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激发兴趣授之以渔创造条件
2015-05-21孙静秋
孙静秋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读”。
一、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促进学生阅读
小学阶段是给阅读打基础的阶段,要在学生的心里牢牢地种下阅读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读”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途径,而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去细读感悟,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执教长春版四年级(上)《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词“静、清、绿、奇、秀、险”来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抓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咬文嚼字,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当今世界,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涉猎一些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读物。我在讲授《荒岛日记》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情境的描述引发了学生们的遐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鲁滨逊后来怎么样了?他在岛上都学会了哪些生存本领?他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面对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我鼓励他们课后阅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几天后的语文交流会上,再谈起这部名著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谈论他们对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可见,学生们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要想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光靠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略读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学生在课内学习上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查找有关书籍并阅读相关部分,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长城》一课,为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指导他们有目的地阅读《中国名胜》一书。我还鼓励学生去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略读自己需要的部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集中精力,由表及里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
默读法。默读法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精力,对文本中表达的相关内容做出快速的反应,以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阅读
良好的读书环境,会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也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在学校、在家里都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环境,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在学校,让图书走进图书室;在班级,让图书走进图书角。让每一个校园、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阅览图书,孩子们气定神闲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他们与曹操对酒当歌,雄心壮志于三国;与安徒生相约丹麦,神游童话世界……同学们时而托腮思索,时而摒心静气阅读,时而提笔在摘抄本上画画记记,知识一点一滴融入他们的心田。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会帮助孩子们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得到延续,同时也培养他们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让孩子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家里,可以在醒目的地方摆放一些书籍,让孩子随时都能看到想要阅读的书。当孩子有问题向家长请教,特别是遇到家长也弄不清楚的问题时,不要简单地口头告诉他,要和他一起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直至学懂弄通。这一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的学习和阅读很有帮助。
苏霍母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的确,阅读能力是现今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让我们从现在抓起,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愿阅读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茁壮成长,让他们终身受益。教育是美丽的,美丽的教育能带给孩子一生的恩泽。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雷锋小学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