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清算日”总是有惊无险
2015-05-21
希腊悲剧不在于它什么时候违约,而在于欧元区难以让其违约或是退出。这树立了国家财务的坏榜样,引发了欠债者与放贷者谁更不道德的争论,也让民众看清楚一个事实:政治和经济的苦果最终都是由人民来承受。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蒋雯
希腊又一次把欧元区拖入深渊。
2015年5月12日,在全球密切关注下,希腊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5亿欧元贷款,避免了债务违约。但这笔钱,希腊已经动用了其在IMF里的储备资金——雅典政府先解封了设在IMF的应急账号,接着就把里面的钱还给了IMF。
几乎与此同时,希腊财长瓦鲁法基斯公开表示,希腊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已非常严峻,现金将在两三周内耗尽。
希腊的资金之紧张,全球瞩目,连最近按时发放了公务员的工资和养老金也成了一条新闻。
但是希腊还有大笔的钱要还——6、7月间,希腊需要偿还各家机构的资金高达70亿欧元左右,而且还有价值110亿欧元的短期国债届时到期。这些天文数字,雅典政府能否腾挪出来,市场几乎一边倒地悲观。
受此影响,2015年3月欧洲央行推出规模高达1.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带来的欧美国债投资热潮彻底反转,几乎一夜之间,前些天大举买入德国国债的基金比赛似的抛售,全球债券市场仅仅几天就蒸发掉了4300亿美元。
欧洲债市的疯狂出逃甚至连带伤了美国,将美国的借贷基准成本推升至年内最高水平。亚太市场也被波及,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5月12日当天就大涨6个基点,涨幅逾11%,创两年来最大涨幅,意味着市场对主权债的未来一片担心。
清算日一迟再迟
此前召开的欧元集团里加峰会上,希腊本应该提交一份改革清单,然后获得对其的第二轮救助中的最后一笔钱72亿欧元,从而避免希腊真的坠入绝境。
“然而我们在那一周初就已非常清楚,这个任务不可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瑞银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欧洲首席投资总监Andreas Höfert说。
以紧缩为关键词的这份清单,提交日期已经被一拖再拖。希腊曾承诺会在2月24日前提交,后来被延至3月30日,这是因为它每次提交的清单都不够详尽,或者是让人难以信任。
希腊本届极左翼政府,对于紧缩方案一直不太情愿,而是希望能直接将巨额债务进行减免。不过,主导援助的欧洲“三驾马车”(欧盟委员会、欧央行、IMF),以及主要的出资援助国——欧洲“好孩子”德国,截至目前均对债务减计没有松口,反而继续频频施压逼迫希腊进行财务紧缩。
提交不了紧缩清单,就拿不到救助,而希腊的现金却日益减少,以至于各大金融机构和媒体开始竞猜希腊现金何时会见底——2月4日彭博社说《希腊可能最快在3月底耗尽现金》;4月2日《财富》杂志的头条标题则是《希腊称4月9日前将耗尽现金》;IMF欧洲事务主管则公开说“希腊很可能在6月前耗尽现金”。
不过,希腊不是第一次站在悬崖边上。
2009年,希腊新一届政府上台,突然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预计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13%,均远超过欧盟规定的上限:3%和60%。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应声调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由此爆发。
危机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埋下伏笔,当时希腊希望加入欧元区,但条件不符合——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后来,在华尔街天才高盛的帮助下,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希腊成功地掩饰了高额公债,顺利加入欧元区。
但雷曼兄弟的倒下意外地打断了希腊悄悄、慢慢化解财务危机的美梦。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美国不得不出台历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以挽救陷于停滞的银行业。而欧洲的监管者们也才猛然发现欧洲银行业购买了华尔街出售的大量有毒资产,措手不及下也不得不出手干预。
被掩盖的希腊财政危机正是在此时暴露,紧接着爱尔兰和葡萄牙、西班牙……大手大脚花钱的“坏孩子”们一个个浮出水面。随着评级机构一个接一个下调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整个欧元区都被拖入深渊。
“三驾马车”忙于向一个又一个国家提供高额救助,条件就是被救助国必须紧缩紧缩再紧缩。
2012年2月,希腊政府为了获得救助,签署了条件苛刻的财政紧缩协议,包括当年削减32亿欧元开支,裁减1.5万名公务员,将私营部门最低工资标准降低22%等。
而在救助方看来,为了逼迫希腊还过去的账,紧缩的力度还需加大。
这种状态,使得“Grimbo”成了全球分析师中间流行的一个用以形容希腊的新词。它由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来,一个是“Greece”(希腊),另一个则是“limbo”(地狱边缘)。
赤字之上,谁的福利
在过去的几年中,作为民主发源地之一的希腊几乎成为“死城”。
IMF的数据显示,希腊经济已经连续六年没有增长,而且和七年前相比,经济总规模实际上缩水了15%。
官方失业率数字已经达到了20%左右。根据正式的统计,在15岁到64岁的希腊人当中,在工作的人还不到一半。年轻人要么挣扎着努力养活自己,要么逃离这个几乎没有任何机会的国家。
在希腊不时爆发的罢工和抗议中,常常可以见到民众愤怒的诘问标语:“政府的错误,为什么要我们来埋单”。
这跟希腊高额的财政支出有关。
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来发放公务员工资和各种名目的福利。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指出,希腊公务员的工资一般比非公务员高得多,虽然公务员在劳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他们的工资在总额中所占比例却很高,这在欧盟和发达国家中实属异数。
在福利水平并不低的欧洲,希腊的公务员福利都是出了名的好。比如,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去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未婚子女都可以继续领取父母的退休金。再如,希腊的公务员们通常每个月可以享受从几欧元到上千欧元的额外奖金,名目包括使用电脑、准时上班等等。
在希腊政治现实中,政党为了争取选民,不断给出各种更高的福利,让收支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而作为欧盟内经济最弱的国家之一,希腊经济本身却没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来支撑一份越来越沉重的账单。以危机爆发的2009年为例,当年希腊的税收是GDP的不到1/3,远远低于大多数高福利国家。
不过,牛津大学博士尹伊文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希腊政府对公务员支出很慷慨,但全民的医疗教育福利支出比例却大大低于欧盟的平均值。以2009年为例,在政府总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欧盟的平均值是11.6%,希腊是5.5%;医疗支出所占的比例,欧盟的平均值是14.1%,希腊是11.2%。
“希腊的‘特权福利建筑在财政赤字之上,偿付这些赤字的负担却要让全社会承担。这样的福利,暂时肥了一部分人,却最后败坏了整个国家。”尹伊文如此写道。
这样的现实,加上民众对紧缩的天然厌恶,使得希腊国内对紧缩方案的抵制从方案仅仅是传出风声开始就从未停息,大规模的游行与抗议一浪接着一浪。
难以负担的城市生活,甚至把希腊人逼回了农村。希腊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统计,本世纪头几年,希腊农村就业人口逐渐减少。但2008年-2010年,农村就业人口就增加了3.8万。
到底是谁不道德
在对待包括希腊在内的主权债务危机事件上,舆论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派:
显而易见,主要一派的意见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希腊政府曾经“大手大脚”花了那么多钱,必须要为过去的行为负责任。
但在强调现实解决方案的人士看来,巨额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指望希腊从现在起每年能省或者赚到大笔钱来还债并不现实,让其不断紧缩不过是对当地经济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遏制其造血能力。还不如减免债务,让其轻装上阵——事实上,战后德国就曾得到大笔债务减免,从而为后来的重新繁荣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类观点则更具批判性。在部分人士看来,要对希腊悲剧负责的并不止于希腊:贪婪的华尔街,在明知希腊资产有问题的情况下还帮其进行了复杂的金融设计进行掩盖,而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对此失察;希腊加入欧元区后欧元区内经济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了希腊的财务失衡——随着德国日渐成为欧元区最大的出口国,希腊等国渐渐沦为“消费国”,但前者又通过购买后者国债的方式刺激后者进行越来越无度的借贷消费。
“债务奴役是明显的暴行……债务就是一个被数学和暴力腐化了的承诺。”在《债》一书中,美国人大卫·格雷伯如此评述雅典的做法。“就债务和信贷机构的本质而言,至少需要重新启动更为广泛的探讨。”
他的理由是,随着国家和全球资本市场都在日益现代化,治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借贷及其背后的货币权力本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能只停留在债务就是富人借钱给穷人这样的简单理解。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思潮的风向正在发生转变,最典型的是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美国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不应该救助大银行,也就是放贷者。这是个巨大的观念转折,要知道此前美国是最不同情欠债人的国家,欠债还钱在这个国家是一种基本道德,在殖民时期没法还钱的人会被人把耳朵钉在木桩上。
在大卫·格雷伯看来,目前对希腊等欠债国的处罚,正在恢复中世纪把欠债人钉在木桩上的做法。但是,“大众对援救的怒火成为了新的变量,我们正坠入另一个巨大的金融灾难之中”。
为什么无法放弃希腊
不管如何争论,在可见的未来,欧元区却难以放弃希腊。
“目前我们认为,未来几周希腊出现部分债务违约的概率在50%到60%之间。不过,未来一年希腊脱欧的概率只有20%至30%。”Andreas Höfert说。
持类似观点的机构不在少数。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欧元区是捆绑在一起的一连串国家,无论谁出现财政麻烦都将影响到其他人。
现实的情况是,欧元区成员国手中持有八成左右的希腊国债,投鼠忌器。据经济学家估算,希腊政府一旦停止偿还债务,欧元区成员国的损失将高达2000亿欧元,除了持有希腊债券的欧央行将受损之外,法国将损失540亿欧元、瑞士460亿欧元、德国310亿欧元。
倘若希腊因违约而退出欧元区,情况将更为糟糕,受伤的并不只是希腊,欧元区的整体信誉都将被重挫,这片区域很可能陷入长期动荡。
对此,欧央行行长特里谢公开反对“希腊退出”,并且强调欧元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陷入违约境地。
另外一个隐秘的原因在于希腊的天然地理位置。
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端的希腊,虽然国土面积仅有13.2万平方公里,但它却是欧盟在地中海东部的天然屏障。如果希腊退出,外界普遍猜测其很可能投入俄罗斯怀抱。
这些掣肘,欧盟和希腊都看得清楚,怀着各自想法的救助方案谈判也就此展开。雅典政府的算盘是不要紧缩要债务减免,但三驾马车显然不会轻易满足希腊。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师克雷默尔因此估计,在6月初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上,希腊会做出一些妥协姿态,其他欧元国的财长则会视为雅典的进步,为72亿欧元救助款项开放绿灯。这将为双方赢得几个月的时间。在最后一刻,出资国将会为希腊继续提供第三次救助计划,再开始下一轮漫长拉锯。
“这的确是一部希腊悲剧,不仅是希腊这个小国的悲剧,更是全世界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寓意在于,当一个勤俭的储蓄者可能不会有回报,因为那些花钱的人可能不会承担还钱的责任。”经纶国际研究院院长、原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如此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