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课的生命力在实效
2015-05-21王明普
王明普
近几年,中小学校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增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安全教育课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必需。安全教育既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生命健康与安全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安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奠基性工程。安全主题教育课因此成为学校主题教育的基干课程之一。
一、安全教育课实施的必要性和现实思考
(一)实施安全教育课程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要求的必然
教育部2007年《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安全教育课题需要整合课程涉及的六个模块,整合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家庭、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实施课程目标。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类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则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人文性、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应坚持以下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安全教育课需要“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线索,切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生命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整合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突出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综上,安全教育的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具体实施要求和程序都有规范性文件,在实施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适合不同学段的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二)实施现实:安全教育课部分背离课程设置要求
在以安全为内容的主题教育中,存在着淡化、虚化、零散化等现象。有些学校以安全宣传代替安全教育,以橱窗、板报、广播、国旗下讲话、网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零散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不深不透;有些班主任利用晚点、晨会等场合捎带提出安全要求,更有一些班主任把学习教育和纪律教育放在首位,对安全教育轻描淡写,或者干脆不描不写,安全教育被淡化、虚化、边缘化。这些做法,大大降低了安全教育的实效。
穷则思变,探索起始于教育的窘境。针对零散、简单虚化的问题,我们尝试借助安全主题课的形式来开展安全教育,不仅安排课时要求老师开课,还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源,纳入班级考核;同时,每学期组织一次安全教育课比赛,树标引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反思近三年我们组织安全主题教育课的实践,我们探索安全教育的资源化建设、课程化建设,通过安全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仅使得安全教育根植深壤,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班主任老师对主题班会的思考和课堂研究,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资源。我认为,好的主题教育课应该突出教育的目的性、学生的参与性、活动的实效性以及课程的资源化(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安全主题教育课的以上课堂特质,较好地顺应安全教育的现实需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良性发展。
二、安全教育资源化建设的要求和探索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校本化
安全教育校本化有必要。安全教育无现实可以参照的教材,尽管有些地方性教材,但是实用性不强。例如,《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自2011年进入校园,但是存在数量少、教材编排过于笼统和抽象、学段特点不明显等弊端,无法适应高中学校安全教育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安全教育校本化成为当务之急。有些老师也会质疑学校自己组织教程的权威和信度,但实践证明,敢于实验才是最好的答案,不实验,永远等不来出路。
安全教育校本化是可行的。关于校园安全的网络资源很多,教师只要稍加注意,不难找到相关的素材,关键是选题要准,选材要精。选题是学校的工作,需要统筹和规划:选材是老师的任务,需要结合教育的细节,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校本化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对教师的选材进行综合的评估、选择、取舍。同时,需要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我们对安全教育课的选题有自己的指导性文件,对选题进行了筛选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选题自己确定教育的课题,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资源选择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如我校教师在《失火了,怎么办》的安全教育课上,用相机拍下了校园中被学生破坏的裸露电源线头,引起学生的思考。其他教师在借鉴使用这一资源的过程中,又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在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中,教师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学校安全教育的特色。
(二)安全教育载体的生活化
安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应变能力为宗旨展开。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性的描述和讲解,不能或缺,但显然不是根本。安全教育课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潜在隐患或威胁,并有预见性地开展以“提高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生活化。是安全教育最基本的特质之一。
生活化的安全教育,需要注重教育素材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我校教师在《面对美丽诱惑,理智对待网络》《理智使用手机》两堂安全教育课中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网络和手机,设置话题展开辩论,精彩纷呈,灵动轻盈,轻松活泼,让学生在生活模拟中体验到“适度”的重要性,理智对待可能遇到的陷阱和不安全因素的侵害,从而提高提防和预警的自觉性,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教育效果。
(三)安全教育课堂的实效性
安全教育课追求什么?是知识的显性传播还是隐性影响?笔者认为,安全教育课应该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其活动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益,而不要借助大道理来教训学生。如果板着面孔的安全教育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这堂课的设计就使教育者的目的和愿望落空,其教育价值就打了折扣。
安全教育课的实效性,主要是三个层面的要求。即“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认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例如,某教师执教的一堂《远离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网络视频资源引人后,将“校园暴力”作为一个概念作出解释,不仅大而无当,而且教学流程打断学生对暴力事件现象的探究,设问方向脱离学生思考的焦点,课堂实效大大降低。这样的设计就显得空洞、说教味重。如果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同学冲突还有哪些表现?”“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怎样发展成了大冲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分析当事人心理,以培养学生理智面对冲突,或者讨论怎样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不仅避开了空洞的说教,而且也更容易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作更深入和更具有教育价值的思考。
而《失火了,怎么办》,就巧妙地避开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展示校园中被部分同学破坏的电源插座后。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反思这种行为的危害,还潜在地使学生对自己可能的破坏行为进行自我检省;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向学校有关老师反映以便及时维修、消灭安全隐患,或者在同学中做义务宣传员,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接下来的环节,老师还演示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分组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设计。有知识的传播,也有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避开了空洞的说教,学生喜欢,老师教起来也较为轻松。
(四)安全教育主题的系统化
一堂课可以在内容上有侧重和选择。但是作为学校来说,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拓展,尽量避免重复。教师在选择安全教育课设计的过程中,既有自己兴趣的倾向性,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不断克服个人专业不熟悉、资源匮乏等困难,主动选择学生需要的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也要对教师的安全教育选择进行引导和指导,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如生命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手机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应急逃生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青春期性安全教育等内容,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完善,从而使得安全教育体系趋于系统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校本安全教育网络。有效解决零散和安全知识支离破碎、无实际应对能力培养价值等现实问题。
(五)安全教育素材的资源化
形成教育资源,是发挥和放大安全主题教育课效应的最好办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堂安全教育课,无论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都需要老师准备三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这节课需要老师准备图片、文字稿、视频素材,有的还需要自己制作教具、拍照、画漫画等,可以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雕龙描凤,事必求工。如果这个老师上完课,没有系统的整理和完善,久而久之,素材被束之高阁,辐射作用发挥不了,心血白费了,非常可惜。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安全教育素材资源化建设是可行的。不同的教师对统一安全教育主题的素材认识是不同的,素材处于不断完善和充实中,成为课堂资源关键在素材的选取。只有进入课堂的素材,才会构成资源。如果把教师的这些素材整理出来。形成一个资源库,以后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借鉴,不断完善,这样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可持续的。也是可以发挥集体合力的。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实现安全教育课的持续优化,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上有更大的作用。
安全主题教育课的以上五个特质是相互联结的。也可以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只要我们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活水,灵动的安全教育课就会不断涌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不断超越,在师生共享的轻松课堂。实现学生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