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蚕业》近10年的载文信息看我国蚕业发展

2015-05-16萍窦永群

中国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载文蚕业蚕桑

汪 萍窦永群

(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2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18)

从《中国蚕业》近10年的载文信息看我国蚕业发展

汪 萍1,2窦永群1,2

(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2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18)

对《中国蚕业》近10年载文的年度分布、研究领域分布、作者的地区与单位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中国蚕业》共刊登论文1 281篇,论文平均录用率59.61%;从载文的研究领域看,作者对蚕桑产业发展与对策、栽桑养蚕新技术、蚕桑新品种繁育与推广、家蚕与桑病虫害及防控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的关注度较高,发表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83.68%;作者和单位之间合作研究的比例逐年提高,2人以上作者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提高了11.14%,2个以上单位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提高了21.45%;在载文单位的类型分布中,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发表的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59.56%、科研院所占24.98%、高等院校占15.46%;从各省(市、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名看,江浙2省名列前茅,发表论文数量分别占载文总数的29.43%、26.15%;江浙2省科研力量强、技术推广体系完善,仍然是我国优质茧的生产基地。

中国蚕业;期刊载文信息;研究领域;作者的地区与单位分布;单位类型分布

我国是世界蚕桑产业的发源地,养蚕取丝已有5 5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茧丝产量和出口量超过日本之后,一直遥居世界首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蚕桑产业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茧丝绸产品是仅次于石油的第2大宗出口商品,2007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2.23 t[1],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茧丝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2008—2009年蚕茧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2010—2014年开始恢复并回升,2014年蚕茧产量上升至65.08万t[2];目前,我国的年产茧量和产丝量均占世界的80%左右[3-4]。长期以来我国蚕桑产业呈波浪式稳定发展,离不开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对蚕桑新品种、新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发,更离不开各相关管理部门对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各项举措和技术推广人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中国蚕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为进一步了解近10年来我国蚕桑产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情况,我们对《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年度分布、研究领域分布、作者的地区与单位分布、单位类型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供同仁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以2005—2014年在《中国蚕业》刊登的1 281篇论文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5]和方法,分别对《中国蚕业》的载文量及年度分布、研究领域分布、作者的地区与单位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基本信息

2.1 载文量与版面情况

《中国蚕业》2005—2014年共收到作者论文2 149篇,刊登作者撰写的热点聚集、试验研究、产业论坛、技术与经验、栽桑养蚕和蚕丝文化等方面的论文1 281篇,论文平均录用率59.61%;平均每期刊登论文32.0篇,平均每期93页,平均每篇2.9页。从每年接收论文的数量看,呈下降趋势,接收论文数量最多的2006年共收到论文296篇,而2012年只收到论文143篇,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51.69%,2013年、2014年收到的论文数量略有回升。虽然每期刊登论文的篇数逐年下降,但因平均每篇论文的页码数量有所增加,《中国蚕业》平均每期页数(2009年除外)基本保持在90页左右(表1)。

表1 《中国蚕业》2005—2014年的载文量与版面情况

2.2 载文的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蚕业》载文涉及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较广,从《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研究领域分布看,研究领域较多的文章是蚕桑产业发展与对策领域,共发表论文332篇,占载文总数的25.92%;而新蚕品种选育、繁育推广与蚕种质量研究领域的论文有151篇,占载文总数的11.79%;养蚕新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领域的论文有136篇,占载文总数的10.62%;桑病虫害及防控技术领域的论文有132篇,占载文总数的10.30%;桑树资源、育种、生理与栽培技术领域的论文有130篇,占载文总数的10.15%;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含柞蚕等)领域的论文有99篇,占载文总数的7.73%;家蚕病原与蚕病防控技术领域的论文有92篇,占载文总数的7.18%;这7个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83.69%(表2)。

表2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情况

2.3 载文的不同人数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从《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不同人数作者发表论文情况(表3)看,《中国蚕业》2005—2014年共刊登论文1 281篇,其中:1位作者单独发表的论文有307篇,占载文总数的23.97%;大部分论文是多位作者合作发表的,2~5位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分别有244、235、203、130篇,分别占载文总数的19.05%、18.35%、15.85%、10.15%;5位以上作者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较少,占载文总数的12.65%;作者人数最多的1篇论文,有14位作者。从2005—2014年载文的作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看,2005年2人以上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是71.51%,到2014年这个数据上升为82.65%,2人以上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图1)。

表3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不同人数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图1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作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2.4 载文作者单位间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从表4看,在《中国蚕业》2005—2014年刊登的1 281篇论文中,作者是同1个单位发表论文的有758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9.17%;2个单位合作发表论文的有368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28.73%;3个单位合作发表论文的有116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9.06%;3个以上单位合作发表论文的较少,只有39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04%。从2005—2014年载文的作者单位间合作发表论文情况(图2)看,单位间合作研究的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2个以上单位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比例是29.57%,到2014年这个数据上升为51.02%,2个以上单位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提高了21.45个百分点。

表4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单位间合作发表论文

图2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作者单位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2.5 载文作者单位的地区分布

《中国蚕业》2005—2014年共录用了26个省(区、市)364个单位的作者论文1 281篇,其中,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和云南省,江苏省90个单位共发表论文377篇,浙江省78个单位共发表论文335篇,云南省19个单位共发表论文70篇,他们分别占载文总数的29.43%、26.15%、5.46%;江浙2省发表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55.58%,云南等其它24个省(市、区)发表的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44.42%(表5)。

表5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作者单位的地区分布

2.6 载文作者所属单位的类型分布

2.6.1 不同类型单位发表论文比率 表6的数据显示,管理推广部门发表论文763篇,占《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总数的59.56%;科研院所发表论文320篇,占载文总数的24.98%;高等学校发表论文198篇,占载文总数的15.46%。

表6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作者单位的类型分布

2.6.2 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数量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的作者分布在77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发表论文518篇,占载文总数的40.44%;其中,排名前20位的单位共发表论文390篇(表7),占载文总数的30.44%,占高校和科研院所发表论文总数的75.29%;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分别发表论文60篇、46篇、41篇、28篇、22篇,5个单位共发表论文197篇,占载文总数的15.38%,占高校和科研院所发表论文总数的38.03%。在《中国蚕业》2005—2014年发表论文数量≤8篇的有57个单位,其中10年中只发表1篇论文的有36个单位。

表7 《中国蚕业》2005—2014年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数量

2.6.3 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的论文数量 《中国蚕业》2008— 2013年载文的作者分布在287个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共发表论文763篇,占载文总数的59.56%;其中,排名前20位的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单位共发表论文314篇(表8),占载文总数的24.51%,占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发表论文总数的41.15%;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单位分别是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江苏省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和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分别发表论文71篇、22篇、20篇,3家单位共发表论文113篇,占载文总数的8.82%,占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发表论文总数的14.81%。《中国蚕业》2005—2014年发表论文数量≤7篇的有267个单位,其中10年中只发表1篇论文的有175个单位。《中国蚕业》2005—2014年刊登论文的作者分布在364个单位,发表论文数量总排名前5位的单位其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近20%(表7-8)。

表8 《中国蚕业》2005—2014年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的论文数量

3 《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信息特点

3.1 接收论文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中国蚕业》近年来收到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收到论文数量最少的2012年(143篇),比最多的2006年(296篇)下降了51.69%。投稿论文数量逐年下降,与从事蚕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老化密切相关,2008—2013年《中国蚕业》载文第1作者的年龄分布资料显示[6],1970年以前出生的作者的比例达到62.69%,而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的比例只有12.24%;从事蚕业的技术人员逐渐减少,特别是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许多乡(镇)一级的推广体系面临着线断网破的局面;而近10多年来我国多所高等院校停止招收蚕桑、丝绸专业人员,高校培养的蚕业人员逐年减少,蚕桑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已经引起行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7],2015年江苏科技大学首次进行蚕学专业的招生,并完成了招生计划。

3.2 期刊的学术品质不断提升

10年来编辑部人员不断加强对期刊载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虽然《中国蚕业》每期刊登论文的数量逐年下降,但刊物质量明显上升,期刊的面貌得到了改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影响因子和排名逐年上升;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中国蚕业》2005年的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是0.168,在畜牧、兽医科学类中排名54/92[排名/期刊数(未分类)];2010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与技术研究类影响因子分别为0.290、0.286,排名分别为26/64、12/32;2014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与技术研究类影响因子均为0.460,排名分别上升为15/64、4/32。

3.3 对产业发展和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关注度较高

从载文的研究领域分布看,作者对蚕桑产业发展与对策的关注度最高,发表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1/4(25.92%);新蚕品种选育、繁育推广与蚕种质量(11.79%),养蚕新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10.62%),桑病虫害及防控技术(10.30%),桑树资源、育种、生理与栽培技术(10.15%),蚕桑资源综合利用(7.73%),家蚕病原与蚕病防控技术(7.18%),这6个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57.77%。这一特点与《中国蚕业》的定位与作者群分布有关,《中国蚕业》的办刊宗旨是面向蚕桑产业、面向基层,作者群大都是从事蚕桑生产管理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基层一线人员。

3.4 作者、单位之间合作研究的比例逐年提高

从《中国蚕业》10年来载文作者的人数和单位数量分布看,2人以上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从2005年的71.51%,上升为2014年的82.65%,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2个以上单位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比例从2005年的29.57%,上升为2014年的51.02%,提高了21.45个百分点。

3.5 地区和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极不平衡

在《中国蚕业》2005—2014年录用的26个省(区、市)364个单位的作者的1 281篇论文中,作者群以东部地区传统的养蚕大省江苏省、浙江省为主,江浙2省共发表论文712篇,论文数量占载文总数的1/2以上(55.58%)。排名前20位的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单位中有17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这17家单位共发表论文288篇,占载文总数的22.48%,占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等单位发表论文总数的37.75%。10年中只发表1篇论文的有3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和175个管理与技术推广、蚕种生产单位。从《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作者的单位看,只有38个乡(镇)一级技术推广单位的技术人员发表论文50篇,发表论文占载文总数的3.90%。乡(镇)一级发表论文的作者单位,江苏省有21个单位、浙江省有10个单位、云南省有2个单位,安徽、山东、山西、重庆、河北省(市)分别只有1个单位,其他18个省(市、区)的乡(镇)技术人员没有论文发表。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2006年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2008年国家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正式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2008—2009年的下跌调整后,我国蚕桑生产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2010—2014年全国蚕桑生产连续5年增产,2014年我国蚕茧总产量65.08万t,西部地区的广西、四川、云南、重庆、陕西5个省(区、市)的蚕茧产量为44.2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7.99%,其中广西的蚕茧产量达到27.9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42.95%[3]。虽然西部地区的广西、云南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但产品的后加工能力、蚕桑产业的技术人才仍然不足。从《中国蚕业》2005—2014年载文信息看,东部地区的江浙2省的技术推广体系健全、蚕桑产业生产基础扎实、技术人才与科研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仍然是我国优质茧的生产基地。

[1]封槐松.我国蚕桑业历史辉煌未来需要我们去努力开创[N/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网站,2012-12-21.http://www.zzys.moa.gov.cn/jjzwgl/201212/t20121221_3112439.htm.

[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59-64.

[3]封槐松.我国蚕桑生产及蚕种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5,36(1):6-9.

[4]封槐松,李建琴.新中国60年蚕桑业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蚕业,2014,35(3):1-10.

[5]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6]汪萍,窦永群.《中国蚕业》基金论文、作者及引文定量分析[J].中国蚕业,2014,35(4):62-65.

[7]封槐松.应重视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蚕业,2011,32(2):1-3.

[S88-9]

C

1007-0982(2015)04-0023-07

2015-08-24;接受日期:2015-09-22

汪萍(1956—),女,安徽天长,本科,副研究员。

Tel:0511-85616593,E⁃mail:wping66@163.com

猜你喜欢

载文蚕业蚕桑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