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引种油菜新品种适应性种植研究

2015-05-16赵彩霞

西藏农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甘蓝型角果幅度

赵彩霞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引种油菜新品种适应性种植研究

赵彩霞*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在油菜生产中,由于农民一直沿用本地多年留用的油菜品种,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油菜品种问题成为制约全区油菜发展的颈瓶。随着“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的问世,油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高。本文通过从长江中上游及青海地区引种16份油菜新品种及本地5份品种(系)在西藏进行适应性种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江中上游和青海引进的油菜新品种在西藏中低海拔下种植均能完全成熟,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良好。特早熟品种2137和青杂4号在海拔4000m的地区种植能够成熟,从此打破西藏高海拔地区无甘蓝型油菜种植的现状。

油菜 引种 适应性 西藏

油菜是西藏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西藏的传统作物之一,发展油菜生产对促进西藏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牧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西藏自治区现有耕地面积29万hm2左右,而油菜的种植面积只占10%,甚至不到,人均油菜籽25kg/年[1],虽然西藏油菜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西藏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的千差万别,以及良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西藏的油菜品种更换进行缓慢,而且每次更换很不全面,至今生产上有很大面积种植的是白菜型农家品种,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基本无甘蓝型油菜品种种植。白菜型农家品种株高低,分枝少,单产低,同时品质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白菜型农家品种的种植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引进和选育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种迫在眉睫[2-3]。本年度主要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青海等国内各省份引进16份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4-6],通过在西藏高低海拔展示试验,进行了熟期、产量和适应性筛选,筛选出适合在高海拔地区适合种植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同时解决了中低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品种紧缺以及余播地的问题。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及青海引进16份品种,我区5份,共21份,参试品种(系)名称、提供单位和类型如下(表1)。

表1 参试品种类型及提供单位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农业所基地(海拔3650m)墨竹工卡基地(海拔4000m),其中农业所基地,土质沙壤,前茬作物为玉米,人工开沟于4月6日播种,播前亩施二胺10 kg、尿素5 kg,5月19日间苗,亩追施二胺10kg。对照为常规低芥酸西藏山南品种“山油2号”,于2014年4月5号播种,小区面积23.6×5=118m2,15行区,行距0.3m,株距0.16m。墨竹工卡基地进行早熟品种2137、青杂4号、青杂7号、云油双2号筛选试验,前茬作物为青稞,亩施农家肥500 kg,尿素10 kg,对照为当地墨竹小油菜,于2014年5月14日播种。

1.3 测量指标

生育期、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主茎长度及主茎角果数,角果密度,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生育期表现

表2 各品种生育期记载表(日/月)

21份参试品种(系)中,特早熟品种有青海引进的2137和青杂4号,与对照山油2号相比,前者早熟35天,后者早熟33天,可以在高海拔地区较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云南引进的云油双2号、云油杂10号以及青海引进的青杂7号,在春播情况下全生育期在118天左右,较对照提早成熟23天,在较高海拔地区进行小面积试验或在中低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表2)。

中熟品种有丰油730、青杂5号、川杂09NH04、川杂NH017、川油45、J22、中双11号、11-5、68-1,全生育期在128-139天左右,比对照提早成熟2-11天不等,在中低海拔地区可以以收籽或者饲料油菜进行复种。由浙江引进的浙油50,贵州引进的油研9号、油研10号,以及西藏本地品种06406-1、063044-9、0640699-2等为晚熟品种,全生育期在141-148天,与对照相比,晚熟1-7天不等,在低海拔地区只能一年种一季(表2)。

2.2 各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表3 各品种经济性状表

株高和分枝部位方面,参试品种株高的变化幅度为90.8-150.0cm,其中株高最低的为2137,较对照山油2号低52.2cm,最高的为川杂09NH04,较对照高7cm。分枝部位变化幅度为17.4-61.4cm,其中2137的分支部位最低,只有17.4cm,大部分参试品种的分枝部位与对照差异较小(表3)。

分枝数变化幅度为3.1-5.7个,各品种与对照相比,分枝数差异较小。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最大的均为川杂NH017,与对照山油2号相比,分别增加7.8cm、16.1个。角果密度的变化幅度为0.61-1.26个/cm,其中角果密度最大的为063044-9,较对照增加0.29,另外西藏农科所的品种大多角果密度较大。角果长度的变化幅度为5.12-10.70cm,其中长度最大的两品种是油料所引进的中双11号、11-5,长度分别为10.70cm、9.56cm,较对照山油2号增加5.47cm、4.33cm(表3)。

2.3 各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表4 各品种产量性状表

产量构成因素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单株角果数的变化幅度为113.4-325.2,其中大多品种在100-200之间,单株角果数大于300的品种为川杂09NH04、0640699-2,较对照分别增加105.7个、103. 1个;各品种间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幅度均小于单株角果数的,其中每角粒数的变化幅度为20.1-36.5粒,千粒重的变化幅度为3.5-4.9g。

单株籽粒产量变化幅度为8.2-22.4g,其中最大的为四川引进的川杂09NH04,较对照增加12.7g,其次由四川引进的川杂NH017、青海引进的青杂5号、湖南引进的丰油730、以及西藏农科所的0640699-2的单株籽粒产量均高于对照。

从参试材料的亩产来看,增产幅度-10.13%~68.39%,增产幅度在10%以上的品种达到61.9%,其中增产幅度达到50%以上的品种有杂交种油研10号、川杂09NH04、川杂NH017、青杂5号和常规种063044 -9,平均亩产分别为329.2kg、322.5 kg、320.1kg、302.6 kg和312.2 kg。

2.4 各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表5 各品种品质分析表

国家双低优质油菜的标准是芥酸含量5%以下,硫甙含量30μmol/g以下。引进的油菜品种均为双低品种,通过在西藏种植试验后,部分品种的硫甙和芥酸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引进品种2137、青杂4号、中双11号、11-5、浙油50、油研9号、丰油730、云油杂10号,以及本地品种山油2号、0640699-2、68-1的硫甙含量明显的高于优质油菜标准。芥酸含量只有引进浙油50和本地品种山油2号高于优质油菜标准。油研9号的含油量明显的低于45%,其它品种的含油量均等于或大于45%(表5)。

2.5 高海拔早熟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表6 高海拔早熟品种产量性状表

引进部分早熟品种在高海拔(海拔4000m)同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2137、青杂4号能够完全成熟,与当地小油菜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产幅度达到17.8%-89.6%。而青杂7号和云油双2号在终花期后不能完全成熟,无产量数据(表6)。

3 结论

3.1 从成熟期分析,在农业所基地种植的21份材料中,由青海引进的2137和青杂4号为特早熟品种,并在海拔4000m的地区种植时能够完全成熟,因此下一步可以在高海拔地区较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云南引进的云油双2号、云油杂10号、以及青海引进的青杂7号为早熟品种,在低海拔种植时能够完全成熟,而在海拔4000m种植时不能完全成熟,下一步在中低海拔地区可以以收籽或者饲料油菜进行复种,同时在海拔3650m-海拔4000m需要进一步试验,以待观察成熟状况。

3.2 从经济性状和产量上分析,由四川引进的杂交种川杂09NH04、川杂NH017,不仅经济性状好,而且产量高,可以在中低海拔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贵州引进的杂交种油研10号,青海引进的青杂5号,以及西藏的常规种063044-9产量增幅在50%以上,可以在西藏中低海拔地区种植。

3.3 品质性状分析,引进品种在西藏种植后,硫甙和含油量有普遍增高的现象,芥酸变化不显著。西藏本地品系06406-1、063044-9均符合优质油菜标准,这为下一步较大面积示范和品种审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王建林.中国西藏油菜遗传资源[M].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建平,张书芬,文雁成,等.双低油菜杂交种杂双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2):6993-6994,7118.

[3]曹流俭,邢君,陈浩.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系区域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57-17959.

[4]李明福.不同油菜品种引种试验分析[J].种子,2010,29(4):101-102.

[5]韩玉英.特早熟甘蓝型油菜引种试验[J].青海农牧业,2009,18(2):101-102.

[6]杜乾珍,姚昌南,胡永芝,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引种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2008,21(6):41,58.

Adaptability Planting Research on New Varieties of Introduction Rapeseed of Tibet

Zhao caixia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Lhasa,850032)

Rapeseed varieties was the neck bottles to rapeseed development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Tibet region,because local farmers has used retained rape varieties for many years, species degradation was serious,low yields and poor quality.With the“double low”quality rape varieties available,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apeseed had greatly improved.The study used the introduction of 16 new varietie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Qinghai areas and 5 local cultivars (lines)to plant adaptation research in Tibe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roduce new varieties of rapese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Qinghai can fully mature at the middle and low altitude cultivation in Tibet,and economic traits and yield traits showed better.Special early-maturing varieties 2137 and qingza4 can be mature at an altitude of 4000m planted areas,which bre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igh altitudes in Tibet without Brassica cultivation.

赵彩霞(1987-),女,汉族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邮箱zhcx3694@163.com

猜你喜欢

甘蓝型角果幅度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年河1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2017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选育和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基于ANSYS的四连杆臂架系统全幅度应力分析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