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成功基因

2015-05-20徐茂利

国际公关 2014年3期
关键词:陈晓卿总导演舌尖

徐茂利

《舌尖2》无疑是一款成功的产品,据了解,《舌尖2》投入成本约为3000万左右,播出带来的收益已经超过1个亿。长期研究纪录片的何苏六教授曾公开表示,《舌尖2》在海外的版权销售单集价格达到6万美元,创下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最好成绩,这个价格已与国际接轨。

商业上的成功只是一面,社会影响收获更大。在《舌尖2》中,制作团队实现了更大的“野心”:透过美食,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状态,这不光获得了国内观众的极大认同,更向世界输出了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盛名之下,毁誉随行。有眼尖的网民——包括方舟子就指出,第一集《时光》中西藏青年白马攀爬40米高大树采摘蜂蜜的片段,拍摄手法抄袭BBC《人类星球》相关片段。第三集《时节》讲述飞鱼的部分画面,也照搬了BBC纪录片的镜头。对此,总导演陈晓卿并不避讳,他不太同意抄袭说法,相关素材已经得到了授权,“应该说是致敬吧。”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回答还更干脆:“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倒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显然,“抄袭”不是大热的《舌尖2》的命门,媒体在报道两位导演对此的反应时,有意无意地加上“毫不避讳”、“坦然”这样的定语,反倒显出舌尖制作团队的一种自信来。本文我们不臧否“致敬”与“抄袭”之间的关系,倒是想探讨舌尖团队的“霸气”缘何而来,他们的成功基因何在?

普遍认为,舌尖系列的成功,首先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食者,性也。对美食的呈现,能够覆盖最广泛的人群。触及人心最近的通道,是通过他的胃。此谓一;

其次,舌尖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复合营销的功劳。除了央视主平台的强力推广,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美食电商,多渠道传媒密集互动,形成了话题制造和持续效应,《舌尖2》的营销并非从播出时开始,也并非从制作完成时开始,而是在选题筹划阶段,就形成了种种成熟的运作手法与思路,这是成功之二;

第三,《舌尖2》的制作与播出同步共振,引入了根据市场调整展品的生产方式。自从第一集被观众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后,第三集就进行了调整。陈晓卿说,导演组一直很留意,“既然观众觉得人的故事不好玩儿,那这集我们就多加一些美食。”第三集分集导演胡博介绍,修改是从第一集播出后开始的,不到两周的时间。这种互动思维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制作方法,但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实属创举。

关于《舌尖2》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分析,不外乎是制造了一个好的产品,塑造了一个好的品牌,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完成了一次好的传播……但为何罕见如此成功的案例呢?

陈晓卿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在《舌尖》之前,他已经拍出了《森林之歌》,是《见证·影像志》栏目的制片人。他在网上交游广阔,美食专栏追随者众,本身是拥有一批高质量粉丝的“中V”。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向社会征集选题,陈晓卿的美食选题得中,舌尖团队从各地电视台招聘而来,连执行总导演任长箴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拥有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又善于调用主流平台的强势资源。有这样的机制和团队支持,《舌尖》的产品决策和执行实现了高度统一,他们善于用最合适的姿势,在自己清晰的目标和社会普遍的需求之间实现对接。舌尖团队的成功,不是创造了什么先验的理念,而是能把时代的共识,强悍地落地执行。

猜你喜欢

陈晓卿总导演舌尖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追忆与《同一首歌》总导演孟欣的一次合作
《我就是演员》总导演吴彤:演员其实很脆弱
天蝎座陈晓卿
教你做WWT宇宙漫游的总导演
吕逸涛确定担任2016年央视春晚总导演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吃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