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演绎更多精彩
2015-05-21林宝珍
林宝珍
由于数学活动开放性太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一节课也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个别教师对待“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其实“错误”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是旁逸斜出的美丽,也许藏着大智慧。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善待学生“意外”的言语,用我们灵动的智慧把“错误和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让“旁逸斜出”的不顺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课堂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善待包容” 生成精彩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试想学生不能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出错的机会都不留给学生,学生又怎么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不管课堂是怎么样的顺利、精彩,那也是有形无实的教学。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不会出错;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欣赏的心情,出彩的纠错能力。如在“解决问题”时:一个书包45元,淘气买一个书包,营业员找回5元。淘气付了多少元?
学生A列式:45+5=50(元)
算式一出来,下面嘘声一片:“错,错,错”
我请意见不同B生列式:45--5=40(元),想不到支持这种方法的孩子还真多。
于是我让B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淘气买一个书包,营业员找回了5元,所以要用减法去求)
我再请B生说自己的想法。(营业员找给小明5元钱,说明淘气在付钱的时候多付了5元,所以应该是付了50元。)
师:“你们想一想,谁的想法更有道理一些”?
全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陷入了思考当中。
过了一会,学生C站起来说:“我明白了,淘气在买书包的时候不仅付了书包的45元,还多付了5元钱,就是50元钱,所以营业员要找给他5元钱,应该用加法计算。”
学生D也说:“如果用减法来计算,40元钱根本买不到一个书包,不要说找钱了。”
他俩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大家一致把减法算式否定了。我适时的引导:“这一题确实会很容易列成减法算式,那么你们觉得做这一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向我交流。
生1:“要仔细读题,不要看到‘找回两个字就用减法计算。”
生2:“把算式列出来求出答案后还要看看这个答案符不符合题目的意思。像这一题如果用减法来计算,得到的答案是40元,可是40元还不能买到书包呢,所以是错的。”
师:“说的真好!只有正确的理解了问题,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看来小朋友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一题,而且通过自己犯下的错误还给自己提了醒,知道以后做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你们真棒!”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错误喊声好,让小小的错误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种,精彩了课堂,更精彩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也轻松地完成了另一个始料未及的“目标”,收获了“旁逸斜出”的精彩!
二、“歪打正着”收获精彩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慢慢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错”,而有时,学生的“错”却能成为教师优秀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错”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
如:讲完平均数后我出示了课本上的一道题:小河平均水深80厘米,小明不会游泳,他的身高13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有危险吗?此题一出,学生兴致很高,有的说有危险,有的说没危险,意见分歧很大。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认为没危险的同学为A组,认为有危险的同学为B组,双方各请一位代表阐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补充。
A组:我认为没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河平均水深是80厘米,人比水位高多了,所以不会有危险。
B组:我认为平均水深80厘米,并不是说小河所有地方水深都是8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浅,不到8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深,超过了80厘米,或者更深一些,所以我也认为会有危险。
A组:既然有的地方水很浅,不到80厘米,小明在水浅的地方游泳不就没危险了吗?
B组:那到了水很深的地方呢?
A组(略作思考):我认为结论是可能有危险,也可能没危险。
师:经过刚才激烈的争辩,大家已经知道了小明下水游泳是比较危险的,我们也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了。我们以后在下水之前一定要看清标识,以免发生危险。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没有简单地去评价孰对孰错,而是以错误思维为契机,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理由、评思路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深化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辩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顺势而导”点亮精彩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
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进入想当然的判断,然后出乎意料地否定了这个判断。这样学生的精神就来了个大转弯,精神也为之一振,从而产生一种更强的探究欲,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在不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预知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就要“见风驶舵”,及时捕捉课堂上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并在亮点处引领,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唤醒学生的底蕴,从而生成新的精彩,让每一个动态生成都流光溢彩,演绎更加精彩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