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年说羊

2015-05-20徐康

书屋 2015年5期

徐康

自乙未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元2015年2月19日)始,中国进入“羊年”。

东汉时的许慎(58—147),被后人称为“字圣”。他花费半生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堪称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其中释曰:“羊,祥也。”

“羊”通“祥”,含“吉祥”之意。旧时“吉祥”也写作“吉羊”,今人在考古发掘中亦发现有“大吉羊”字样的秦砖汉瓦。古籍中所谓“羊车”,指宫内所乘之车,以“羊”而取其“吉祥”之意。《史记·孔子世家》曰:“眼如望羊”,这里的“羊”通“阳”。三只羊聚在一起仰望太阳,成三羊图,易·泰卦下部为三阳爻,称之为“三阳开泰”,所谓“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多用于岁首祝颂。由于民间附会,“阳”、“羊”谐音,又俗称为“三羊开泰”,亦为贺岁颂词。

羊城、五羊城,众所周知,即广州城的别名。据《太平御览》引裴渊《广州记》,战国时南海人高固当楚国宰相,曾见有五只羊衔着谷穗出现于楚庭,因而在州厅上绘了“五羊图”。另据《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广州》引《续南越志》,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此,在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开荒播种,辛苦耕耘,使之变成了丰饶的鱼米之乡。宋·钱易《南部新书》亦说是“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故广州又名“羊城”、“五羊城”。矗立城中的“五羊”雕塑,便是广州城的地理标志和城市象征。

在人类远古的原始部落,曾“以物易物”进行商品交换。民间由于普遍养羊,羊便充当过类似于货币的“等价交换”的职能,即相当于最早的货币。养殖羊群多多者被视为“富有”的象征。由于羊的这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在我国便产生了许多涉“羊”的生活方面的词语,如羊倌(牧羊人)、羊脂(羊油)、羊羔(小羊)、羊毫(用羊毛作笔头的毛笔)、羊肆(售羊肉的店铺)、羊裘(羊皮做的衣服)、羊酪(用羊乳制的食品)、羊卜(少数民族的一种占卜法,以艾条灼羊髀骨以求吉兆)、羊灯(用铜制成或用竹丝扎成外糊以纸的羊形灯)、羊羔利(元代盛行的一种高利贷,羊产羔时本、利对收,故名)、羊羔美酒(本指以羊羔美酒设宴,也泛指美筵)、羊酒(羊和酒,古时亦泛指赏赐或馈赠的佳品)、羊肠线(外科手术缝合刀口所用的羊肠做成的线)、羊肠小道(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等。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其代表作《闲情偶记》中于《肉食·饮馔部》开篇即说到“羊”:“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就此他解释道:“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接下来,他又对宰而未烹之“生羊”与宰而已烹之“熟羊”加以比较:“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知之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也。”并由此而推及:“凡行远路及出门做事,率急不能得食者,啖此为宜。”李渔还以实例证之:“秦之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止(只)一餐,其能不枵腹力也。”熟读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李渔还进一步阐释道:“《本草》载羊肉,其功效(堪)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不节(制)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李渔的这段告诫,从养生学的角度劝诫人们“食羊”时食之有度,较为接近科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羊作为与民众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家养动物,很早以前就成为诗歌的吟咏对象。古人咏羊,最早见之于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羔羊》,见于《诗经·召南》。这是一首讽刺诗。它从“羔羊之皮”唱到“羔羊之革”,再唱到“羔羊之缝”。羔羊者,小羊也。实质上,诗中的“皮”、“革”、“缝”均指小羊的羔皮所缝制的皮裘,也即周代官吏所穿的羊皮袄。诗中的每一段都写了用“素丝”缝制羔羊皮,且用了“委蛇委蛇”来形容贵族、官吏身穿羔羊皮袄的悠闲自在与得意忘形。

《无羊》见于《诗经·小雅》。诗以起势突兀的喝问句开头:“谁谓尔无羊?”接着答曰:“三百维(为)群。”而三百只是概数、虚数,言其多也。接下来写道:“尔羊来思,其角濈濈。”意为:你的羊儿都来了,羊儿犄角挨犄角;“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译成白话大意是:你的羊儿都来了,谨慎争先相依靠。不弃不散不亏少,抬起胳膊儿摇一摇,齐上山坡一古脑(儿)。《无羊》像一首抒情的歌词,在三千余年前远古牧民的口中悠悠传唱。

在古往今来的中国成语、典故中,拿动物说事的不少,而其中多含贬抑或讽喻意义,如狐假虎威、鸡鸣狗盗、鼠目寸光、蛇蝎之心、天下乌鸦一般黑、人心不足蛇吞象、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黄鼠狼给鸡拜年,等等,却难以见到以“羊”为讽刺对象的成语。涉羊的,比如“挂羊头,卖狗肉”、“披着羊皮的狼”,谴责的矛头却并非“羊”,而是直指“卖狗肉”的作假者或伪装成羊的“狼”,羊头、羊皮只是作为正面的“道具”,细究之下,对羊非但没有贬义反而含有褒义。

下面说一说与“羊”相关的俗语、成语、典故。

羊车:古代宫中用羊牵引的车驾。据《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传》,晋武帝时,内宫宫女众多,将近万人。“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后常以帝驾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宠;不见羊车则表示宫怨。又,宫人们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引诱羊舔食,使羊车停在自己门前,以求临幸。此称为“羊车望幸”。元·萨都剌《四时宫词之四》:“夜深怕有羊车到,自起笼灯照雪尘。”元·程景初《醉太平》:“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写的便是宫人夜半等候羊车的忐忑心情。

羊歧(歧路亡羊):羊入歧途而走失。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误入迷途。唐·陆龟蒙《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与“羊歧”近义者,旧典有“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歧途。

羊蟹:记叙南宋诗人杨万里轶事。他曾经戏称尤延之为蝤蛑(一种小蟹,即“梭子蟹”);因尤延之身材短小,其名“尤袤”又与“蝤蛑”谐音,杨万里故以此物谐称尤延之。延之则呼诚斋为羊。一日食羊白肠,延之曰:“秘监锦心绣肠,亦为人所食。”诚斋笑吟曰:“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世称蟹类为“无肠公子”。一座大笑。

骑羊:见于汉·刘向《列仙传·葛由》。传说周成王时羌人葛由,刻木羊而骑。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竞相追随,一起上了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入云端,宛若仙境,随之者皆得摆脱凡尘之累,学仙得道也。

羊胃、羊头:据《后汉书·刘玄传》,“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此指东汉更始帝刘玄滥封官吏,所用多是鸡鸣狗盗之徒,故民谣讥刺为“烂羊胃”、“烂羊头”。

以一牛易五羊: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拟写了“以一牛易五羊”的寓言:“今有人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这则寓言抨击了报赢不报亏、报得不报失的欺诈行为。

“苏文熟,吃羊肉”:见于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原话记叙当时童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指北宋苏轼(东坡)诗文。到南宋时,苏东坡影响已很大,故有童谣吟唱此词,说明当时苏文已广泛地受到民间的崇尚。

屠羊说:据《庄子·让王》,春秋时,楚国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叫屠羊说。楚昭王亡国出逃,屠羊说跟随他逃亡。后来楚昭王复国,论功要赏以爵禄,屠羊说三次推辞,坚决不受。楚昭王认为,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要“延(授)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答曰:“我当然知道三旌之位贵于屠羊之肆,万钟之禄富于屠羊之利,但我怎么可以因贪求爵禄而使你蒙受‘妄施’之名呢?”后借此典,指拒利、拒名、拒权。唐·颜真卿:“功成生让,事轶屠羊。”

青羊(青羊宫):青羊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羊,也即神话中之木精、煞神。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梓树之精化为青羊。”又,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曰:“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青羊宫,道观名,也作“青羊观”,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相传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再三挽留,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而去。临别嘱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听尹喜敷演道法。此地即为“青羊宫”。

替罪羊:有中、外两种传说。中国传说,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视)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此处,梁惠王下令以羊换牛而杀之,这便是“替罪羊”的来历。与这个典故类似的,还有齐宣王不忍杀牛以祭钟,改为杀羊的故事,称为“以羊易牛”。另,据西方传说,见于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某一天,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示意要他的独生子以撒作为燔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忍痛将爱子绑上祭坛,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上帝感受到他的忠诚,命令天使加以阻止。此时,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于是,上帝便让亚伯拉罕把小树林中的那只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从此,古犹太教承袭此传统,每年的祭祀,都由大祭师用手按在一头羊的头上,以显示全民族的罪过都由这只羊背负承担了,然后再将这只羊驱赶到旷野。这只羊便被人称之为“替罪羊”。

苏武牧羊:据《汉书·苏武传》,苏武,西汉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牧公羊,俟羊产子乃释放。武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节旌毛尽落。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武得归。“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古,苏武历来被尊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爱国守节的典范。

羊羔跪乳:源自《春秋繁露》:“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指小羊羔吃奶时往往是跪着吃,人们将这一举动归纳为“羊羔跪乳”,并引申为羊羔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孝敬举动。由此生发开来,倡导人类应具有这种孝敬父母长辈的精神。

羊酪莼羹:羊酪,用羊奶(羊乳)炼制成的食品;莼羹,用莼菜熬成的羹汁。宋·苏轼《次韵答刘泾》:“莼羹羊酪不须评,一饱且救饥肠鸣。”唐·韩翃《送客之江宁》:“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后以“羊酪莼羹”形容家乡美食风味,也暗喻游子思乡或欲归隐回乡。

五羖羊皮:出自《孟子·万章上》。秦穆公五年,晋献公俘虏虞国大夫百里奚,百里奚逃亡到楚国宛地,被楚人俘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德,以重金(五张黑色公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并将国政交他管理,称为“五羖大夫”。羖,意为黑色的公羊。后以此典喻指君王礼贤下士,重视人才。

羊裘翁(羊裘垂钓):本意为披着羊裘(羊皮衣)的老翁。此典叙及历史上一则爱惜人才的故事。后汉严光,字子陵,年轻时曾与刘秀在一起游学。刘秀即皇帝位后,严光便改名易姓,隐避不见。刘秀思念旧友之贤德,四处查访未果。后听说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富春江垂钓,刘秀疑是严光,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去征聘,往返三次,这位羊裘翁才随车同返。后以此典颂扬品德高尚的人不图富贵,隐居山泽。

瘦羊博士:此处“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兴于六国,秦、汉相承,诸子、诗歌、术数、方技,均立博士,聘此一专项中较有学问之人担任。据《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东观汉记》,后汉时甄宇为博士,每逢腊祭,皇帝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肥瘦大小,主管分羊的官员想将羊杀了平均分肉。甄宇不同意,他自己率先挑了一只最瘦的羊,大家也就不好意思计较。以后召会群臣时,皇帝便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的人就以此绰号称呼甄宇了。清代王士禛《题王元式国博秋思》:“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风流。”

羊质虎皮:意为羊披上虎皮,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出自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意思是说,羊的质地就是羊,虽然披上了虎皮,仍然看见爱吃的草就喜之不禁,但见了豺狼就吓得颤抖不已,忘了自己身上披着虎皮,结果呢,当然溃败无疑。

臧谷亡羊:见于《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这个典故说明的道理在于,完成份内的工作应当尽职尽责,三心二意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见于《战国策·楚策四》。庄辛(楚庄王之后)对(楚襄王)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有了问题及时补漏洞、堵缺口,并不为晚。

羊羹亡国:据《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给大伙分发食物,大夫司马子期在场。羊羹少了,司马子期未分到一份,发了脾气,跑到楚国去了。他怒气未消,劝说楚王来攻击中山国。中山君吓得逃跑了。有两人拿着武器跟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身来问道:“你们想干什么?”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曾经饿得要死,您送给他一壶吃的救了他。父亲临死前嘱咐说:‘中山君有了危难时,你们一定要拼死报答。’现在我们来报答您了。”中山君仰天长叹道:“给人家的不在多少,看是否正当他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如果伤了人家的心,那怨恨就深重了。我只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又因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相助。”故事中,司马子期的小气、狭隘与报复之心固不足取,但中山君败亡后逢难遇救,两位勇士“以德报德”的故事,对后人似有一定的启迪。

熟羊胛:据《新唐书·回鹘传》载,骨利干地处瀚海(今蒙古高原)以北,离唐代京城长安距离最远,那里昼长夜短,若是在太阳落山时烹煮羊胛,羊胛熟时东方已经天亮了。后以此典比喻时光流逝迅速。宋·欧阳修《谢观文王尚书西京牡丹》:“尔来不觉三十年,岁月才如熟羊胛。”

使羊将狼:见《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分封有功之臣为异性王,引发有人内心不平,先后出现谋反事件。刘邦派太子前去平叛,欲趁机废掉太子。吕后看出刘邦“使羊将狼”,于是苦谏请求刘邦代替太子亲自出征。后以“使羊将狼”比喻任用将帅不当,难以统率指挥军士。也比喻派遣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

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原意是指十只羊就有九个牧人放牧。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赋敛苛繁;或喻指挥混乱,号令不一,部下无所适从。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挂羊头卖狗肉:此语在唐、宋即为常语,金代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三《市隐斋记》云:“悬羊头,卖狗脯。”人们以“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

一生未吃白羊肉:据《历代笔记小说精华·南北朝》,襄阳人罗友时任荆州刺史,值桓宣武(桓温)为中书令,为车骑王洽举行告别宴会,以白羊肉宴客。罗友获准在宴会上入座,可是吃了一会儿便辞别而出。宣武王问他:“卿一向喜欢临场发问,今天怎么匆匆离去?”罗友答曰:“我早就听说白羊肉特别味美,一生未曾吃过,所以请求前来赴宴,实则无事可咨询。现在已饱餐了一顿,便不必再停留了”,说罢离去,毫无愧疚之色。这个故事刻画了一位执著而又毫不客气的“食客”形象。此典亦用于讽喻某些“实用主义”的人和事。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据汉代刘向撰《新序》卷一,赵简子(名鞅,春秋时晋国大夫)有个臣子名叫周舍,好直谏,敢进言,曾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与处。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诸大夫饮,酒酣,简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是以泣也。”后人用此典故,指质量差的东西数量再多,也不如一种高质量的东西;或喻对朋友无原则的喋喋吹捧,不如一句直言而中肯的批评。

小宰羊:见于宋代陶谷的《清异录》,写的是一位官员的廉政故事:“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这位县级官员,居然不知肉味,只每日从市场上买回豆腐数个,权当美肴。豆腐白色,类似宰成小块的羊肉即“小宰羊”。他便因此得“小宰羊”之绰号。古时若真有如此节俭之廉官,殊不易也。

穿井得羊:据《国语·鲁语下》:(鲁国正卿)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孔子)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识面非常宽泛,所以他不致因别人编造的诳言(故意把羊说成狗)而迷惑,而能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见闻去明辨事物的真相。

牧羊自学:见于《汉书·路温舒传》:“温舒……父为里监门。(父)使温舒牧羊,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描写了穷人的孩子路温舒在艰苦的环境下,边放羊边自学成才的故事,这对后人刻苦治学是有启迪的。

最后,想侧重说一说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羊”为题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题叫《咏羊》:

长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

牵引驾车如卫玠,叱教起石羡初平。

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

千载匈奴多牧养,坚持苦节汉苏卿。

诗的开首便抓住“羊”的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羊的形象:“长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据崔豹《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主簿,官名,自汉至清,县一级官府均设有“主簿”一职,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的地方官。羊因长有长长的胡须,故被昵称为“长髯主簿”。诗中用拟人手法,以“有佳名”赞扬“羊”的好名声。“坟首”,出自《诗经·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大头)”。“羵首柔毛似雪明”写羊的体态,不仅头大,且柔顺的羊毛似白雪般洁净明亮。这首诗从羊的雅号和形态写起,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颔联二句,“牵引驾车如卫玠,此教起石羡初平”,化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晋代人卫玠,少年时曾“牵引”羊车入市遍游洛阳古城,见者以为玉人;二是神仙传说中的人物黄初平,曾有“叱石成羊”之美誉。据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十五岁时牧羊于野,被一位道士引入金华山修行,四十余年不归。后其兄循踪寻访而至,却只见石头,不见羊群,询问羊在哪里?黄初平对石呼曰:“羊起”,满山石头尽皆变成白羊,这便是“叱石成羊”的故事。作者化用上述二典,说明羊既有拉车行进之功,又能从石头“点化”而复活,非比寻常。这两个典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情趣盎然,“此教起石”还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使人读之其味无穷。颈联二句,“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亦用二典。一曰“出都”,春秋时,齐欲屯兵伐楚,亏了鲁大夫柳下惠“出都”前往,劝阻齐王,使齐、楚止息干戈,宰羊盟誓,结为友好之邦,避免了烽火战乱。二曰“跪乳”,即民间传说中“跪乳报母”的羊的品格。作者通过“出都息战”和“跪乳报母”二典,颂扬了国与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变征战为和平的不朽勋绩。尾联二句,“千载匈奴多牧养,坚持苦节汉苏卿”,用汉使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十九载,终于荣归汉朝的典故,颂扬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格,从而抒发了文天祥本人抗敌救亡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咏羊》诗,几乎句句用典,处处涉羊,堪称抒情咏怀的咏羊佳作,意味隽永的爱国诗篇。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在抗元斗争中历经九死一生,被俘后壮烈牺牲,曾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联系他《咏羊》诗中蕴藉的爱国情怀,不能不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