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05-22白鑫雨
白鑫雨
(黑龙江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院,哈尔滨 150022)
引言
当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俨然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根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而大学生网民所占的比重不容忽视,可以说大学生是这新媒体时代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并且新媒体凭借其丰硕的信息资源与便利的交流,已变成大学生交流与捕获信息的核心途径,得到大学生的注目与偏爱,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与优良的机会。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手段得到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得到了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确出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责任监管不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媒体平台等问题,加之新媒体存在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又是充满好奇感的群体等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加大监管力度、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是应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对策。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时代来临带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尽管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已经运用诸如微信群、QQ群、主题网站等新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教育理念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客体”模式。在施教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唯一的主体,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只注重传达和“灌输”,缺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忽略了学生的客体需要,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责任主体监管不到位
新媒体不能为很多人所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基于新媒体平台所发布的一些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侵蚀。日本在其《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中,对网络运营商、监护人应承担的责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法律要求,手机网络运营商在向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必须在手机中安装过滤有害网站的软件;电脑厂商在向未成年人用户出售产品时,必须为其日后安装过滤软件提供便利;在客户提出要求时,运营商也有义务为顾客提供过滤服务;监护人则有义务掌握未成年人的上网情况,并通过安装过滤软件等手段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管理等。我国虽也有相关文件,但是一部分是规范,一部分是意见,都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作为受众接触的信息是没有经过严格过滤和筛选的。错误的舆论导向就可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大大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媒体平台
近年来,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种类虽不断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各高校之间应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是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高校不能实现网络的全覆盖,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上网的需要;其次是校园网络运行速度慢,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互动参与带来了困难。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缺乏技术支持。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是大多是找软件公司创建后直接实施,没有日后的系统维护人员,网站总会出现只能内网访问,外网无法访问或者登录不上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浏览量和点击率逐渐减少,进而无法发挥其平台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缺乏实效性。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立的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涉及大学生学习、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活动、就业创业等多个板块,但却没有专职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进行更新,往往都存在更新速度慢的问题,这就使得新媒体平台失去了其交互性的特点,学生的参与率很低。
二、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与时俱进,在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找到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最为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遵循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要创新思路,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三要利用新媒体建立学生“三自”教育平台。四要消除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且采取有效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从根本上消除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媒介素养才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要从大学生本身出发,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媒介素养出发,全面提高大学生科学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抓住这重点,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对基于新媒体载体接收到的消极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也就不会轻易被一些腐朽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
(二)加大监管力度
从政府角度,应对新媒体平台实行立法监管。目前情况看,立法机关对于现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仍然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大部分立法均偏重于互联网,同为对人们生活影响重大的新媒体类型,互联网领域己有较多的法律法规,而作为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载体移动新媒体设备——手机,我国在此领域则鲜有法规,规范手机通讯可援引的法律法规极为有限,且针对性不强,只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年2月10日颁布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和2003年7月1日文化部审议通过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专门针对手机的立法当前只有2014年11月3日,工信部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综上所述,我认为对新媒体实行立法监管不只是增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三)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平台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平台以其简洁、快速、实用等特性占据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重要地位,故充分利用移动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更为行之有效。首先,利用微博作为首要新媒体手段,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有计划地分层级的建立和完善以微博的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形成以官方微博为中心,以二级学院、学生会、社团及班级为基础的微博梯队,最终构架起多级别、多层次的“高校微博矩阵”。同时,合理整合资源,将高校各媒介的新闻资源和传播渠道合理整合,做好微博与校报、校园新闻网等的资源整合,统一标识系统,形成层级丰富、落点众多的大学微博圈,润物无声地发挥新闻宣传的整体效应,从而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加大影响力度。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另一重要新媒体手段,微信具有支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以及支持多人群聊等优势,而且内容条理清晰,不容易被覆盖,阅读起来也方便。除此之外,微信公共平台更加简约、贴心、人性化和隐私性,其具备在信息推送方面受众更加精准、内容更加精致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回复的消息具有隐私性,操作也相对简单,只需发布一条消息,所有关注者将全部能够收到,所以高校在需要发布某类特定重要信息时,可利用微信公共平台,主动把信息传递到位,达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6]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