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助力
2015-05-17刘楠楠
_付 莹 刘楠楠
供电员工对表箱进行维修
位于豫中平原腹地的长葛,是全国的产粮大县和农业生产先进县,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近年来,该市以粮食优质高产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现代农业。
金秋十月,笔者跟随长葛资深农技专家胡金环,下农田,进工厂,访村民。所经之处,电力线路整齐排列,变压器巍然挺立,可靠清洁的电力能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着坚强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中的电元素
“选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播种前用农药拌种,可以减轻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压力。”胡金环介绍。前些年没有电动拌种机,靠人工拌种,两个人用铁锨翻搅,一个人拿着装农药的喷壶喷,每小时最多拌种200公斤,而电动拌种机每小时最少也能拌种1000公斤。
长葛丰田种业公司有4台拌种机,每台功率2.2千瓦。该公司负责人韩根田讲述了去年9月底的一件事:当时正值小麦播种,拌种量特别大,拌种机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有天下午厂里突然停电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来电,电工也查不出问题,这种情况很罕见。销售急着要拌过的种子,流水线上还有正在加工的种子,没有电,什么都做不了。后来和长葛市供电公司联系,才知道是附近的一条电线被挂断,已经在抢修了。得知我们的情况后,供电公司专门送来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并承诺加快抢修速度,当天晚上便送上了电。
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涵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涉及种子、化肥、饲料、农药等。不管是大工厂还是小作坊,都离不开持续可靠的电能供应。即使在广阔的田地,使用电的机械也随处可见。仝炳瑞是长葛的十佳农机手,去年,他第一次驾驶了激光平地机。这种高科技的机器能让土地更加平整、均匀。它在传统的犁地拖拉机上安装由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控制器等组成的激光土地平整系统,系统的运行靠电能提供动力,虽然只是几伏安的电流,却是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高科技迈进的重要一步。
现代化灌溉成为趋势
“前年春天,旱情很严重,我打电话询问古桥镇董天龙村的浇水进度,村民们说村里的变压器坏了,没有电浇不成。”胡金环回忆说,“这个村是我承包的,我一听很着急,骑着自行车就跑去了。”胡金环赶到时,供电员工正在抢修,很快就来电了。可是几个小时后,又停电了。考虑到浇地用电负荷大,变压器又老化,供电公司当天为该村新换了一台变压器。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曾经的农田机井通电,让灌溉变得轻松省力。然而比机井通电更先进的是现代化喷灌装置。石象镇刘沙沃村村民高彦民拿着一张电费卡,在地边配电房外刷卡区刷卡后,轻点按钮,不远处的一排排喷水管就开始喷水。和传统的漫灌相比,这种半自动伸缩式喷灌不仅节约水资源,节省劳动力,而且灌溉更加均匀,使农作物保持适宜的水分。
在长葛,已经有23.79万亩的农田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其中,有一块面积约3万亩的现代农业试验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实施精准化生产管理。这里小麦、玉米的亩产量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近100公斤。高彦民家的农田恰好在试验区里。“可省事儿,我们好几家的地在一块儿,每次派个代表来浇地,电费平摊。”高彦民说。
“试验区里有37台变压器,110千米地埋电力线路,这是灌溉的动力。”胡金环说,建设试验区是为了下一步的推广,自动化灌溉是必然趋势。
信息化日益普及
胡金环的办公电脑上装着一个名叫“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的软件,登上后,能实时看到她所负责区域的地温、风力、土壤状况、光照强度等数据信息。
从办公室到农技服务站,从县城到村头,农业信息化的影子随处可见。古桥镇农技推广区域服务站的大门口,是两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左边播放着当天的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信息,右边屏幕上写着适合种植的小麦种子等当下所需的农业知识。两块电子屏都是24小时滚动播放,每天更新。
信息化让农业生产效率更高,也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农闲时,村里的喇叭都会播放一些农业知识。但我还是喜欢自己上网查,我收藏的农业信息网站有七八个。”石固镇岗李村村民胡景学说,“都说干农活儿靠的是经验,现在可不是这回事儿了,比我年长的都来问我怎么防治病虫害。”
从加工厂的冷却机、干燥机到大棚里的温室控制系统,再到农民家中的各种电器,农村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用电负荷也飞速增长。2015年,许昌供电区农村电网总投资达到13.01亿元,创历年之最。到今年年底,农村户均配变容量将达到1.2千伏安,较2014年增长17.6%。
在没有电的漫漫几千年岁月里,作为社会基础和支柱的农业,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在须臾离不开电的现代社会,农业不再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它用工业化的理念武装自己,用高科技投入装备自己,飞速向现代化道路迈进,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胡金环:长葛市农技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业技术管理31年。今年9月接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并作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