仰卧刚好离地,双手正握横杠)的相对力量系数最高,且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零分率最低[37]。

在一项通过场地测试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女大学生上肢力量素质水平的效标参照标准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俯卧撑、引体向上、握力和屈臂悬垂进行了聚合效度检验,俯卧撑在这几项场地测试中表现出最高的聚合效度,其他几项不能够支持作为有效的测量指标,同时,表明传统的俯卧撑可以作为体质测试中上肢力量素质合适的测量指标[48]。Ted A.Baumgartner[50]曾等对俯卧撑进行修正,主要将最低位置规定为“胸部及以下身体部分触地”以减少评判者间的评判误差,并有充足证明认为,修正后的俯卧撑更为可靠和有效;然而,修正俯卧撑随之亦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女性被试者出现较多零分现象;由此,屈膝俯卧撑作为修正俯卧撑的替代指标应运而生;随后研究证实,两种形式的俯卧撑相关系数达0.75,且两者都表现有效,但屈膝仰卧起坐可能会更适用于上肢力量较弱的女性被试[26]。所以,修正引体向上、标准俯卧撑(男)和修正(屈膝)俯卧撑(女)较为有效。

2.2 躯干指标偏重屈肌力量考察而忽视屈伸力量的均衡

躯干力量素质测试指标共出现仰卧起坐、俯卧背伸和背肌力3个指标。俯卧背伸只有美国FITNESSGRAM○R[42]和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44](两者为同一指标)使用,背肌力只有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使用,而仰卧起坐除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 准[15,16,17]外,为其他体系通用指标且测试规格各异。

2.2.1 屈肌指标-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不但动作形式繁多,而且计量方式有别。表1仰卧起坐动作形式差异主要体现在手臂摆放位置、躯干运动幅度与下肢是否固定;计量方式有定时-个数与节奏-个数计量两种[1,5,10,12,15,16,17,24,29,42,43,44,49]。 在使用不同方案的测试中,Robertson等[47]的研究结果在大学生中取得高度的一致性(R=0.97);Anderson等[19]在测试6~10岁儿童的一致性虽较低(R=0.70),但也可以接受;Patterson等[39]对10~12岁的儿童测试的重测信度为R=0.89(男)和R=0.86(女),单次实验中由教师报数结果的可靠性系数为R=0.80(男)和R=0.75(女),由学生报数结果的可靠性系数为R=0.82(男)和R=0.81(女)(重测实验)与R=0.70(男)和R=0.69(女)(单次实验)。所以,无论以哪种方案进行测试,均取得较好的信度。有研究[31]发现,1 min定时全仰卧起坐与半仰卧起坐具有极高的重测信度(R=0.98),中等以上器械信度(R=0.71)和评分者信度(R=0.76),半仰卧起坐与YMCA全仰卧起坐的相关系数为0.67,而与腹肌等长收缩力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38,提示半仰卧起坐可以替代全仰卧起坐。

在一项探讨有关包括不同动作形式与定时测试和节奏测试的研究中发现,GT仰卧起坐动作要求(属于节奏测试,双臂胸前交叉、双脚不固定、躯干运动幅度为35°~45°)的仰卧起坐适用于大学生,该仰卧起坐具有逻辑效度(反映腹肌力量耐力)和结构效度(表面肌电显示了较为合适的肌肉参与)[40]。说明,半仰卧起坐在一个相对限制的运动范围内比全仰卧起坐更能动用有效的肌群参与。

2.2.2 伸肌指标-俯卧背伸与背力

美国FITNESSGRAM○R[42]和总统体适能挑战 -青少年测试项目[44]以俯卧背伸为作为躯干伸肌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是其他体质测试体系所没有的,该指标的提出是与下背痛症状密切联系的;年龄早期对后背肌群的关注可降低,随年龄日益增加的下背痛风险,在股后肌群、下腰椎、髋屈肌柔韧性与躯干屈肌和伸肌力量、耐力五大解剖、生理范围中唯有躯干伸肌力量和耐力能够预测首次和复发的下腰痛[41],而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的背肌力测试在为数不多的背肌力[10]测试中也是一个亮点。

相关研究对 FITNESSGRAM○R(库伯实验室,1992)俯卧背伸(trunk lift)在高中生的使用可靠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为简单、高可靠性的测试,然而,其同时效度及分数截点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38]。不过Norman S.Hannibal III将这种测试与另外一种俯卧背伸(90°Dynamic Trunk Extension)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都为可靠的测试,但没有证据说明trunk lift具有反映躯干伸肌力量或耐力的效度,而90°Dynamic Trunk Extension只是在评价男性时证据稍显不足[33],提示该种要求的俯卧背伸要优于trunk lift。中国国民体质监测所采用的背肌力测试[14]使用背力计进行测试,方法简单、可靠,具有较高重测信度(R=0.90)。但其为等长测试,且反映运动弧上某一特定点的力值大小,测试姿态选择尤为重要;受试者须最大收缩维持3~5s,腰椎应力极大增加,容易引发腰痛;该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并非经常使用,可能易受心理因素影响;建议心肺功能不佳者慎用。所以,90°Dynamic Trunk Extension及其类似指标可以考虑作为中国躯干力量素质测评指标的补充。

相对躯干力量考察失衡的现实,Charles Boyer等[22]建议,以平板支撑的动作形式评价躯干肌肉耐力,并对其可行性、可靠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平板支撑反映静态力量素质,且需要上肢力量的协同配合。通过对8~12岁儿童少年为期3年(2009-2012)的研究,发现相对于FITNESSGRAM○R的仰卧起坐12%的零分率,平板支撑则可弥补这一不足;而且平板支撑受年龄因素影响较小,受有氧耐力、腰围因素中等影响,其组间(ICC=0.62;CI=0.50,0.75),组内(ICC=0.62;CI=0.50,0.75)及重测(ICC=0.63;CI=0.46,0.75)信度均可接受,进而表明,平板支撑在躯干力量评估方面显示良好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2.3 下肢指标有待验证与完善

因腿部推举(ACSM,前文已讨论)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人群测试,立定跳远与纵跳成为表1所列体质测试体系中两个可参照的下肢力量素质测试指标;所有测试体系对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的考察均局限于力量耐力,对于最大力量极其快速力量的评估处于空白,这显然不足于当前健康力量素质[29,42]的维度界定。在对几种包括立定跳远在内的下肢力量测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中,GORAN MARKOVIC确定了其具有的爆发力(快速力量)特性[25]。

为确定不同下肢肌肉力量素质测试方法及其与不同上肢肌肉测试方法之间的联系,JoséCastro-Piñero等对6~17岁的青少年儿童进行了测试,其中,下肢爆发力测试项目包括:立定跳远、纵跳、蹲跳和下蹲跳;上肢力量测试项目包括:掷篮球、俯卧撑和等长力量运动。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关系发现,立定跳远与其他下肢力量素质测试项目高度关联(R2=0.829~0.864),与其他几个上肢力量测试项目同样关联度较高(R2=0.694~0.851)。因此,立定跳远被认为是青少年儿童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的基本项目,而且其实用、省时、经济[28]。然而,不少研究因立定跳远受技术、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和协调因素的制约而怀疑其有效性[18,30,36],其他指标讨论的焦点当属蹲跳与下蹲跳。在下肢快速力量评价方面,两者不逊于立定跳远[25]。在针对9~12岁儿童的研究中,立定跳远成绩的71.2%可用下蹲跳、立定跳远技术及30m跑时间予以解释[36],说明,立定跳远与下蹲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而在定性与定量比较蹲跳与下蹲跳研究中发现,下蹲跳高度比蹲跳高度高出0.5cm,提示下蹲跳可能是更全面、反映下肢力量素质的场地测试指标[35]。然而,在使用下蹲跳比较6~8岁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下肢爆发力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实测力值与通过跳跃高度推算力值并不吻合,且训练水平高者其差值较低,进而说明下蹲跳指标可能受训练水平影响[45]。

由上可知,下蹲跳与立定跳远都得到类似的肯定和质疑。除去因运动方向引起的二者在运动学及动力学方面的差异外,上肢是否摆动是两者的另一主要区别。由摆臂引起的水平和垂直跳跃距离在很多实验中得到证实,如Blake M.Ashby在研究中认为,摆臂不但增加肌肉的动力学效果,且摆臂可以促进身体平衡[21]。无独有偶,Vassilis Gerodimos[51]对从儿童、青少年至成年的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纵跳测试时发现,儿童手臂摆动的下蹲跳中肌肉的伸-缩和上臂的摆动效应为成年人的两倍,提示两种效应在低年龄人群中的体现并不弱于成年人。但是,摆臂形式的下蹲跳无疑又会产生类似立定跳远的“技术”效应。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的纵跳测试规格[2]类似于摆臂下蹲跳。所以,综上考虑,若能有效解决纵跳高度的测量问题,两种纵跳形式可能是相对较好的替代方案。

3 重构我国学生力量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的启示

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地区)已建立起本土的学生体质力量测试指标体系,尽管各自的指标及测试方法并非完全趋同,但也表现出许多共性特点。囿于当前的研究状况,各指标体系均认同于测试指标“分区而治”测试与评价理念,趋同于上肢、躯干及下肢的基本身体部位划分,后续测试指标的重构可能还要以此为蓝本。同时,有关指标测试方法的差异,使其同一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3.1 精选上肢测试指标

上肢力量测试指标最为丰富,文中所列11个测试体系中共出现12个上肢力量测试指标。虽然不同体系在测试指标要求上尚未完全统一,但引体向上、俯卧撑类别的指标出现概率较大(分别出现于5个和6个测试体系中),同时,在针对所有上肢指标的研究中,对引体向上、俯卧撑类型的指标较为认可。而在上述两类指标的细化研究中,对修正引体向上、90°俯卧撑、修正(屈膝)俯卧撑的证据支持最为充分。所以,做好上述三者的研究区分,可以进一步实现上肢力量测试指标的精选。

3.2 兼顾躯干屈伸力量考察,优选仰卧起坐测试方法

仰卧起坐作为躯干力量素质评估的重要指标占有无可替代的选择优势,除美国FITNESSGRAM○R与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两者实为一个体系)及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外,文中其余测试体系中仅存在这一指标。但是,各体系仰卧起坐的测试要求并非一致,动作形式与计量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认为,节奏测试、双脚不固定、躯干运动幅度为35°~45°等动作形式要求的仰卧起坐可靠性与有效性较高,具体哪种动作形式的仰卧起坐更为科学合理有待实验验证。此外,对于该指标的评估侧重点多数体系强调躯干屈肌力量素质考察,很少顾及躯干伸肌力量,11个测试体系,仅有美国 FITNESSGRAM○R[42]、总统体适能挑战-青少年测试项目[44]和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将背肌力纳入躯干肌力的考察指标,且躯干伸肌力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鉴于此,建议对多种不同测试要求的仰卧起坐进行实验验证,并将俯卧背伸90°Dynamic Trunk Extension与平板支撑等背肌力量纳入力量素质评估中。

3.3 下肢力量应成为力量素质测试的必测内容

关于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的必要性;二是,下肢力量素质测试指标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上文中所列11个测试体系要求进行下肢力量测试的有7个,说明持赞成意见者占一定优势。美国FITNESSGRAM○R虽未将下肢测试指标列入测试体系,但已明确表态并认可该项测试的实施,且考虑纳入相关指标,采用并执行该项测试只是时间问题;无论从人体下肢肌肉的解剖生理特征,还是下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来看,在力量素质测试中忽视或缺失下肢力量测试均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目前,部分国家与地区使用立定跳远已有较长时间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虽因其“技术性”较强而饱受诟病,但不乏支持者。在相关研究中,纵跳形式的下肢测试指标的证据支持,提示我们应当对其加以重视。所以,鉴于目前认识,立定跳远与两种纵跳指标(摆臂与不摆臂的下蹲跳)可以作为重新实验验证的备选指标。

[1]杜冬琴.中日体质健康测定标准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郭敏.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郭青龙,李卫东.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4](美)哈珀(HARPER,H.A.),等.生理化学评论[M].王明运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教育部.关于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的通知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7_gggs/201305/151698.html,2013-4-22/2014-07-03.

[6](苏)科查.运动生理学[M].王步标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厉晓东,苗青.艺用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8]刘晔,郑晓鸿.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9](美)梅琳达·玛诺.运动营养与健康和运动能力[M].曹建民,苏浩,许春艳,译,王瑞元,审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0]体育总局等十部委.体育总局等十部委关于开展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4991646.html,2014-1-10/2014-11-03.

[11]王杨,张林.医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12]香港儿童健康基金与香港教育署体育组.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教师手冊[EB/OL].http://www.edb.gov.hk/en/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e/references-recources/spdas/teacher-handbook/index.html,2013-4-22/2014-07-03.

[13]杨贤罡,胡志刚,李燕春,等.儿童少年体质场地测试手段的信度研究:系统评价[J].体育科学,2011,31(11):35-42.

[1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5]赵文昌.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1~4年级)[J].体育教学,2008,(3):41-42.

[16]赵文昌.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5~9年级)[J].体育教学,2008,(4):22-23.

[17]赵文昌.俄罗斯《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10~11年级)[J].体育教学,2008,(5):47-48.

[18]AGUADO X,IZQUIERDO M,MONTESINOS J L.Kinematic and kinetic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tanding long jump performance[J].J Human Move Studies,1997,32(4):157-169.

[19]ANDERSON E A NILSSON,J MA Z,et al.Abdominal and hip flexor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various training exercises[J].Eur J Appl Physiol,1997,75:115-123.

[20]BENNY SAINT ROMAIN,MATTHEW T MAHAR.Normreferenced and criterion-referenced reliability of the push-up and modified pull-up[J].Measure Phy Edu Exe Sci,2001,5(2):67-80.

[21]BLAKE M ASHBY,JEAN H HEEGAARD.Role of arm motion in the standing long jump[J].J Biomechanics,2002,35:1631-1637.

[22]CHARLES BOYER,MARK TREMBLAY,TRAVIS SAUNDERS,et al.Feasibility,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lank isometric hold as a field-based assessment of torso muscular endurance for children 8-12years of age[J].Pédiatric Exe Sci,2013,25:407-422.

[23]CYNTHIA DAWSON,RON CROCE,TIM QUINN,et al.Reliability of the nicholas manual muscle tester on upper body strength in children ages 8-10[J].Pediatric Exe Sci,1992,4:340-350.

[24]DRAGAN CVEJIÓ,TAMARA PEJOVIÓ,SERGEJ OSTOJIÓ.Assess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hys Edu Sport,2013,11(2):135-145.

[25]GORAN MARKOVIC,DRAZAN DIZDAR,IGOR JUKIC,et al.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of squat and countermovement jump tests[J].J Strength Condition Res,2004,18(3):551-555.

[26]HEATHER M WOOD,TED A BAUMGARTNER.Objectivity,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the bent-knee push-up for collegeage women[J].Measure Phys Edu Exe Sci,2004,8(4):203-212.

[27]J CASTRO-PIÑERO,EG ARTERO,V ESPAÑA-ROMERO,et al.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field-based fitness tests in youth:a systematic review[J].Br J Sports Med 2011,44:934-943.

[28]JOSÉ CASTRO-PIÑERO,FRANCISCO B ORTEGA,ENRIQUE G ARTERO,et al.Assessing muscular strength in youth:usefulness of standing long jump as a general index of muscular fitness[J].J Strength Condition Res,2010,24(7):1810-1817.

[29]LINDA S PESCATELLO,ROSS ARENA,DEBORAH RIEBE,et al.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ninth edition)[M].Philadelphia: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14:94-104.

[30]MARCUS G PANDY,FELIX E ZAJAC.Optimal muscular coorditation strategies for jumping[J].J Biomechanics,1991,24(1):1-10.

[31]MARIA H DIENER,LAWRENCE A GOLDING DON DIENER.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one-minute half sit-up test of abdominal strength and endurance[J].Sports Med Train Rehabilitation,1995,6(2):105-119.

[32]NEGRETE R J,HANNEY W J,KOLBER M J,et al.Reliability,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and normative values for tests of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power[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12):3318-3325.

[33]NORMAN S HANNIBAL III,SHARON ANN PLOWMAN,MARILYN A LOONEY,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low back strength/muscular endurance field tests in adolescents[J].J Phys Activity Heal,2006,3(2):78-89.

[34]OHN B CRONIN,GREG J OWEN.Upper-body strength and power assessment in women using a chest pass[J].J Strength Condition Res,2004,18(3):401-404.

[35]OLIVER RADENKOVICL,MARIJA STANKOVIC.Kinematic arameters differences betweeen the countermovement jump(CMJ)and squat jump(SJ)[J].RIK,2012,40(2):257-261.

[36]PANAYIOTIS VELIGEKAS,ATHANASIOS TSOUKOS,GREGORY C BOGDANIS.Determinants of standing long jump performance in 9-12year old children[J].Serbian J Sports Sci,2012,6(4):147-155.

[37]PATE R R,BURGESS M L,WOODS J A,et al.Validity of field tests of upper body muscular strength[J].Res Q Exe Sport,1993,64(1):17-24.

[38]PATTERSON PATRICIA,RETHWISCH NANCY,WIKSTEN DENISE.Reliability of the trunk lift in high school boys and girls[J].Measure Phys Edu Exe Sci,1997,1(2):145-151.

[39]PATTERSON P,BENNINGTON J,DE LAROSA T.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child and teacher-reported curl-up scores in children ages 10-12years[J].Res Q Exe Sport,2001,72(2),117-124.

[40]PHILLIP B SPARLING,MINDY MILLARD-STAFFORD,TERESA K SNOW.Curl-up te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validity and practicality of a field test-a reply to zhu's(1998)commentary[J].Res Q Exe Sport,1998,69(3):311-313.

[41]PLOWMAN S A.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low back pain[J].Exe Sport Sci Rev,1992,20(1):221-242.

[42]PLOWMAN S A,MEREDITH M D(Eds.).Fitnessgram/activitygram reference guide(4th edition)[M].Dallas:The Cooper Institute,2013.

[43]PRESIDENT’S CHALLENGE PROGRAM.The adult fitness testbooklet[EB/OL].https://www.adultfitnesstest.org/resources/testbooklet.pdf,2014-07-03.

[44]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 physical educator resource guide[EB/OL].http://www.pyfp.org/professional-development/freematerials.shtml,2014-07-03.

[45]RAFAEL MARTÍN ACERO,MIGUEL FERNÁNDEZ-DEL OLMO,JOSÉANDRÉS SÁNCHEZ.Reliability of squat and countermovement jump tests in children 6to 8years of age[J].Pediatric Exe Sci,2011,23:151-160.

[46]REIFF G G,DIXON W R,JACOBY D,et al.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1985national school population fitness survey(hhs-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health research project No.282-84-0086)[R].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6.

[47]ROBERTSON L D,MAGNUSDOTTIR H.Evaluation of criteria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fitness testing[J].Res Q Exe Sport,1987,58:355-359.

[48]RUTHERFORD,WILLIAM JOHN.Validation of criterionreferenced standards for tests of arm and shoulder gird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D].Phoenix:Arizona State University,1992.

[49]SINGAPORE SPORTS COUNCIL.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award(NAPFA)[EB/OL].http://fitnessassessmentsingapore.com/napfa-test/,2014-07-03.

[50]TED A BAUMGARTNER,SUHAK OH,HYUK CHUNG,et al.Objectivity,reliability,and validity for a revised push-up test protocol[J].Measure Phy Edu Exe Sci,2002,6(4):225-242.

[51]VASSILIS GERODIMOS,ANDREAS ZAFEIRIDIS,STEFANOS PERKOS,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and arm-swing to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in children,adolescents,and adult basketball players[J].Pediatric Exe Sci,2008,20:379-389.

猜你喜欢

躯干上肢下肢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树与人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