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障碍分析与解决对策
2015-05-19孙莹厚等
孙莹厚等
[摘 要]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工作的整体进度并不乐观,大多数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经验仍然不足,服务方式、服务范围、服务深度都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存在很大差距。该文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规、资源冲突和经费紧张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障碍;对策
1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服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开放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目前整体进度还是比较缓慢的。目前提供向社会开放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以重点本科院校居多,服务内容主要以文献借阅和资料查询为主[1],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科学研究人员,很少有其他社会群体的信息服务或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总体上,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服务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服务的范围来看,在我国目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大多数只能称之为“部分对外开放”,社会人员只能办理临时借书证,查阅部分馆藏资料,或者有的馆干脆只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开放。但在美国,由于定位于服务社区,很多大学图书馆都是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中心或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馆藏资源和图书馆场所一般都会完全向社会人员开放[2];在日本,高校经常通过流动图书馆等形式为社会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公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从服务的方式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开展的面向社会服务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手段也比较落后,多数馆主要以纸质文献的借阅服务或数字资源查询为主,对资源的共享与馆际间的合作重视还不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完全具备条件开展形式多样、手段丰富的资源共享服务。如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和一些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实现所有馆藏资料的数字化,方便社会人士自由查阅。
从服务的深度来看,在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内容中,尽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面向企业的服务,但多数提供的是资源阅览与信息咨询等,很少有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增值等高级服务。而在国外并非如此,如挪威就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智力资源优势,重视信息的增值服务;美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在远程学习服务、数字扩展服务、民众参与以及为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知名度都很高[3]。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障碍分析
2.1 封闭的思想观念束缚了服务社会的开展
思想观念是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进程的主要因素。很多高校对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普遍认识不够,从学校领导到图书馆管理者再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未充分意识到向社会提供服务对促进图书馆长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甚至有人认为图书馆是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机构,是学校自有资源,其经费来源是学校拨付的财政款,所以理应只为本校范围内的师生服务,面向社会服务是纯粹的公益行为。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仅简单地做表面文章,将面向社会服务停留在允许校外读者来馆借阅一定数量的文献上,缺乏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其实,上述思想忽略了高校馆藏资源也属于社会公共财富,其经费也间接来自社会全体纳税人,理应为全体市民共享的事实,也忽视了学习型社会里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与公共图书馆藏资源不足的矛盾,剥夺了社会大众与校内师生平等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正当权益,也造成了部分馆藏资源长期闲置浪费。
2.2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服务社会的进行
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是阻碍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依照行政管辖关系划分为公共类中心图书馆、高校类图书馆、科研院所类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企业类图书馆等,条块分割体现在这些图书馆的上级主管或领导部门不同,它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管理体制生存和发展。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高校图书馆和社会读者之间的“围墙”长期存在[4],将校内外读者区别对待等现象是传统的以藏为主的封闭思想的具体体现,如果完全依靠各图书馆的主动参与或自愿程度,很难保证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走向更高层次。同时,由于缺乏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充分协调,并且缺乏系统外部资金的投入,横向间馆际资源共享无法像那些政府投入的大型信息资源共享项目那样可依行政法规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只能依赖馆际间达成一些共识,而这种缺乏相应制度或法律机制保障的共识要长久维持还是比较困难的。
2.3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影响服务社会的进度
尽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或社区读者开放”,但这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如何真正地实现图书馆服务目标还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可是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为读者服务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单位至今尚无法规或政策进行要求,具体怎么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权威的政策指导,从规范化角度对高校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进行监督管理更无从谈起,许多高校图书馆会因此而暂缓服务社会的步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将储藏的数字信息进行无限制的开放传播[5]。在知识产权保护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获取数字信息和保护知识产权之间的有效平衡,将是一个非常难以化解的难题,还需要很多政策法规的支持。
2.4 资源冲突限制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规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后,必然造成服务对象的剧增,这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舍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是很大的挑战,自然会产生许多冲突,给高校图书馆和校内读者造成不适应[6]。首先,在馆藏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一般都是根据学校的专业或学科设置情况而购置的,为这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其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不可能像公共图书馆那样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专业和领域,所以想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信息需求,现有馆藏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在馆舍资源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是有限的,很多学校图书馆面积较小,在前几年高校连续扩招的情况下,连校内师生的使用需求都不能完全满足,更何况增加大量的社会读者。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职工数量是根据学校的师生在校人数及馆藏资源量按比例核定的,向社会开放服务后工作人员的数量就相对紧张,而受财力和编制限制高校又无法短期内招聘更多人员。所以,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给现有工作人员特别是处于一线服务的流通、阅览、咨询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对他们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5 经费紧张使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底气不足
高校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经费紧张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其面向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7]。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近几年随着物价上涨,高校的图书资料采购成本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上级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却未同步增长,导致新书订购比例不断下降,很多文献信息资源出现老化,大多高校图书馆还处于维持现状的局面,有些高校图书馆甚至还负债累累;二是虽然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但高校图书馆工作是有劳务成本的,面向社会服务势必会产生新的劳动量和工作量,而这笔经费该由谁支付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三是高校图书馆为社会读者服务仅靠现有资源是绝对不够的,一些必需的软硬件建设和准备必然也需要资金投入,这对资金捉襟见肘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上这些经费因素,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底气不足,甚至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图书馆停滞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步伐[8]。
3 推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对策建议
3.1 政策与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借鉴国外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营造积极的制度环境,努力为高校创设条件,鼓励和倡导其图书馆开展服务社会工作。同时,由政府部门出面采取相应的办法,与知识数据服务商协调解决开放后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国家应尽快开展《图书馆法》的立法工作,比如应明确高校和其他非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向社会开放后应享有的权利和须承担的义务,并对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具体开放范围、开放资源类别以及设施要求等做出规定[9],使全国或某一地域的开放服务规范化、统一化;同时,在每年的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应明确列出非公共类图书馆开放服务的专项资金,保证其在设备购置、资源采购、人员费用等方面的正常运行,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高校图书馆及校内读者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
3.2 人员保障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给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各项服务的质量和水准,更好地为校内外读者服务。所以,应加强各种培训和深造,完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既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又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熟悉多种学科,可以掌握最新技术。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馆员学习与培训制度,鼓励服务人员参加进修和深造。面对大量社会读者的涌入,高校图书馆也必须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保障有足够的人员为社会读者服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客观评价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数量、开放水平以及现有人员数量情况下,为高校增加人员编制,或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现有人员开放服务后多余工作量的劳务支出。总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读者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人员方面加以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3.3 资源保障
资源是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社会的基础,充足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社会的有力保障。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按载体形态划分主要有两类即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所以,高校图书馆加强资源保障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加强两类资源的购买力度,二是加强两类资源的整合力度。但二者实现的前提都是各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增加高校图书馆专项经费预算。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采购之前,首先要对校内用户和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调研,包括资源喜好、阅读范围、阅读量,以及利用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等,这样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的资源、采购适当的资源数量以及采购哪种类型的资源。充足的资源储备,不仅可以保障高校读者的使用不受影响,也可以保障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实体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的整合是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保障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通过集成、分析、综合的手段,使不同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有机整体,这样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社会效能更好、效率更高。
3.4 体制保障
要保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工作的畅通运行,必须打破现有体制壁垒,改革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使其由原来的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只有在管理体制上的大胆放权,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全面实现[10]。高校应密切与各类型图书馆之间,与地方政府的文化、信息部门之间,与社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彼此业务往来。可以尝试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以高校为主体,适度整合该区域内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资源,以此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这个切入点,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与技术优势,为联盟内的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提供支持,在提高它们服务能力的同时,间接服务于该区域广大用户;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资源、科研图书馆的专业特色资源也为校内师生用户提供了更多资源。
3.5 经费保障
经费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基本保障。所以,高校必须多渠道寻求资金投入为图书馆服务社会顺利持续开展保驾护航。首先,必须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特别是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开展社会服务大大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政府也是受益者。因此,高校应争取将图书馆服务社会作为本地区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一,获得政策支持、税收减免或专项投资等,并以服务社会效果不断提升动员政府机构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其次,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可以以适度有偿的形式开展。可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如复印打印、文献邮寄、科技查新、技术培训等,还可以有偿开展一些信息增值服务,以缓解高校图书馆经费的不足。另外,也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捐赠,通过加强宣传,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或企业了解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意义,从而引导一部分社会捐赠流向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刘子辉,杨应全,李荣菊.近3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1(24):6—10.
[2] 李海霞,朱宝林.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比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89.
[3] 陈丽萍,车晓燕.中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8):42—47.
[4] 喻亚琴.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机制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2):79—81,88.
[5] 胡绍君.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234.
[6] 陈小衡.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4(2):56—58,63.
[7] 汪 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31—33.
[8] 黎 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问题及路径探讨[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4):82—86.
[9] 王玉林.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法律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25—29.
[10] 吴 瑾.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关系辨析[J].图书馆学刊,2014(8):5—7.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孙莹厚(1968—),男,研究员,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馆长;胡绍君(1980—),男,副研究员,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校图书馆管理和图书情报研究;王 艾(1982—),女,馆员,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信息管理和教育技术学等研究;郑凤萍(1965—),女,研究馆员,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和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王园春(1972—),女,研究馆员,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