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以南昌高校为例

2015-05-22范伟强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同辈群体影响

范伟强,余 冲,肖 欣

(南昌航空大学 文法学院,南昌 330063)

一、问题的提出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为接近,并且经常在一起互动组成的非正式的初级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在互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方式主动寻找兴趣相似、年龄相仿、态度趋同的同辈人,并有选择地进行互动,直到从陌生人到熟人,形成自己的小团体[1]。在大学范围中,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经常性的,这种影响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布朗.劳布伦那的一项研究证实,美国学龄青年与同辈群体交往时间是他们与父母交往时间的两倍以上[2]。法国作家莫罗阿也曾说: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好的教育者。因为在同辈群体中,没有等级分明的权威体系,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显得亲密、经常,而且主要是平等相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3]高校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不同学历班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入学的大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同辈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在客观上存在时间、空间的便利性,主观上存在心理共融性、情感发展同期性等易发性,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4]。尽管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目共睹,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特别是有关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影响的经验研究和定量描述几乎很少。因此,利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对当前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影响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将研究结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高校教育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目前学术界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研究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利用笔者于2014年下学期周六、周日及假期时间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探讨和分析。调查的群体为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科技大学3所高校新校区在校本科大学生。调查的样本规模为每所高校调查500名大学生,3所高校总共调查1 500名大学生,调查的分析单位为个人。样本抽取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主要采取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由调查员将问卷发到被调查对象手中,尽可能按“集中填答,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完成。不能集中调查的班级,则分批进行或个别进行,但都尽量在同一天内完成。调查共发出问卷1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42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调查的基本维度主要涉及班级、宿舍、社团等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同辈群体间的学习问题展开,具体问题的设计可以归纳为对大学生学习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从认知角度看,主要调查大学生学习态度主要受谁的影响、对排名的重视等。从学习情绪角度看,主要调查大学生和同辈群体一起学习时的感觉、对旁人获奖的想法。从学习行为来看,主要调查大学生学习时的竞争状况,如当问到周围的学生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时,是否感到有压力从而采取行动去学习等。研究关注的主要变量是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涉及范围及程度。

三、结果与分析

1.从认知角度方面看

在调查大学生学习态度受谁的影响较大时,有78.2%的受访学生选择了同辈群体,15.9%选择教师和家长,可见同辈群体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调查对提高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时,提高朋友之间的互助合作氛围、建设积极进取向上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的比例分别为44.3%、24.2%、21.4%,其他因素仅占10.1%,可见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显示,有68.7%的学生选择会因为周围学生的影响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大学生重视自己成绩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62.9%的大学生比较在意班级同学之间的排名,29.4%则比较关心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排名,12.19%重视宿舍成员之间的排名,仅有5.52%的学生表示并不在意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大学里更为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相对中学阶段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认知上还是很在意自己学习成绩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特别是班级同学间的排名,这也提醒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辩证的认识班级成绩排名,让其成为学习的动力,并避免盲目的恶性竞争的发生。

2.从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情绪调查看

有76.8%的学生认为,跟同辈群体在一起的学习情绪主要是积极向上的、愉快轻松的,有15.3%选择紧张、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7.9%选择其他平静等一般情绪。大学生学习情绪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程度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有20.42%选择影响程度很大,66.68%选择影响程度一般,10.37%选择影响程度很小,2.53%表示没有影响。当调查你周围的学生有人成绩很优秀并多次获得奖励,大学生的反应情况时,有60.3%表示会产生压力,并相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有27.1%表示会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尽力提高自己,1.2%表示会容易产生嫉妒情绪,进而跟他疏远,11.5%表示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3.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行为看

在调查大学生学习时的竞争情况时,有65%的受访学生表示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的大都是良性竞争,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21.8%的学生表示竞争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10.1%则表示不存在竞争,3.1%表示群体之间的竞争对自己的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当问及周围的学生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时,有60.7%的学生表示会感到有压力从而采取行动去学习,有24.1%表示会感受到压力,但并不会付诸行动,15.2%表示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不去理会他们。如果周围的学生在玩,而自己还有学习任务未完成时,有51.2%的学生表示会受到干扰,但是还是会努力控制自己,继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37.2%表示会受到干扰,且自己的学习效率会明显下降,从而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仅有11.6%的学生表示不会受到任何干扰,能继续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四、小结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会受到同辈群体的较大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完全发展成熟,认知上存在鲜明的模糊性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都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而调整。芬达的研究表明,有高成就动机组成的同辈群体有较高的学习期望,彼此分享学习经验,互相激励,能提升整体的学习素养[5]。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认知水平,对引导大学生学习心理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跟同辈群体在一起学习时,大家的情绪状态也较容易彼此干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会营造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不良的情绪氛围会产生一种消极的磁场,对大学生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同辈群体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和盲目性。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指出,社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的。他人的行为就像一个信息源,而观察者通常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能清楚的辨明积极和消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则会让大学生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提升大学生总体的学习心理素质。同时,由于大学生在高校所拥有的特殊资源和文化品质,构成了大学生同辈群体具有独特性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导向[6]。而这也提醒我们,在我们引导大学生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时,我们必须从他们的立场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尊重他们的价值标准,尽量避免价值观上的冲突。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笔者总结出了三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同辈群体学习方面的作用力不容小觑。

其一是从众效应。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往往受到团体内存在的无形压力影响,它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如果这种压力过大,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害怕自己“独特”的行为与群体不符,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当大学生对所处的群体越是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当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时,大学生很难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能让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积极的从众可促进同辈群体内部相互鞭策、激励,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而消极的从众则会导致群体内成员产生更大的惰性。班级、宿舍是发挥积极从众效应的前沿阵地,构建良好的班风、舍风,使每个成员为维护集体荣誉,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努力,追求卓越的氛围。一言以蔽之,发挥积极从众影响,避免消极从众效应的发生,对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有重要意义。

其二是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俗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描述的就是这种效应。置身于同辈群体的包围中,必然受其影响。当大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时,看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优秀时会产生强大的动力,看到别人努力学习时也会转变自己消极的状态,调整学习目标,采取积极的学习行为。同辈群体之间的“好朋友”群体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他们在一起时彼此感到舒畅、轻松,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许多研究证实了同辈友谊对学生的在校动机和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发挥同辈友谊的社会促进效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成绩[7]。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表明,存在部分大学生由于周围同辈群体的干扰导致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情况,需要我们的关注。

其三是结伴效应,主要指的是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在图书馆里及一些社团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在这种同辈群体的陪同下,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一起做作业比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结伴更多时候也体现大学生寻求归属感、摆脱孤独感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来解释,人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之后,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渴望认同的归属需要。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容易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让他们容易产生归属感,从而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和谐。大学生同辈群体通过结伴,即与“相似的”伙伴的交往来获得尊重,提高自信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合理”选择。而大学生选择的伙伴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的大学生,而应该全面考察大学生身边的伙伴以及其所处的群体。

任何社会群体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成分,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大学生成长、进步十分重要的环境,是与家庭、社会、学校同等重要的因素,理应受到我们,尤其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视。尽管我们需要强调并强化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功能,但大学生同辈群体毋庸置疑对大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上文所述,适当发挥三种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让积极从众和优良链状效应以及良好结伴效应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增强同辈群体形成的积极进取学习氛围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个体在群体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努力避免不良效应的发生,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心理的特点,进一步准确掌握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去构建同辈群体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

[1]胡文靖.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征与类型初探——以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为例[J].文教资料,2009,(2).

[2]朱安安.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

[3]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2.

[4]黄泽龙,卢静.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6).

[5]Finder M.Just Girls:Hidden literacy and life in Junior High school[M].Urbana,IL,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6]朱安安.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

[7]龙君伟,曾先.论同辈学习环境及其作用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猜你喜欢

同辈群体影响
消失吧!同辈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同伴关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