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it K1 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

2015-05-16许东叶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儿科陕西咸阳712100

吉林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毛细体征消失

许东叶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儿科,陕西 咸阳 712100)

毛细支气管炎是较常见的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多见于2 岁以下小儿,以喘憋症状为主[1]。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现对其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2 年9 月~2014 年5 月入院的120 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 例,对照组60 例,男63 例,女57 例,患儿年龄4 ~24 个月,12 个月以下90 例,12 ~24 个月30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即吸氧、抗病毒、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氧驱动吸入β2激动剂(万托林),同时给予止咳、辅助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Vit K11 mg/(kg·d),最大剂量10 mg。孟鲁司特钠6 个月以下2.5 mg/d,6 个月以上4 mg/d,疗程至症状体征消失。观察喘憋程度、肺部体征消失时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治疗1 周,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喘憋症状消失,呼吸<40 次/min,或心率<120 次/min。此外,肺部喘鸣及啰音消失。好转:治疗7 d,咳嗽、喘憋症状减轻,气促缓解,肺部喘鸣及湿鸣减少。无效:治疗1 周以上,症状和体征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6.0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咳嗽、喘憋、肺部喘鸣及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表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组别 例数 咳嗽消失时间 喘憋消失时间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治疗组 60 5.414±0.916①4.230±1.320① 7.160±0.819①对照组60 6.220±0.830 5.670±0.620 7.270±0.816

2.3 不良反应:无1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占58%,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呼肠病毒、鼻病毒均可引起此病[1]。以小气道炎性反应、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及气管痉挛为特征。多见于2 岁以下婴幼儿,以2 ~6 个月多见,常为首次发作。此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48 ~72 h,病程一般为1 ~2 周。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病毒可以直接损伤气道,又可以作为变应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白三烯可引起支气管壁的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气道分泌物增加,还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和促进局部炎性反应介质释放,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和气道高反应,并引起嗜酸粒细胞在气道的聚集和激活。糖皮质激素不能阻断白三烯介导的炎性反应,孟鲁斯特钠为白三烯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气喘、气憋症状。

Vit K1不但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而且还有止痉、止痛和平喘的作用,通过松弛平滑肌、特别是松弛痉挛状态的平滑肌而发生作用。Vit K1可以对抗乙酰胆碱及组织胺和肾上腺素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延缓皮质激素在肝脏内的分解[2]。Vit K1还对中枢有镇静作用,可缓解患儿的烦躁、不适症状。另外还可防止迟发性Vit K1缺乏,减少并发症发生。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本组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与孟鲁司特钠联用可有效缓解喘憋症状。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99.

[2] 赵黎光.维生素K1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4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235.

猜你喜欢

毛细体征消失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出现憋喘 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
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孟鲁司特治疗不同病原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6例分析
卫气营血阶段性与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