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分析与路径研究
2015-05-22翟海燕
翟海燕
【摘 要】京津冀地域一体、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人缘相亲,是我国具有丰富文化资源、深厚文化底蕴、文化特色鲜明、最具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但京津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机制不完善,缺乏区域性和协调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限制了其文化协同发展,强化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文化产业协作,构建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与合作向更宽领域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路径
一、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问题分析
(一)缺乏区域性和协调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京津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区域各自的文化产业规划纲要,但是缺乏区域性和协调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易于出现行政分割和相互掣肘的问题,使得京津冀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制约。要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首先要从北京、天津河北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出发,制定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应把京津冀各自的优势与区域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各地的特色,实现区域内错位发展,以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合理分工。
(二)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开发利用
京津冀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文化资源,如北京的皇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和民俗,天津的近代历史、民俗文化、曲艺、手工艺,河北的燕赵历史文化和民俗等各具特色。这些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和开发模式相结合建立起了不同的文化产业,如北京的文化创意、出版、演出、动漫等,但总体上看,三省市各自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利用现代科技和开发模式而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开发利用,更没有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取得区域最佳整体效益。
(三)品牌带动作用分析
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培育产业品牌。要充分发挥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提高技术、改进工艺,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形成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从京津冀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北京与天津与河北榜上无名,文化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弱,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
(四)文化产业机制不完善
首先京津冀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建设刚刚起步,缺少完善的市场规范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区域内缺乏共同遵守的文化产业合作的产业规范,致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可依。其次文化管理体制滞后,文化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还未能真正的将文化资源全部转化为文化资本。
此外,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构的欠缺。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扶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大型中介顾问组织的策划人才、文化经纪人重视不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机制,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
推动建立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与“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和制定工作相结合,共同开展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对接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共同出台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建立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和规划协作的有关重大事宜,推动有关合作项目的具体落实。
(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合唱节、运河文化艺术节、河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依托,组织举办三地群众文化的展演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地联合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京津冀地区符合条件的文化单位一视同仁,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三地公共文化资源流动和共享。
(三)推进演艺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加强艺术院团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推动三地艺术院团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整合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艺术创作交流与合作。在三地河北梆子巡演活动成功举办基础上,积极支持京剧、评剧、曲剧以及曲艺等开展京津冀三地巡演活动。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以“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天津市名家经典演出季、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等品牌文艺活动为抓手,引导支持三地演艺团体参加,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加强三省市演艺业协同发展政策研究,推动三省市文化系统的演艺机构、文艺院团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支持、活动参与、资源利用等方面互惠互利。以市场机制推进剧院院线建设,推动三地演艺业联动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建立互通互联的演艺信息共享平台,统一发布京津冀地区的演艺信息。三地共同出台艺术院团演出补贴政策,鼓励各类所有制艺术院团在三地惠民演出。
(四)加强文化产业协作发展
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对接产业规划,明确各自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协同研究文化企业在政策指导、市场要素、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重点加强动漫游戏、艺术品产业、广告会展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和项目合作。依托各自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动漫北京”、“艺术北京”、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等专项产业门类交易展会,为三地文化企业在企业融资、授权交易、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空两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综合示范园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鼓励各自文化企业到对方地投资兴业,并相互给予便利。
(五)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重点针对在京津冀具有广泛基础的河北梆子、评剧、泥人张彩塑、相声、京剧、京韵大鼓、冀中笙管乐等非遗项目,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打造三地非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节日文化的主题活动,展现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三地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推动非遗项目单位与研究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一批具有京津冀特色的非遗项目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