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思:三点导读

2015-05-22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牌楼意蕴胡同

美点赏析

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

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文章开门见山,认为京中胡同的名称,“寥寥两三字,却充满了色彩与暗示”。从“胡同”二字的书写到胡同名称,作者追本溯源对京中胡同的名称作具体细致的说明,口袋胡同、苏州胡同、梯子胡同、马神庙、弓弦胡同等这些胡同名称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作者还将其与纽约的街道名称Fifth Avenue,Fourteenth Street作对比,觉得外国那些名称单调、枯燥,没什么意蕴;而上海的按照通商五口命名的南京路、九江路则是中国历史上被侮辱的印记。简单的比较说明之后,能形象反映街道面貌、普通民众生活、社会风情甚至一段特定的历史的北京胡同名称更显现其“色彩与暗示”。

可是行文至此,作者突然溢出一笔,提到京中的马神庙。看似多余,实则是以马神庙命名原因的探究引起读者对命名意义的思考,事物名称背后往往深藏着历史文化意蕴,启示下文的胡同以井水命名的内涵,更是全文由对胡同名称字面形象意义的说明转向对胡同文化和京中历史在现代逐渐消亡的哀悼。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胡同文化的消退也在悄然中行进。现代人渐渐不懂胡同的名称何所取意,“那些街名、胡同名除去猪市尚存旧意之外,其余的都已改头换面,只能让后来者凭了一些虚名来悬拟当初这几处地方的情形了”;就连作者记忆中那些富有时代积蕴的皇城、牌楼也在消亡之列:“就是那丹青照耀的两座单牌楼呢?那形影深嵌在我童年想象中的壮伟的牌楼呢?它们哪里去了?”作者连连发问,深重的失落和难抑的愤懑之情发于笔端,清晰可感。“看看那驼背龟皮的四牌楼,它们手拄着拐杖,身躯不支的,不久也要追随早夭的兄弟于地下了。”龟皮上有龟裂的花纹,意指四牌楼的残破,“手拄着拐杖,身躯不支的”则写出了四牌楼像一位耄耋老者一样摇摇晃晃、颤颤巍巍,而“早夭”二字则更是将作者的哀痛之情倾泻而出。在对胡同及相关街市名称的追忆中,作者的深沉痛惜之情在此到达顶峰。

然而,作者不仅仅满足于情感的宣泄,更对胡同名称的变化做了理性的思考。难逃厄运的除了皇城、牌楼等实体建筑,还有“那些能够令人联想起辉煌的过去”的名称以及“不与人争韬声匿影如街名的物件”。那些具有传说背景,那些儿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名称全都“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作者以阮大铖的裆巷、伦敦的Botten Row质问今人为何没有古人西人的达观,最后连用三例(司马相如以“犬子”为小名,庄子自愿为龟,慈禧的乐寿堂前立龟石)作为实证,说明“内丰的人,外啬一点,并无轻重”。作者提出的“内”“外”之思,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中仍值得我们深思。

难点指津

题材的包容与体裁的自由,可以说是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忽此忽彼,时前时后,现实和历史交汇,情感融在生活现象之中。《胡同》一文围绕胡同名称展开,以胡同名称开篇到胡同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名称的重复,笔锋忽转写到了马神庙的命名,继而又回到胡同多以井命名,最后写到胡同名称的变更与消失并点出引人思考的原因。文章逐层深入,作者的观点与情感始终穿插在对胡同的相关说明和论述之中。文章初读起来似乎杂乱无章,层次不明,这就需要我们仔细阅读体会。胡同所携带的文化意义在日益进步的社会现实里不断消融,背后的原因何在?是精神世界的缺失,还是人们在经济发展大潮下审美追求的让步?都是本文发人深省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中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是遗忘历史,数典忘祖?还是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如何辩证看待,是我们在掩卷之后需要思考的。

考点训练

1.从文中来看,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的京中胡同的名称,与词牌名一样,在寥寥的两三字里面,充满了色彩与暗示?

2.文章的重点是写胡同,作者在文中突然提到马神庙的命名,作用何在?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牌楼意蕴胡同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搭纸牌楼
老北京的牌楼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