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
2015-05-21刘燕平
刘燕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咽喉,是学习的起点。如今,我们构建的高效课堂,预习更是前提保障。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事半功倍地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外开花课内香”呢?
一、预习的过去式
常见到语文老师上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若硬着头皮上,课堂上则出现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预习前要求不明确。大部分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比较笼统: “请大家回去预习某某课”;“回去读书,抄写生字”……学生“无法可依”,接受了任务,也就只能是泛泛地读几遍课文(有些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教授新课时,学生不得要领,不知所以。老师辛苦地教,学生懵懂地学,课堂何来高效?
2.预习后反馈不及时。导入新课后,老师常会如此衔接下一环节:“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紧接着出示生字词,指名几个学生读完,就进入课文的学习。老师没有对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久而久之,学生将预习视作“软任务”,缺少兴趣,极不重视,使预习这项作业形同虚设。
二、预习的现在时
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才能确保这一环节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效率呢?
(一)减负增效是有效预习的立足点
减负增效,简单的说就是减轻负担增加效益或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教师要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增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做到“减量不减质”。
把课本“变”成作业本。很多语文老师都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作业本的设置特别多。生字、生词、周记、家听、堂听……少说也有十个八个。若能把某些作业本简化,那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件拍手称快的事情。预习作业的载体很多老师会用预习本或者导学案。其实,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 “预习本”。预习的作业完全可以写在课本上。当课本的空间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便利贴来补充。这样做,学生能“站在书上看书”,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课本上多了许多与文本对话留下的痕迹,展示交流的环节有话可说的学生也多了,课堂也更高效。
(二)方法指导是有效预习的捷径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主要有“一读、二画、三注、四问、五批”。
一读: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及训练重点;读课文(至少5次以上),要求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课后思考练习,边读边想,反复思考。读的方式有速读、默读、朗读等。二画:教给学生“圈、点、画”的方法。如曲线(~)表示优美的句子;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三注:注上自查资料获取的东西。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中高年级适用)。五批: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中高年级适用)。
(三)检查评价是有效预习的“保鲜剂”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通过检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认真预习习惯。
1.小组捆绑式评价。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喜欢脱颖而出,可开展小组间的比赛,把对个人的等级评价与小组分数捆绑起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把小组成员参与率纳入评价范围。这样一来,同学们为了在展示时“有话可说”都会认真去预习,而优生为了让学困生能有机会发言,提高小组的参与率,也会尽力帮助。孩子们在竞赛、交流、展示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培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2.评价模糊化。预习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及困惑,教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如果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下做得很正确,老师的教学似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对预习的内容应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而不是一定要做到。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学困生,更要根据其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制定预习帮扶计划。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之处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帮助他们获得成长。
三、预习的将来时
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研究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就是这样的精神。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要想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抓住预习这一环节,而且持之以恒。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拿到任何体裁的课文后,能针对课文的特点自己设计针对性预习任务自己完成。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长红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