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流变及其路径构建——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

2015-05-16李本一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英译武术

李本一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承担着中华民族的人文传承,同时又以其强身健体、修心防身的思想为人们所青睐。然而,随着近年来西方体育文化的快速传播,以及日、韩传统体育的迅猛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武术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以及富含在动作中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却成为当前困扰国际武术传播者的一大难题,而这一问题已然演变成武术语言的交流问题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播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不仅仅是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需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传递武术的文字信息,进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亟需进行探讨研究。

1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流变追溯

1.1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研究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开始对武术语言英译问题进行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常用或简浅的武术词汇上,而且研究内容零散、杂乱,学者们也各抒己见,研究视角也各不相同。虽然现有的研究为武术语言的翻译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武术语言的英译工作仍未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也给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交流带来了较大困难。通过对武术语言英译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武术语言的研究尽管很多,但却缺乏一些标准化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官方标志性的武术语言研究。而目前较为具有权威性的武术语言英译版本是由国际武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在2005年制定并出台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Rules for International Wushu Taolu Competition》和国际武术散手竞赛规则《Rules for International Wushu Sanshou Competition》。在这两本规则中,国际武联对诸多武术词汇进行了翻译,在武术发展史上形成一个不小的突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本英译版本规则的出台均是为了迎合2008年武术入奥的要求而编制的。因此自2008年武术入奥梦碎后,英文版武术规则便从未进行进一步的扩充。事实上,与诺大的武术语言词汇量相比,国际武术竞赛规则仅从竞技的角度对部分武术相关词汇进行了英译,因此,现有英文版武术规则的英译词汇量可谓武术语言的凤毛麟角。即使这样,到目前为止,这两个英文版本的武术竞赛规则却仍然是武术国际化交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代表着武术语言的官方性和权威性,对武术运动的国际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对中国武术语言进行规范化、系统性、全方位的英译研究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研究的不同阶段

1.2.1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初始萌芽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国武术语言英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武术语言的英译最早源于海外华人习武者对传授武技以及研究武术的需要,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1963年李小龙撰写的《基本中国拳法》英文版(Chinese Gung Fu),他在书中描述了中国武术基本步型与手法等,并且对阴阳理论进行了阐述。此后,很多海外杂志也纷纷开始刊登与中国武术有关的消息与文章,这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也将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问题带入了历史舞台。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初始于海外,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根发芽。

1.2.2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停滞不前阶段

正当海外武术语言英译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在国内方面中国武术语言英译工作的开展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1982年,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中提出把武术推向世界,1985年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的举办,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以及武术运动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首届武术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再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胜利召开,尽管在接近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历史事件,但由于没有国家宏观上的指导性纲领,以及中国人对英语了解的不全面和忽略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等原因,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一路高歌猛进,而是自发展初始阶段开始便处于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2.3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恢复发展阶段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中国武术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特殊身份,使中国武术站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许多学者纷纷试图从中国武术入奥的失败中找出原因。在几经摸索之后,许多武术研究者将视线转向了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不畅以及中国武术语言英译滞后等不利因素上。于是,激起了许多武术研究者对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研究热情。在查阅相关论文数量后得知,自2008年起,武术英译的相关研究逐渐进入了武术工作者的视线,关于武术英文翻译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逐渐走出停滞不前的阶段进而迈入一个恢复发展的新阶段。

2 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武术文化内涵因素

中国武术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包含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也包含着精神文化,它具有自身的思想和内涵。作为器物文化如生产工具、物化技术穿透力较强,易于传播、渗透;作为精神文化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穿透力较弱,难于传播。武术的精神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它属于一种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费一番力气去研究,难以理清它的内核和本质[1]。因此,在进行武术语言英译时,往往容易体现及表达武术本身的器物文化,而潜藏在武术中的哲学内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却不能轻易以另一种语言方式表达出对等的信息。例如在对武术器械“剑”进行英译时,很容易将该器物的名称英译出来,但如果不了解该器物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背景,则无法体现出该器物本身所体现的帝王气息、历史地位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等。因此,对中国武术语言进行英译需要经过长时间地了解中国武术,才能够领悟出武术语言所表达出的真正含义,这也是目前武术语言英译中出现的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准确把握武术的文化内涵、挖掘武术的价值与功能,才能使武术语言英译更具时代意义,更具生命力与传播力。

2.2 武术文化价值与功能因素

事物的存在必有它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基于此事物的价值与功能,武术语言英译是为了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对外传播与交流依赖的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而传播力强大与否仰仗其价值功能的大小。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虽然博大精深,但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当前武术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的发挥并没有迎合时代发展特征、丰富的健身手段。多样的娱乐方式,使现代的国人对本土文化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厌倦心理,而将国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推向了极度的高峰[2]。武术文化价值与功能正在遭受其他传播力更为强劲对手的威胁,武术文化价值与功能正在逐渐被忽视,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武术文化的价值与功能问题。只有当某一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现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武术文化时,才能够体现武术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因此,目前武术文化价值传播的缺失掩盖了武术文化的功能,这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乃至中国武术语言的英译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2.3 武术文化认同因素

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作为大多数的社会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较为熟知,而对于除己以外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并不了解,甚至并不认同。因此,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如果不解决认同的问题,文化之路就不可能走得太远[3]。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对中国武术语言英译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信息转换,而是更为有效地建立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桥梁。尽管武术文化的神秘色彩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在孤芳自赏的同时也要提防其文化认同感的丧失,失去了认同,必然不会有发展,这也是目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实际问题。

2.4 武术文化创新因素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也是武术文化焕发生机的源泉。但是中国人总希望中国武术能够长盛不衰,总想用“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等美丽词藻来掩盖和忽视武术文化创新问题。殊不知,它已经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4]。脱离了现代社会特征的中国武术甚至无法引起国人的注意,又如何用其自身的魅力吸引国门外那些带有巨大文化差异的异国人?没有了创新性的武术文化,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不能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武术发展的步伐就会停滞不前,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也不会有新的起色。

3 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原则

3.1 忠实原文原则

忠实原文是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意义,这是翻译工作的根本。例如武术套路中的腾空跳跃动作——“旋子”,有时被译为“butterfly”(蝴蝶),此翻译虽然有一定的意境,但却无法表达该动作的结构以及攻防含义。特别是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武术套路自选项目动作难度等级及分值确定表》中“旋子”被归为A级跳跃类难度动作,具有0.2的分值,而“Butterfly”显然无法清晰表明“旋子”动作两腿交替上摆的攻防含义及动作要旨,因为对此类动作进行英译时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确定其译文。

3.2 语境交融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译文的语境交融。事实上,许多武术语言在翻译过程中都采用直译的方式,这样常常导致译文无法连贯、不通顺。例如在对“上步七星”这一动作的翻译上,有时会被翻译为“Step Forward to Form Seven Stars”,此翻译将动作完成的步骤翻译为动作名称,这样的英译结果显然比较生硬。上步七星这个动作有诸多解释,其中有一种较为普遍和形象的解释方法是将上步七星这个动作类比北斗七星的排列方位,即“The Plough”或“The Big Dipper”,但这样又会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混淆,因此,如何做到原文与译文的语境交融显然是未来规划中所不可避免的一项艰巨任务。

3.3 切合风格原则

相比忠实原文和语境交融,切合原文风格的要求难度更高,特别是在对一些具有东方文化的描述性形容词的英译,翻译用词在描述程度和态度上很难拿捏妥当。例如对“动作典雅古朴、柔韧圆润、轻盈洒脱、舒展大方”的翻译上,有时被译为“refined and simple,soft and smooth,nimble and free,extended and poised”。以上的译文虽然能够简单表达原文字表面上的含义,但只是简单单词的堆砌却无法忠实地呈现出原文中的文雅与气质。

此外,根据武术运动的发展特点,武术语言在英译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和规定性等原则。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所译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针对原文的词义、语法结构、语言层次和原文意境深入挖掘,对所译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从而才能对原文内容给出最为合理和正确的解释。由于中西方存在诸多的文化差异和思想冲突,因此,在对某些与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关的词汇语言进行英译时还应注意兼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翻译过程中应避免将东方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或对其他形式的价值观进行诋毁,进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武术文化差异与交融、翻译原则、译文体现所遵循的轨迹如图1。

图1 “文化差异与交融—翻译原则—译文体现”的逻辑轨迹

4 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路径构建

中国武术通过武术语言英译的途径向外传播武术文化,进一步扩展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整体上构建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路径要着眼于中国武术发展的实际和武术语言英译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构建出宏观政策性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更为注意武术语言体系内的本质性发展路径的构建,使武术语言英译的内外发展路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而达到运用中国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通过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进一步反哺中国武术发展的目的。

4.1 本质性路径

4.1.1 抓住武术语言的基本特征

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国武术语言处处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武术交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碰撞。例如,东方文化在对事物进行诠释时并不会开门见山直达目的,而是采用较为委婉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武术的行为意识、精气神、演练风格等经常难以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清楚。事实上,传统文化和武术语言经过几千年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当前这种曲线思维下的武术语言,这就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冗长繁琐且隐晦的解释与描述。此外,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是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形象语言表达是诸多体育运动的共同特征,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运动能够像武术运动一样擅于运用形象思维,并将形象思维深入到运动的本身。例如,武术套路中的诸多动作名称、歌诀、拳经中的形象比喻都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特点,像白蛇吐信、海底捞月、古树盘根、仙人指路、白猿献果等,这些表达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方文化中感性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即根据动作的外形结构,形象、生动的比喻,既体现了东方的文化内涵又给武术运动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先辈们对拳经、歌诀等口诀式的武术语言进行表述时更是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押韵、对偶等手法的应用,使口诀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充分体现了武术运动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这些歌诀等的形象隐喻却为武术语言的翻译造成了巨大困难,甚至在交流过程中对一些形象的语言进行翻译后反而使得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对武术语言进行英译时,要充分抓住语言的感性和形象思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对武术语言进行英译,从而使译文充分体现原文的巧妙之处。

4.1.2 建立规范的武术语言类别

武术运动历经千年,所涉及的语言词汇极其庞大,为了对武术语言进行系统、高效的英译,建立规范的武术语言类别实属必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武术语言类别,就可以汇编出我国标准化的武术语言中英词典,该词典的出现既会减轻不同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工作,让翻译工作变得有据可循,同时也能避免同一武术用语英译解释众多的杂乱现象。通过这种标准化的运作,能够有效加快中国武术的交流过程,使得西方武术爱好者能够便捷、全面地了解并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

4.1.2.1 项目划分法 在对武术语言进行分类时,目前认为较为可行的分类方法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直接根据语言所属项目对语言进行翻译或进行快速查找和运用,因此在运用、查找或用词修改时都较为便利。但项目划分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即无法确定武术语言的项目归属。例如,武术用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一词多义多用是指某一武术词汇可以同时适用于多个项目。武术中“拳”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一词多义多用词汇,然而在对“拳”字进行英译时,确实无法以相同的英文词汇来表达出所有含义。事实上,在对拳种和流派进行英译时,一些学者尽量会选择种类或类别的词汇像style、mode或pattern或音译的quan等词。在表示技术手法时,学者们倾向于选择technique、skill等一些偏向技术的词汇。此外,对于形象状态中的“拳”字,一些学者选择了像fist这样的词来表示状态的本身。这些例子都说明当出现一词多义多用时,不同项目下武术语言的英译容易出现混淆和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此外,项目划分法对武术语言进行类别化划分时,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用语无法被归属到任何一个子项目中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武术语言处于无归属状态。

4.1.2.2 词性划分法 词性划分法是以武术语言的词性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的优点在于包容性较广,能够辐射到所有的武术语言。然而由于武术语言的复杂性,使得相同项目间武术语言的查找和运用并不十分便利,因此,尽管词性划分法的覆盖能力较强,却缺乏实用性。

4.2 政策性路径

4.2.1 树立正确的武术语言英译导向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思维习惯做事直达目的,不提倡迂回、花哨或隐晦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西方武术爱好者对于中国武术中较强独特性和健身养生的内容兴趣非常浓厚,而对于一些技巧性的套路或独特性较差的项目没有太大的兴趣,尽管这些项目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及文化内涵。此外,西方体育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体育竞争性,特别是一些搏击对抗性项目更是如此。在西方搏击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如拳击、自由搏击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就时刻渗透着西方文化思维,即在运动中鼓励胜利,鼓励个人能力提升,达到个人修养的升华。而目前,现有的大部分武术语言的英译译文都集中在太极拳、太极剑等一些发展较好的修身养生的项目上,此外还可见到个别器械套路和传统项目的英译译文,而套路中的对练项目及散打项目等英译译文却很少见。武术的自身特点及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当前武术语言英译的研究倾向,也决定了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全面推进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使武术运动在国际上全面开花结果,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对武术用语英译进行人为策划与推动,主动出击,充分突出其他英译发展较为滞后项目的优势及功能,不能一味被动接受目前英译发展的现状,用正确的语言信息引导西方思维,使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武术。

4.2.2 确定武术语言英译长期规划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武术语言在国际武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机构或部门针对武术语言翻译问题进行大范围的讨论,武术语言的英汉互译在翻译和应用时没有明确的用法,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武术英汉用语,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进程步履维艰。也就是说,要使武术用语英译达到标准化程度,必须要对武术语言的英译有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规划。我们首先需要将武术用语进行大规模的挖掘、梳理和整合,其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武术语言的英译,最后对译文进行全方面的论证进而确定译文。除此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武术语言译文更新及修改研讨会,对不适用或新语言进行纠正或更新,这样才能逐步使武术语言的译文走向官方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而使武术运动的国际化传播得到巨大突破。中国武术语言英译长期规划流程如图2。

图2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规划流程

综上所述,武术语言的英译绝非简单的翻译工作,而是将武术的精髓及文化内涵传播出去,进而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进步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武术语言的英译工作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武术语言的英译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为武术语言的英译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尽早对武术语言的英译工作进行系统而全面可行的规划,为中国武术运动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的传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1]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79-383.

[2]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5):93 -95.

[3]林语堂.中国人[M].易坤,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337.

[4]龚茂富.视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反思[J].中华武术研究,2012(2):24 -27.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英译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