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引概念源流考略

2015-05-23徐海朋

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气功套路武术

徐海朋

近、现代以来,以气功、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和传统体育养生等命名的健身养生项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气功热”,各家各派都以气功为名在社会传播[7];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至2010年,健身气功已传播到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健身站点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1997年,传统体育养生被列入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下的研究方向。但科研领域对源于古代导引的上述概念、源流及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不足。阐明古代导引的本质特征,梳理导引的发展源流对于准确地认知相关概念,厘清不同概念的脉络关系十分必要,对传承导引承载的中华文化具有基础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导引进行系统梳理,全面认识导引的演变历程,为客观、准确地认识导引概念,厘清上述相关概念的脉络关系提供研究支撑。

1 导引概念释义

导引古称道引,《诸病源候论》中的“养生方导引法”分别记载:“蹲坐,身正头平,叉手安颏下……日日损”;“坐,两足长舒……去冷血冷风,日日渐损”;“长舒两足,足趾努向上……去臂腰疼,解溪蹙气,日日渐损”。书中反复提到“损”,“损”在此有磨损、减少之意。“日损”指每天通过导引的方法来减少病灶,逐渐实现气血平衡,血脉流通。《道德经》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依据《道德经》的文化内涵,《诸病源候论》的“损”,恰是为道的方法,以逐渐消磨病灶,实现气血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引源于道家文化,“道引”能从本质上说明导引的核心特质——针对病灶,运用特定方法,“日日损”。

导引本质上属于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表1),其典型的运动特质体现在“外导而内引”——即外在的形体运动和内在的气机运动相结合。另外,从《诸病源候论》关于导引法的详细操作也可以总结出导引的概念属性。例如:“长舒足,肚腹着席,安徐看气向下,知有去处。然使着两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气,向下渐渐尽势,来去二七。除脏腑内宿冷,脉急腰膊风冷”,其中,“安徐看气向下,知有去处”为内引,“两手掌拓席,努使臂直”为外导,与历代学者关于“外导内引”的核心特质不谋而合。

“道引”和“导引”分别是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古老的运动养生方法的阐释。“道引”属于名词,有“为道日损”的意思,这在《诸病源候论》的众多养生方导引法记载的“日日损”中可以得到印证。“导引”属于动词,主要是指运动属性,“导”是“导气令和”,指呼吸的锻炼,引是“引体令柔”,指肢体练习,说明这项运动主要是呼吸和肢体运动相配合的一种养生运动。

表1 历代医学家对导引概念阐释一览表Table 1 Medical Expert’s Opinion about Daoyin Concept in Ancient China

2 导引演变纵向历程与特点

2.1 导引演变纵向历程

以原始社会到近代时间跨度为纵向历程,以导引术语为主线,按照不同时代出现的史学典籍为支撑,结合不同时代的主要文化背景,对导引的演变时期进行划分。

在青海乐都地区和大通县分别出土的距今5 000多年的陶罐描绘着或站或舞的画面,经专家证实,这种运动恰是导引的源头。可见,原始社会,儒、释、道尚未出现之前,中华先人的自然崇拜促使其进行的仿生练习可视为导引的萌芽。先秦时期,医学的发展和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导引的成长,在《黄帝内经》、《行气玉佩铭》等有重要记载,但此时的导引尚未与不同的文化体系有效结合,只是在道、儒、医的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与古老导引不谋而合的养生思想。汉、唐年代,释、道兴盛,医学空前发展,促使原始导引与不同的文化体系结合,并且在不同的文化推动下达到高峰,呈现出3大特点:一是导引在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内丹术开始兴起,三是导引理论体系开始形成[3]。宋、元、明、清时期,导引已经在最初的“熊经”、“鸟伸”、“蜀王乔”、“虾蟆行气”、“龙行气”等单式的导引调理开始演变为道、释、武文化体系下的“内丹”、“坐禅”、“气功”等各具特色的生命修炼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渗入,“体育”概念的引进,对整个中华文化大背景造成冲击,使得原始的导引文化更如沧海一粟。导引与修道、周天、内丹、气功、体育、健身等不同概念所产生的混淆现象视为导引发展的模糊期。

2.1.1 萌芽期

《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上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11]可见,远古时代,“动作”和“阴居”成为中华先人在自然界趋利避害的自发选择。而《路史》、《教坊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载的导引法在解决“水渎不疏”和“阴多滞伏而湛积”造成的“重膇之疾”中展现了中华先人开创导引的智慧抉择。久远的古代,崇尚自然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之中,归纳抽象出来的源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运动显示着导引的萌芽。

2.1.2 成长期

先秦时期,疾病的康复问题促使导引成为重要医疗手段,并且在《黄帝内经》中反复论及。与此同时,人们对长寿的不断追求,促使导引得到不断成长,《庄子》关于“呼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15]的记载就是最好的例证,展示了智者贤人为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学习自然万物的运动,并且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导引内容。而中华先人对道的感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宇宙和生命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这种思想使得导引产生出“守一”的方法,即形体、呼吸、意识高度统一的特殊静养方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记载:“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11]。从现有文字及导引发展历程来看,这也是导引呈现出“静养”特点的最早阶段。

2.1.3 高峰期

汉代“导引图”、隋朝《诸病源候论》、唐朝《外台秘要》等重要典籍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方法及功能,显示导引在权威医学中逐渐达到高峰。汉、唐年间,“五禽戏”、“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和“易筋经”等的出现显示出导引向着程序化、套路化和专业化发展。导引由最初的单个动作形式开始向套路导引形式发展,导引套路时代的出现是导引进入高峰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百官志》、《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等文献中导引的出现说明,导引已经不再是散乱的存在,而是在政府组织下开始进入条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导引进入高峰期的重要标志。

2.1.4 演变期

导引在发展到高峰之后,进入衰落期,而“变则通”则指导着导引出现演变。导引出现高峰的汉朝,恰是《周易参同契》开启内丹术的年代,导引是源头,内丹是演变。导引演变期主要指导引形式由最初的“熊经”、“鸟伸”之类的单个动作向着套路运动演变,导引功能由最初的医疗保健向着生命潜能开发转变。在经历汉、唐导引高峰之后,宋、元、明、清时期受中华多元文化的影响,单纯性的导引形式逐渐演变到不同文化的导引套路之中。《养性延命录》、《摄养枕中方》、《太清导引养生经》等文献典籍记载了大量的道家导引套路。《圣济总录》、《圣济经》、《素问玄机原病式》等记载了医学方面对原始导引的演变套路。武术领域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则从武术技击的层面对导引进行了创新和变革。

2.1.5 模糊期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加之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对导引概念的理解逐渐多样化。“气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概念,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气功热之后,产生出“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和“传统体育养生”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与历代学者关于导引的概念阐释存在差异,可以视为导引本初概念的模糊期。

2.2 不同时期的导引特点

在漫长的导引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道、释、武、医等体系的发展,在导引产生演变之后,不同的生命修炼方式借鉴了导引“外导内引”的特点,实现其功能性的转变,从而在概念方面衍生出内丹、周天、止观、气功等术语。导引从最初的“外导内引”的典型特征开始外导、内引等各有侧重的转变,将用力、用气、用意的特点各自进行了发展,且将用意逐渐作为导引练习的最高境界(表2)。调心练意是自觉地调整控制心理活动,通过意守和观想,以达到排出杂念、入静养神的目的[9]。

表2 不同历史时期导引的发展特点及代表技术一览表Table 2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Daoyin in Different Era

3 导引演变横向形式

关于疾病的导引调理,《引书》“导引图”描绘了44个导引图像,《诸病源候论》记载了213种单式导引操作证明,单式导引在秦、汉年间逐渐达到顶峰。宋、元时期,医学著作《圣济总录》的“神仙导引法”中关于单式导引出现的频率降低为43次。近代以来,单式导引操作已经没落,无法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籍。

在单式导引操作逐渐减少的同时,论述佛家修持、道家修炼、武术内功、医学导引套路的典籍在宋、元时期却逐渐达到高峰,不同文化派别所记载的生命修炼技术更是丰富多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分别选取秦、汉年间、宋、元期间和近现代3个节点,按照不同期间出现的文化典籍数量进行统计,得出古老导引运动的演变流向(图1)。同时,各文化派系在不同时期,出现了各自的代表性典籍(表3)。

结合秦、汉之后道、释、武、医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综合单式导引数量不断减少,不同文化相关典籍数量增多,以及修炼技术与古代导引相似性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导引是不同文化派系下生命修炼的源头,同时,在不同的文化派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变革。

图1 导引演变流向曲线图Figure 1. Evolution of Daoyin

表3 不同历史时期各文化派系导引主要代表作品一览表Table 3 Main Works of Different Cultural Factions in Different Era

最初导引目的在于生命健康,其指导思想来源于自然崇拜。道教的出现,佛教文化的传入,医学理论的丰富,武术文化的发展使导引兼容并蓄了多种文化特质。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追求宇宙、人生真理时,也以导引为手段,如道家修炼、佛门禅定、兵家习武、医家养生。而演变途径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方法。

3.1 导引演变流向

3.1.1 道家生命修炼

道家重要典籍《抱朴子》中指出:“盖闻身体不伤谓之终,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2]。“修真之士”认为:“爱习之情卒难遣,而绝俗之至未易果也。”因此,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信念下,他们放下世俗中的荣华富贵,声名权利,专门从事生命修炼,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长生不老的境界。“修真之士”从事的生命修炼。从本质上说,已经脱离了导引的初衷,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导引的健康养生功能开始向生命潜能开发演变。

“导引养生家修炼要诀,但欲长生,必先却病,其所导所运,皆属却病之法。”[8]养生家在专门从事生命修炼之前,先要通过导引的方法来实现机体健康,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修炼要诀进行修炼。《圣济总录》在“神仙导引上”也记载:“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12]。导引被“修真之士”作为修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可见,“修真”和“导引”并非一回事。

3.1.2 佛教禅定修持

佛教讲求摄心、持戒、入定、住定、聪慧,从而实现明心见性的目的。而禅定修持从调整自我开始,于是出现了注重调形、调息、调心三调为主的导引演变。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介绍了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方法。但从本质上说,“三调”主要为了实现禅定的目标,其目标在于禅定得慧,并不是健康,健康只是“三调”的必然结果。然,“三调”的过程却与导引不谋而合。

佛教重视收心、居敬、正心,防止散漫懈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于效法自然,来源于自然万物的导引并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念,诸如熊经、鸟伸、虎引的导引法并不多见,而是以“三调”为主进行禅定修炼。

3.1.3 中医辨证施功

导引由最初的通过单个动作来防治特定疾病,逐渐转化为通过套路组合来解决周身的病症。“六字气诀吐纳法”成为辨证施治的典型代表。具体记述六字诀的文献,首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14]。医学家陶弘景开创了六字诀,将脏腑疾病和体内气机的运行结合起来,成为辨证施功的重要思想。

中医文化依据不同脏腑气机现象,针对不同的病症现象,通过分析其原因,运用不同的调理气机的方法,使得导引开始具备了套路化和系统化特点。导引从最初的纯粹崇尚与参照自然,逐渐加入了中华先贤的传承、体悟、修炼,形成了套路化运动和系统性调理。

3.1.4 武术内功技击

易筋经属于武术内功的重要源头,其十二势之动作,均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了吐纳导引术与传统武术有着密切联系[5]。以易筋经为代表的武术内功修炼,对形体调节、呼吸调节和意识调节要求较高,形成典型的“三调”特征,为“三调”成为气功的核心特征奠定了基础。

有资料显示,明代是古代武术发展的一个繁盛期[13]。明朝也是导引发展的演变期,武术理论广泛地吸取导引法,逐渐形成“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兼修武术体系。武术练习开始更加注重体内气机的培养、运行,形成独特的“外导内引”的武术内功导引套路体系。但此时的武术内功与最初的导引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强化体魄,形成更加有效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

3.2 导引演变前后的差异性

3.2.1 功能的转变

从《诸病源候论》关于导引法的记载来看,作为古代主要的医疗手段,其本质特点在于调和气血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在道、儒、释、武、医文化各成体系之后,导引的主要功能从调和气血开始转向生命潜能开发。例如,《童蒙观止》将天台宗的禅定法概括为二十五方便,其中的调五和——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身、调心恰是气功三调要素的来源[3]。《周易参同契》则开始通过筑基、采药、炼丹等各种方法开启生命修炼的源头。而武术中的内功,通过内在潜能的激发来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

3.2.2 存在形式的转变

存在形式的转变表现在:导引操作从单个、单组动作向着套路导引转变,针对调理向着整体修炼转变。从史学典籍来看,唐朝之前,关于导引的记载多是关于单个导引动作调理的记载。而在唐朝之后,道家的修炼、佛门的禅定和医家的导引套路开始逐渐增多,而单个动作的运动调理却开始逐渐减少。

3.2.3 开始与宗教联系密切

汉代之前,道教尚未正式出现,佛教尚未传入中原,武术流派尚未丰富之时,导引只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或是养生方法。而在道教产生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导引逐渐渗透到宗教文化中,且被“修真之士”不断创新、加工,创造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生命修炼方法。在不同宗教文化的指导下,导引产生出一系列不同风格体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3 导引演变前后的共通性

3.3.1 导引属于不同文化群体修炼的源头

相比道、释、武、医的修炼技术,导引产生的年代更早,是不同文化群体生命修炼的源头。最原始的导引来源于中华先人对自然的学习和崇拜,是中华先人在观察宇宙万物之后,仿照、发明的单个、单组运动。熊经、鸟伸、鸱视、仰呼等都是对自然的一种学习,已经具备了特定功能。换句话说,导引本属法于自然的运动,自然本不分宗教、文化类别。也正因如此,各个宗教、文化类别都可以拿来应用,都可以对其加工和改革。

不同文化体系的导引方法是对原始导引的发展,导引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出以套路为主要存在形式、以特定功能为主要目的的生命修炼术。

3.3.2 导引与不同的生命修炼方式共同受中华生命理论指导

导引与其分化演变出来的生命修炼术都受传统生命观的指导,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特征。导引作为古代的医疗手段,其指导思想是“意为气之使,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中医学理论,在各家的生命修炼中得到充分发展,如道家的意气相随,武术的以意领气,佛教的禅定调息。再者,不同文化的生命修炼,都充分重视形体、呼吸、意识的整体运动,使得传统生命观的“精、气、神”统一的理论得到广泛证实。

3.3.3 都对某些疾患有防治效果

虽然,不同的生命修炼实践都以生命潜能开发为主,但在此过程中却对诸多疾患具有康复效果。佛家、道家、武术家在生命修炼的实践中,所进行的运动调节、呼吸调节、心理调节等存在着众多的康复过程。因此,不同的文化体系虽以生命潜能开发为主要目的,但是,健康的收获却成了其必然的结果。

4 当代导引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对2200年前《引书》复原图与《导引图》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这两种史料是同一类导引法[6]。而气功、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和传统体育养生等都是在古代导引基础上演变来的相关概念,但又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按照气功最早出现的晋代《净明宗教录》概念来看,气功属于具有典型的倾向生命潜能开发特征的生命修炼术,其本质在于生命潜能开发,至于其所具备的健身养生功能只是其必然的结果。导引养生功则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的功法锻炼,从概念相似度来看,是最接近古代导引概念的一种。不同的是,导引养生功理论更加系统,方法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全面。传统体育养生概念的学科性相对较强,在国内众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列为民族传统体育下的研究方向,是现代科学和中国古老导引的全新结合;健身气功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研发、主管的气功项目,权威性强,其健身养生的目标性更强,导向更准确。

从对表4的分析可以得出,气功、导引养生功、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气功等不同概念称谓不同、各有侧重,但都延续着导引分化而来的生命潜能开发的影子,从本质上都离不开“三调”的本质特点,即强调调身、调息、调心为核心特点。因此,当前的相关概念仍然延续着气功一词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最古老的道引或导引概念存在差异。

表4 当代导引相关概念辨析一览表Table 4 Discrimi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 on Daoyin Nowadays

5 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存在的由导引演变而来的诸多相关概念的研究发现,多数群体就相关概念的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主要原因在于:

对古老导引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将导引简单说成古代气功,或气功中的动功。殊不知,导引的概念范畴比气功更加宽泛,气功属于导引高峰期演变而来。这种认识不利于导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系统性和全面性发展。

本研究建议深入挖掘传统导引实践技术,通过技术来支撑导引概念属性。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丰富导引的中医理论阐释和道家文化解读,充分认识导引不仅是身体运动,也是中华思想文化的载体。另外,在科学研究中,尽力实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解读,避免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中华文化流失。

[1]丁丽玲.论健身气功文化特质[J].体育文化导刊,2010,27(5):132-134.

[2]葛洪.神仙传[M].胡守为,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保健按摩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李国兴.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J].武当,2007,26(7):32-34.

[6]刘朴.汉竹简《引书》中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2):81-94.

[7]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沈金鳌.沈氏尊生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9]宋天彬.气功修炼的最高境界——调心练意[J].中国气功科学,1996,3(3):24-26.

[10]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11]杨永杰,龚树全.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10.

[12]郑金生.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3]周伟良.武中道场的历史源起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6-10.

[14]周伟良.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6(6):1-5.

[15]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气功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健身气功表演的当代社会价值
乌当区委离退局举办健身气功培训班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