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
2015-05-22贾国利
摘 要:随着国家对美术类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众多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了美术类专业并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本就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而在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因为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的基础上,将美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深入剖析美术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1 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严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年”;201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通常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较少探讨农民工的问题,然而事实上,农民工大量进城加剧了整个就业市场供求矛盾。据统计,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因在工资待遇上要求比高校毕业生略低,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势必将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在招工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形势。
2 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美术类的人才需求近几年明显提高,这为高校美术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对美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中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就业问题突出。
2.1 美术类大学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考艺热”的兴起带动了许多高校纷纷创办美术类专业,导致每年美术类大学生的逐年增加,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相对减少。迅速膨胀的美术类大学生加剧了整个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也把这个“特殊的群体”推到了供求矛盾的最前沿,在就业中受个人、学校、单位、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加大了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
2.2 美术类大学生择业心理及就业观念造成就业困难
美术类大学生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但是真正需要自己做出抉择时,却又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够而无法胜任,或在面对众多选择时无所适从,最后只能随大流。在就业观念上,片面理解就业政策,只看重专业、待遇、工作环境,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终影响择业结果,变双向选择为一厢情愿。
2.3 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造成特殊困难
首先,由于美术类专业特殊性造成灵活就业率高。其次,美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且对美术类大学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再次,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造成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2.4 美术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就业的困难
美术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不是一个大型的产业,更多的是以小型企业为主,美术类招聘单位一般规模较小,而本身的工作流动性却十分强,因此很多学生即使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也不能保持它的稳定性。加之,像北京这类大城市的艺术类招聘单位通常无法解决毕业生的户口问题,毕业生在就业签约时往往采取的是灵活就业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签约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就业工作思考
针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高校应结合美术类专业的特点,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改革教育教学,搭建实践平台等,努力为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以促进就业。
3.1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工作,促进美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将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介绍与择业观念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入手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要,一是要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还要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需求,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多种渠道了解、准确评价单位,准确的个人定位与对用人单位的科学评价是就业成功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面对现实,摆正位置,正确定位就业目标,树立就业信心。
特别加强就业前期动员,结合美术类专业特点和就业特殊性,组织就业技巧、就业知识、就业经验等培训课程或讲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帮助其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同时帮助其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长处,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3.2 高校应建立基于需求的美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在教学和实践等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广泛开展项目性合作,即通过与社会各行业的项目性合作,拓宽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强供需双方的深层次了解,为学生创造就业求职机遇,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上变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逐步建立基于需求的美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3.3高校应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开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路径。同时,大力倡导和扶持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艺术表现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学院充分借助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和认真、踏实、严谨、高效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和谐社会建设及学校的办学声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等大问题,更涉及到毕业生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理工科背景下高校应不断发掘更多能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良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理工科背景下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柯柯 张友志. 理工科背景下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初探[J].文教资料,2012.9.
作者简介
贾国利(1987—),男,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当代综合绘画及其应用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