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文化:学校变革图强的源动力
2015-05-21张华
张华
[摘要]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共识,但其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实践方式,根源在于对文化和学校文化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误解。在批判学校流行文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强势文化概念,深入探讨学校如何形成强势文化,以及如何发挥强势文化的引领作用等方面的学校发展问题。
[关键词]强势文化;学校发展
教育兴衰系于学校,变革图强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学校研究的重大课题,其思考的角度存在多维,探讨的内容也存在多样化,但无论选择哪个角度、探讨哪些内容。学校文化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视点和基点,也是破解学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热点。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但学校文化建设到底如何真正影响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则往往又成了语焉不详的理论盲点,成了一些学校随意而为的实践盲动。近几年来,笔者每年都要跑几十个学校,其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但每到一个学校,都会特别留意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这些直接的考察和感性的认识。提供了理性追索的丰厚素材。基于此,本文以强势文化为切入点,就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文化为什么难以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共识。本来这是洞察学校发展天机的深刻办学思想,但遗憾的是,如此深刻的办学思想,却在长期泛滥和流行过程中,大大削弱了其强大的思想指导力,而沦落为学校管理者常挂嘴边,却无关痛痒的口头禅。既然是无需论证的共识,那为什么学校文化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焕发出强大的发展力量呢?细究起来,可能在于对文化的认知与实践出现了偏差。集中表现在:其一,我们是怎么看待学校文化的呢?我们常常很感性地以为,课室里挂几幅标语,就是教室文化;校园里立几尊雕塑,就是学校文化;历史悠久的,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等等。可见我们对文化的常规认知,基本上还停留在文字表象和器物表象上。至于文化到底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这些底层的思考常常是无知或者模糊的。由于对文化的极大误解和歪曲,往往一味注重历史传统的挖掘与整理,注重文化表层的涂抹与搭配,用一系列不接地气的文化元素,拼凑成貌似完美的文化建设,而唯独缺乏顺应学校当下发展要求和具有强势品格的文化元素。比如,有的学校是由爱国人士创办的,就把“爱国”表征为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至于爱国是否能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则不予深究。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学校都有丰富庞大的文化体系,每个学校管理者都相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最后文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推动力却极其有限的根本原因。其二,我们是怎么实践学校文化的?由于存在文化认知上的极大偏差,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将文化视为营造某种氛围的手段,文化摇身变成必要的标签和摆设,变成追逐现实潮流的“口红”。所谓文化立校,只不过是文化的作秀和表演。我们以为抓文化就是抓环境改造,就是抓管理、抓规范、抓落实,却几乎没有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理解学校的发展走向。由此看来,文化真正发展的要义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强不强。学校文化建设真正要做的,是要把握当前的生存困境、洞察未来的发展危机,然后建构与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相适应的当下文化。
二、文化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洞察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什么?流行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这是一种实物化和知识化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由于脱离社会发展环境,纯粹是静态的认识与把握,所以不能从深层上揭示文化的真正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一切创造只不过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某个组织或个人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而作出的反应系统,文化从来就不是花里胡哨的表面东西。文化生成的基本原理在于:危机孕育文化。热带或亚热带的干旱地区,孕育将叶子变为刺以减少水分消耗的仙人掌:冰冷的水域南极。孕育翅膀退化而适合游泳的企鹅。古希腊的险恶的海洋生活环境,必然孕育适应这种生存挑战的古希腊文化;古代中国温和的大陆生活环境,也必然孕育适应这种生存挑战的古代中国文化。因此,文化是生存的选择结果。社会的发展类似于自然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都共同遵守一个规律:优胜劣汰、强进弱退、适者生存。这就是英国哲学家、作家斯宾塞提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强势文化,就是能更有力地应对生存困境与发展危机而作出的反应系统,反之则是弱势文化。强势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进步性和开拓性,而弱势文化是面向当下的文化,具有保守性和软弱性。弱势文化阻碍生存与发展,强势文化促进生存与发展;弱势文化只能造就守旧的弱者。强势文化则必然造就创新的强者。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崛起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其文化的强势品格。唐代开放而多元的文化品格,缔造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用丰富的材料论证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伦理文化,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而其他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这些古老民族,其宗教伦理文化对该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文化之所以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只是知识的累积和整理,它更倾向于传统的挖掘和现实的拼凑,这样的弱势文化显然不是为了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而生发出来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
三、学校能形成强势文化吗
上文强调,文化是某个组织或个人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而作出的反应系统。换句话说,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孕育文化。如果把较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称为强性的生存危机,反之则为弱性的生存危机。那么很明显,强性的生存危机孕育强势文化,弱性的生存危机孕育弱势文化。因此,学校要形成强势文化,就必须要有强性的生存危机。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情形:作为政府的一种事业单位,由于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公办学校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被大大地消解掉。虽然很多学校宣称“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立校之本、以质量求生存”,但这都不过是夸大之辞,因为公办学校质量再差,顶多带来社会声誉的下降,但绝不会因此关门、倒闭。也就是说,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根本不影响其生存。对学校来说,根本不存在生存危机,而只有声誉危机;对教师而言,虽然“铁饭碗”时代已经过去,但原本就有限的弱性生存危机无法分摊地作用到其身上。导致教师的危机意识非常淡漠。所以,绝大部分学校只拥有弱性的生存危机。因而也只能孕育弱势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学校文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所在。倒是一些民办学校,因为拥有真正的强性生存危机。而涌现出足以让公办学校难以企及的强势文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由此看来,学校形成强势文化真正的突破口在于:要创造出强性的生存危机。
四、学校如何形成强势文化
综合上述。可以获取一个基本的推理:学校要变得强大,必须要有强势文化;要形成强势文化,必须有强性的生存危机。具体来说,形成强势文化可以分四个步骤:其一,找到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目标。自然演化的结果就是,人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其最高存在使命是活着。如果没有这个最高的存在使命,那么人和动物就无所谓生存危机:而没有生存危机,也就无所谓“适者”,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然的进化。依照斯宾塞的理论,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学校也要有“最高的存在使命”,习惯上将其称为学校发展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图强:而要图强,就必须要有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到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图强的首要任务。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但为什么没有变成学校图强的变革力量。原因在于学校发展目标最后未能形成强势文化,或学校发展目标自身出了问题。实际上,找到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目标,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定位困难”。其困难在哪里?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首先,流行的目标文化干扰学校发展定位。当前流行的目标文化,基本上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各层级学校表现出极大的雷同性和相似度,比如学校层面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比如学生层面的“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等。受这种目标文化的影响,很多学校屈从于国家意志的要求或流行的认识观念,生硬地复制自己的发展目标,使目标变成华而不实的办学标签。其次,学校发展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学校是用来培养人的,照理说学校发展的目标理应当是培养人的目标,但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缺乏具体和深入分析,因此很多学校的定位是口号式的,表里不一、不敢直面现实,以及脱离实际。其二,找到完成目标的落差因素。就学校而言,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是多方面,有物力、财力或人力层面的。物力和财力是外部的社会性因素,人力是内部的学校性因素。依据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因素是第一因素,因此完成目标的主要落差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力因素。可以从两个层次深入分析落差因素:一是人力结构的分析。学校的人力构成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因此要完成目标的落差,就应该具体分解到这三种人身上。二是人力内容的分析。对具体的人来说,影响做事的因素主要有观念、行动和规则,因此要具体分析任何人力因素时,应当从观念、行动和规则方面做出细致的分析。其三,将落差因素升格为学校的强性生存危机。前述理论分析指出,只有强性的生存危机才能形成强势文化,这对形成强势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与重要价值。当前学校的文化建设之所以颓靡不振,其一是因为文化认知的肤浅庸俗,其二是因为缺乏将落差因素升格为学校强性生存危机的意识与过程。人的危机感有两种产生的途径:其一是自然危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危机,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其二是人造危机,是人为制造的危机,具有预期性、可控性的特点。前面说过,大部分学校只有弱性的生存危机,即指自然危机,要让学校有强性的生存危机,就必须通过人为制造。人造危机的目的就在于让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危机意识,其实这也是共识,而且是极其必要的共识。历史常常证明,凡是危机意识弱的国家或时代,往往就是危险最大的国家或时代。历史也反复证明,凡是危机感强的时代,就容易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就有利于成就事功。当然,人造危机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学性与艺术性,还有待于积极探索,但树立人造危机的观念则极其重要。其四,形成应对发展危机的学校强势文化。强性的生存危机成功制造以后。就可以顺势形成学校强势文化。文化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值得注意,无论哪种文化,都要力争形成强势文化,提炼强势文化,应当按照三个层面来展开:其一是观念文化,指的是人们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时,反映出的精神和信仰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上是观念层面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根本在于观念层面上的相同或趋同。对学校发展来说,应对发展危机需要师生的团结与合作。因而需要形成共同的观念文化。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领性,而不在于装饰性。比如,很多学校都倡导“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观念,于是可以形成“学校退步感到耻辱”的耻感文化。耻辱是一种精神价值取向,耻感文化属于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危机,扫清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迷雾,仔细研究达成发展目标需要哪些强有力的观念文化。其二是行为文化,指的是人们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时,反映出的行动和操作系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行动性,文化实际上是行动表征系统,文化如果不能外化为行动方式或行动状态,那么这种文化就是虚文化、伪文化,背离文化诞生的原始初衷。因此,走向能外化为行为的文化建构,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下的学校文化相当程度上属于非行为导向的虚假文化,这必然会促使文化变成人人熟视无睹的精神花瓶。比如,相当多的学校领导都觉得,很多发展的设想难以贯彻到师生的行为当中,实际上这反映师生执行力偏弱的问题。对此。可以形成强化“贯彻执行”的特有“执行文化”,让执行观念转化为师生的行动标准。因此学校也要仔细研究,若要达成发展目标。需要哪些强有力的行为文化。其三是制度文化,指的是组织应对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时,反映出的规范和准则系统。相对富有弹性色彩的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讲,制度文化带有很强的刚性色彩。因此制度文化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性约束效应,是组织保持长期发展的机制体系。应该说,绝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还相当完备,但这些制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学校解决发展危机,则几乎成了管理者的思维盲点。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力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相关制度,删减弱势的制度文化,仔细研究若要达成发展目标的话。需要哪些强有力的制度文化。需要特别注意,强势文化的形成一定要高度倚仗语言的载体。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有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这就是说,民族的语言与精神密不可分,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强势文化来说,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渠道,不管是观念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呈现和宣传。强势文化的形成涉及语言转换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言表达在强势文化提炼中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好的文化表达可以导致事半功倍、增强力量。当前许多流行的文化表述,不仅溢出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更严重的是钝化文化表达的穿透力,因此校长领导力中的重要一项就应当是文化表达力。
五、学校如何发挥强势文化的引领作用
文化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形成,而在于引领。文化引领的落实过程就是构筑师生的观念系统和行为系统。强势文化引领,就是要构筑强有力的观念系统和行为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四个步骤:其一,强势文化的广泛宣传。强势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领导学校的核心就是构建和推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包括场地、时间、人员和材料等,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学校强势文化。目的在于让人人知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文化价值。其二。强势文化的强力灌输。“灌输”基本上被定性为教育领域中的贬义词,但实际上对此要作辩证分析。就学校师生而言,要形成强势文化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强力的灌输,而不是一般性的传播。在推行强势文化时,校长必须打造富有成效的灌输渠道,这里有相当大的探究空间。但不管如何灌输,对观念形成而言,有几条原理必须遵循:灌输方式的多样化原理;灌输过程的持久性原理:灌输反馈的检测性原理。要特别注意,就精神价值而言,灌输的对立面不是喷射,而是抵制。因此在强力灌输强势文化时,必须有效减少师生的抵制力,最大程度上地获得师生的支持与拥护。其三,强势文化的实践反省。文化落地的基本渠道是结合具体工作的实践反省。强势文化是否能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观念、外化为师生的行动,必须借助实践反思的方式来夯实。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无论是表扬奖励,还是批评惩戒;无论是价值理解,还是行为规范,最终落脚点都要纳入对学校强势文化的解释。换言之,学校强势文化是解释学校一切活动的参照系,比如学生的迟到,一般的解读归结为守时的问题,但在执行强势文化中,这种行为就应归结为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如果学校文化不能成为师生的强烈共识,不能变成言行举止的“头顶三尺神明”,那么文化精神就不能落地,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威力。其实真正的文化是一种控制,当全体师生自愿、自觉地运用学校强势文化来解读校园生活时,强势文化生长的土壤才会厚实肥沃。其四。强势文化的反复引领。就长远而言,应对学校发展危机是一个特定阶段,相应地。强势文化的坚守也是一个特定阶段。在这特定阶段中。强势文化的引领应当是反复性。只有反复强化,才能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才能不断巩固师生的文化意识,才能有效抵制学校外部或内部各种文化的侵袭与干扰。强势文化是一种强力磁场,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蕴含强势文化引领的价值观念,要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校园里,浸淫着天天在校园里漫步的每一个人。
在所有的学校改革中,笔者认为文化变革是最深层次的改革,当然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改革没有退路,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学校变革图强的真正源动力,应当是强势文化。从本质上来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意识形态,文化立校不应当只是当作办校理念,而更应当视为办校战略。要先让学校滋生强势文化,然后让强势文化滋养学校。对校长来说,应当成为学校发展的先知先觉者,要有洞察强势文化本质的智力、推行强势文化主张的魄力、保障强势文化变革的权力,以及彰显强势文化属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