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说与故实
2015-05-20鸣弓
鸣弓
人皆有姓名。姓从何来,名如何取,自有说道,故实多多。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可见姓的本义是“生”。它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姓,用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姓有多少?《白虎通》: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正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四时各异,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百姓”之说,似乎牵强,泛指多也;实则不止于“百”。北宋编《百家姓》,共五百零二个姓氏;郑樵《通志·姓氏略》统计古代姓氏凡一千七百四十五个;明代编《皇明千家姓》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五千七百三十个,其中单姓三千四百七十个,双字姓二千零八十五个,三字姓一百六十三个,四字、五字姓十二个。
姓,实际包括姓和氏两部分。姓是家族的标志,而氏则是家族内分支的标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如此解释姓、氏区别,姓是祖上所传,与“生”俱来;而氏,旨在贵功德,贱伎力。同姓因身份职业不同而氏异,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姓是不变的,氏则可变。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有严格规定,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分,合而为一,统称为姓。
姓氏源起,主要有:
一、因生以赐姓。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商吞燕子而生,则姓子。
二、凸显母系社会女性崇拜,姓氏带“女”,如娰、姬、姜、妫、嬴等。
三、以部落图腾标志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龙、虎,柳、梅、李、桑、粟,火、水、木、金、石等。
四、以封国、采邑或职爵为姓。如齐、鲁、楚、燕、赵、郑、吴;司徒、司马、司空、太史、王、侯等。
五、以生地或职业为姓,如姚、东方、西门、东郭、百里、陶、巫、卜等。
六、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文、武、成、康等。
七、少数民族姓,如拓跋、宇文、贺若、呼延、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
八、即兴取姓。光绪朝,李鸿章有部将姓者名贵,本系滇人,祖上以事发配合肥,幼失怙恃,不知其姓。应募为兵,询其姓,不能对,主募者笑曰:之乎者也,皆可为姓,尔可姓者名贵。遂以此注册籍。
九、更改姓氏的情形有:皇帝赐姓;为避难;为避皇帝或圣人讳;嫌原姓复杂字多从简,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欧阳简姓欧;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鲜卑皇族由拓跋改姓元,金亡后,完颜改姓王。
姓氏为族群共有,作为个体必须有名,才能和群体其他成员区别开来。名“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其作用在于表达感情信息,道己称人。名是应社会交际需要而生。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白天,看容貌识别对方;夜晚看不清,须各自报名方知是谁。
名作为代号要伴人一生,古人取名是很庄重的。《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一说名之于燕寝。为孩子取名,是父亲责任,用以示教其终身,又要虑其百年之后,其讳之难易。像国名、日月、山川等,常语易及而避讳为难的字词,取名时应避之。宋徽宗政和初,官家明令:凡人名或字中不许有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
取名自有雅、俗之别。苏洵特撰《名二子说》,阐述为两个儿子取名依据及用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博学的苏老泉为子取名可以雅论为典,示教为范,而像唐人张裼,其名裼,意即小儿襁衣,却很俗。原来张裼少孤,没有学问的亲表胡乱用典取此名。
《礼内则》描述的取名仪式颇繁复。取名后,还要“以名告于山川、社稷、四境”。
取名法则,《白虎通德论》总括为信、义、像、假、类五条:据出生的特征取名叫“信”,如鲁公子友,生而手纹见“友”字,取名友;根据德行取名叫“义”,像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根据类似物取名叫“像”,孔子首类尼丘山,故名为丘;借用器物名取名叫“假”,像宋昭公取名为杵臼;根据类似父亲之处来取名叫“类”。
名之外,还要依名取字。《颜氏家训》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幼年取名,成人取字(女子十五及笄可称字),五十用称号伯、仲、叔、季。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古人命字法则:
一、同义互训。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北周李远,字万岁;文天祥,字宋瑞。
二、反义相对。曾点(小黑也),字子皙(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赵孟頫(俯),字子昂。
三、因义联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苏轼,字子瞻(《左传》语“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字多为名的补充或解释,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是谓“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表字”。以世称“于阁老”的明代于慎行兄弟名、字为例:慎动,字无咎;慎思,字无妄;慎言,字无择;慎行,字无垢;慎由,字无欺。
名与字不能相互解释,甚至会惹来官司。宋高官胡宿即因此遭人抨击,官司打至御前。谮者曰:宿当读去声,他却以入声称,名尚不识,岂堪作词臣。上以问宿,宿曰:臣名归宿之宿,非星宿之宿。谮者又曰:果以归宿取义,何为字拱辰也?胡官人不能自圆其说,只好改字武平。
当然也有例外。李德林的字,是据魏收“识度天才,必至公辅”的说辞,以“公辅”为字。从官以后,果典机密,历仕三朝。而杨忠则是在非常时刻独斗猛兽,挟其腰拔其舌,保护了周太祖宇文泰,为自己换得字:或谓猛兽为“揜于”,帝壮忠之勇,因以为字。
名可单字,也可双字,而字,习见的都用两个字。前凉张天锡,小名独活,字公纯嘏,入朝人笑其三字,因自改纯嘏。
名与字固为代号,但其用却有讲究。“幼名,冠字”,说明取字本来就是对成人的尊重,年二十,“同等不可复呼其名”。《礼》疏云:仲尼于弟子外不敢称人名。其注特意规范君于臣而不名的五种情形。不名,意在贵贤。
据《玉藻》言,名与字,字为贵。杜预亦言“以称字为贵”。陆务观《笔记》:“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故儒者谓夫子曰仲尼,非嫚也。”《论语》中,门人之于孔子,进而称子不敢字,退而称仲尼不言子。孔子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字而不名者仅十有二人。汉初惟子房(张良)一人得称字。
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宋人李肃之,字公仪,论事切直,仁宗嘉纳,欧公简贺称赏之。最让李肃之高兴的是,欧阳修此书简破例以字称呼自己,由此更坚定了他作好事的信念。此两则故事最能说明“字为贵”。
但不该称字而称字,也会惹来麻烦。马超投奔刘备,因见刘备待己厚,与备言辄呼备字,惹得关羽、张飞大怒,险为所杀。马超头脑简单,误把主公当哥们,保皇的关、张当然要武力替刘备“正名”。
颜之推指出名与字的不同是:古者名终则讳之,字乃以为子孙。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却可做孙辈姓氏用。
名与字连称,孰先孰后,则代有不同。先秦时是先字后名。如:孟明视,视是名,孟明是字,姓百里。孔父嘉,孔子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公孙。
汉朝以后先名后字。如: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东平刘桢公干,曹丕《典论·论文》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皆先名后字。
总括名与字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间,关系特铁方可互称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相互称字,乃文明礼貌行为。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至若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其名更是“特别禁区”,“避讳”而成为制度。
避讳,不直说或者换一种说法,譬如讳云,呼“纷纭”为“纷烟”;讳桐,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不过语言笑料耳。而像《颜氏家训》所载,梁朝谢举闻讳必哭,就作秀太过为世所讥;有个叫臧逢世的地方官,郡县民庶呈送文书,几案盈积,不予办理,因为其父名严,见书有“严寒”字者必对之流涕,以此多废公事,那就更是旷职罪了!
与避讳相联系的还有入门问讳的习俗:进人家门,先询问主人“家讳”(尊长名讳),以免误犯,引起不快。
为尊亲名避讳,确乎是一种陋习。倒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子呼父名颇见另类和超前。时士子放纵,胡母辅之狂饮烂醉,其子谦之直呼老爹:“彦国(辅之字),不准再喝。”父辅之非但不怪罪,反而笑着叫儿子去共饮。
字之外,还有号,这是读书人在称呼上玩的新游戏。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古谓“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是名、字以外的一个尊称或美称。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为自取,称自号;后亦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自号,循例大致是:
一、以住所居地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生活在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二、以旨趣抱负自号。汉任安字定祖(与字少卿、和司马迁同时并有交往的那位任安同名),少好学,隐山,不营名利,连辟不就,终身不仕,号曰“任征君”。唐田游岩,有文才,游山水,入箕山,筑室许由庙东,自号“许由东邻”。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杜甫,自号“少陵野老”;陈陶以诗名世,兼通释老之学,终身不仕,故自号“三教布衣”。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自号;陆游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元代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李之绍自知遇事优柔寡断,故自号“果斋”以自励;明代党湛尝言“人生须作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故自号“两一”。
唐伯虎称“六如居士”,六如,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明杭州赵家女擅名青楼,号“赛涛”,以词翰能赛薛涛也。明代陈沂号石亭,又以嗜好苏诗,自号“小坡”。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以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自号“柏庐”。
吕留良,明末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其字、号皆寓故国情思。
清高宗自号“十全老人”,骄矜自夸,一望可知。“半伦”,乃龚自珍之子晚年自号。半伦者,谓无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而尚爱一妾,五伦有其半。
三、以生辰年龄、形貌特征等自号。东汉任延,十二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明代祝允明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枝山”。
赠号循例大抵是:
一、以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称“谪仙人”;贺铸人称“贺梅子”;以“红杏尚书”称宋祁。宋代赵君贶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百姓称为“赵佛子”。
金代雷渊,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明代学者阴秉衡,隐居手不释卷,口不辍吟,世称“阴孟子”;医学家张介宾,方剂喜用熟地黄,人因呼为“张熟地”。
二、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贾长沙:贾谊,曾在长沙任职;孔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王右军:王羲之,官右军将军;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康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三、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号温公;岳飞,谥武穆,称岳武穆。
由于号可自取可赠送,因之可变可增。文人有别号多达几十上百者,“别号太多,反成搅乱”。现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列入号的范畴。
另有一类非正式但也习见的诨号(俗称绰号),则具有明显口碑性质。
宋·钱顗为侍御史,刚正不阿,世以“铁肝御史”称之。
宋谢诇,初为临川令,清正廉明,人谓之“谢冰壶”,后调佥宪,请托不行,豪强畏之,又谓之“谢铜钉”。言其清且刚也。
太学生陈朝老,以劾六贼被罚。绍兴年间,朝廷曾三次下诏书征召,坚辞不赴,世有“陈三诏”之美名。
金张潜,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折节读书,时称“张古人”。
明顾佐,官至右都御史,黜赃举贤,朝纲肃然,每日趋朝,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顾独坐”。意谓特立独行,很有个性。
明王世琮,河南推官,剿贼激战,耳被流矢射穿,他仍继续指挥作战直到取得胜利,乃有“王铁耳”的名号。
清李慎修在刑部十八年,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任地方官,则惩办邪恶,百姓为其建祠塑像,尊称“白脸包公”。
梁室萧宏临阵怯懦,被敌方蔑称“萧娘”。
北魏郭景尚,善事权宠,世号曰“郭尖”。
北魏崔暹为州刺史,狡诈蛮横,贪暴安忍,民庶称为“癞儿刺史”。
唐侍御史严升期,又贪又馋,特爱吃牛肉,时人讥讽其为“金牛御史”。
唐李义府,貌状温恭,面带微笑,而性褊忌阴贼,时人以其柔而害物,谓为“李猫”。
宋王子韶为监察御史,奉迎权势,为世所鄙薄,称之为“衙内钻”,言其交结钻营如刀钻之利。王圭“三旨相公”的诨号则道出其尸位素餐的严重失职。杨存中人号为“髯阉”:以其多髯而善逢迎,谓形则髯;其所为则阉也。
明陈宁征税苛毒,用烙铁烧人,民称其为“陈烙铁”。
明内阁刘吉,以耐弹号为“刘棉花”。
罗汝才,明末义军首领之一,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