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现实主义
2015-05-15池莉
谈及地域文化,细化到具体的城市,很容易就能把上海从几百个中国城市中拎出来,上海以及上海人都贴着鲜明的“上海”标签。上海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元素渗透在每一条弄堂里;上海又从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一路成长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奇妙地融合,古典、雅致而又开放、摩登,风情万种,风华绝代。在这里,典雅的旗袍和绚丽的时装同台演绎,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群众小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曲、芭蕾舞各自言说各自的美妙,老饭店的本帮佳肴,红房子的法国大菜各自表述各自的精彩。上海人聪慧机敏,求真务实。能把富贵生活过得低调奢华,也能把平凡日子过得精致优雅;上海人不喜过于激烈的变革,钟情于温和的改良;最善于积累,也最擅长扬弃,能把薄弱变得深厚,能把单调变得丰富。上海孕育了兼容并蓄的上海人,上海人创造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是为上海印象。
清明将至,细雨霏霏,我来上海,为故去的亲人上坟扫墓。我来上海多少次了?不记得了。因是喝长江水长大的,长江沿岸的城市,都有稔知感。尤其是上海,有骨肉至亲生活在这里,从小到大,来来往往,积累起来,也是许多个日子了,仿佛上海,也就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了。
上坟扫墓,在上海,是每年的一桩大事 。要说上海人不讲感情,那也不对,年年的清明,家家都出动,大举地做事,其态度与规模,其他城市都难以相比。上海人只是不肯花冤枉钱。他们把事情做得哀而不伤,有节有度,花费到什么程度,手指缝都捏得出分寸。这便很是难得的上海现实主义了。
…………
关于职业的选择,上海人也有经验传授,他们说:“做教授呀。做生意嘛,好是好的来,不过风险大,又辛苦,还要运气好;大多数人,运气都有定数,哪里有那么多的好运等着你呀?做生意嘛一般人还是吃不消。设法到大学去做教授,动动嘴皮子,一个月收入上万元还是毛毛雨,又受人尊重,又有派头,现在国家把教育当产业抓,做教授肯定是最好的呀。”
也许你会嫌上海人说话行事太严谨,太精明,太实在,太清楚也太啰唆和太绵长,密密匝匝,嘀里嘟噜,没完没了,不留空隙,缺少飞白,那你就得去武汉这样的城市。到湖北去,到四川去,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山更高水更远的地方去。武汉大街上的标语,长的是:明日拆迁实无奈,今日挥泪大出血。短的只有两个字:瞎卖!更有多情博爱的:本店一律跳楼价!朋友,只要你来,我就为你跳楼。无论是瞎卖,还是挥泪,还是跳楼,文字里都透出疯狂,写字人的骨子里头,都是激情荡漾的,完全是一种不顾现实的态度,都可笑,可恨,也可爱,看了叫人牙痒痒。原来上海才是关怀人生的冷暖温饱的,上海才是一个温情的市民城市,武汉到底总是江湖的,动不动就是雅兴一来诗下酒,豪情一去剑赠人;动不动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动不动就是革命自有后来人,砍头只当风吹帽。激情过后呢?剩下的漫长时日呢?却还是上海的现实主义来支撑才有国富民强的可能。对于现今的中国,对于现今许多烦躁不安、心气不顺的中国人,对于那些时时刻刻有可能变成亡命之徒的迷乱者,上海的现实主义的确是好的呀。
上海的现实主义不是鹿茸,不大补;不是大黄,不大泄;不是吗啡,不麻醉;不是罂粟,不痴狂。上海的现实主义是冬虫夏草,性味平和,是中国的温补,既补内虚,也补外躁,还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这是我学过医的毛病,喜欢乱开处方。
(摘自《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
◤赏析
本文中,池莉从清明扫墓、职业的选择等细节褒扬了上海的现实主义。安稳与实惠,是支配上海人行为的根本宗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花费到什么程度,手指缝都捏得出分寸”,他们兢兢业业地操持自己的日子。通过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对比更能发现,“原来上海才是关怀人生的冷暖温饱的,上海才是一个温情的市民城市”。最后,作者妙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把上海的现实主义比作“冬虫夏草,性味平和,是中国的温补,既补内虚,也补外躁,还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整篇文章在说上海人,却处处能显示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