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之瓶颈刍议
2015-05-21李巍周志宏
李巍 周志宏
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导学案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推崇的一种有效教学范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同。她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行为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想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导学效果并不像人们预设的那样好,其存在困学难学、弱教少教等瓶颈问题,那么怎样利用好导学案,打造灵动的高效课堂?从实践来看,须要厘清如下问题。
导学案的适宜性问题。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她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科的各种课型,也不是所有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导学案中获得最大效用。导学案的作用发挥不仅与“水土”有关,还与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教学生态环境,单方面来谈导学案如何设计、苛责其效用等问题,无疑是本末倒置。所以,在授课前,教师需依据学科内容、课型、学情考虑是否能用导学案模式进行教学,导学案模式下的教学能否优于其他教学模式,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增长,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们才能有底气进行后序工作。
导学案的“量体裁衣”问题。如何编写“接地气”的导学案,这是横亘在老师们面前的“拦路虎”,考验着教师的职业智慧与职业精神。是自己制作还是奉行“拿来主义”?如果是拿来的话,如何能保证其不是“伪劣产品”?即使其“质量”过硬,能否符合本班学生学业情况?如果老师们自己制作设计导学案,就得花大量精力与时间研究大纲、文本、学情,并进行集体研讨;然后个人依据本班学情,再进行打磨、补充完善。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许多导学案并没有体现对学生的“私人订制”服务。有些导学案从别处“移植”过来,并不符合学生“口味”;有些导学案编写过于粗糙;有些甚至变味成一份份练习试题。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应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具有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导学中的“神与形”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老师只是从形式上导学,并没有抓住其要旨。在教学中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生成,课堂上鲜有讨论与质疑,使学案导学流于形式、图有虚名,其作用大打折扣。导学案旨在告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其核心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必须承认,不是老师们不愿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讨论交流,而是顾虑学生的“自由谈”会偏离原有教学预设,不好控制,并且课堂花的时间过多,难以快速达成共识。一些老师把学案设置成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思想往前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自我体验。因此,老师要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预习、探究展示、交换思想;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能力,在“群学”中提升思想。
导学中的教与学问题。从当下教学现状来看,导学案语境下的课堂,很容易异化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边做边讲,一讲到底;另一种是多做不讲,放任自由。这两种形态并没有真正理顺导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导学案的基石是自主学习,支撑点是引导,着力点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导学案的使用,须要摒弃传统的“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观,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鼓励者。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发展,使其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因此,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主体张扬、学习兴趣持续、合作探究真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活力。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