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为本 课比天大

2015-05-15颜凤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欣赏课育人学科

颜凤岺

在“文化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发展为本,课比天大”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把握教育的本质,扎实推进新课程建设,为学生创建了一座学习的乐园,为教师提供了一方发展的乐土,为教育撑起了一片快乐的天空。

课程是实现“三个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发展为本”是把发展放在主导的地位,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促进“三个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发展是目的。在实验一小,学生的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课程质量不仅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更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和提高的依据。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

学校的发展为师生发展的依托,学生发展是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分解并落实在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每个成员的发展成长中。

课程是学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方式,是实现“三个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学校通过课堂生活把老师和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活动,使他们得到发展。

国家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程文化,发挥课程文化价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在获取思想、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精神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可以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行为层面,二是情感层面,三是精神层面。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是就知识说知识,就现象论现象,而是能将其上升至情感层面,让学生有所感触,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即是非常生动的课堂。但是,这种感触仅是每个人的个体体验,如果能继续将其抽象提升到精神层面,便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文化育人”理念下的课堂更重视从情感提升为精神的过程,从而实现课程文化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作用。

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分析知识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是仅仅带领学生走进已知的领域,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认知、记忆和应用,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里学生对已知知识的认知过程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是在“文化育人”课堂上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构建“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建设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课程实施纲要》为标准,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新组合,本着“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为其设计什么样的课程”的理念,构建以研发“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开放创新类课程”为内容,以“欣赏课”为价值推动,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生活教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我们试图以此来超越传统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局限,赋予课程以新的姿态和面貌。

学校参与“遨游计划”课程改革已有两年时间,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在不断学习探索中逐步完善。目前,学校课程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课程,第二层为拓展课程,第三层为开放创新课程。三层课程逐步由平面转变成立体,以实现国家育人目标为追求,通过课程的整体有效实施,实现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

第一层基础课程,按照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以下四类:语言文学类、科学认知类、艺术情感类和身心健康类。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们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使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社会探究实践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学习与实践、运用与体验、组织与内容的共同作用,完成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这类课程要求教师在明确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精准的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夯实学科基础。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第二层拓展课程,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和丰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热爱与追求,同时,反过来使学科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拓展类课程分为班级必修课、走班必修课和走班选修课。走班必修课和走班选修课源自我们目前的“三个一”课程(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和社团活动,这是基于现代义务教育的任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今后学生的特长发展会逐渐去功利化,不再与升学挂钩。我们主张的是人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形成应该实现常态化。“三个一”课程的学习采用走班制,社团活动今后也要如此。我们尝试社团活动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型组织——愿景小队,发挥少先队的组织功能,使少先队组织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内核中来。从长远看,这种愿景小队不仅是“三个一”课程和社团活动的学习共同体,同时也将成为班级一日生活和学习的共同体、外出实践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它能够使学生在这样的组织中有效提高学习、交往、合作等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三层开放创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是以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感受到实践、创新的乐趣,同时又反作用于基础课程。开放创新课程让学生走出学校,开阔视野,强调兴趣、习惯、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生。比如,我们创设的“图”课程,通过识图、读图、用图、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用图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剧”课程,应用学科知识赏析和鉴赏话剧、京剧、儿童剧等。endprint

拓展课程和开放创新课程,不是游离于基本课程之外,而是对基本课程的强化。通过对基本课程的重新组合,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在学生实践运用课程中,实施年级教学开放,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重组学习新集体,产生特殊的学习效应,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其交流和合作能力发展,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将其发展成为特长。这两层课程建构了形式多样、选择性强、延伸课程学习的内容,在保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学习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在集体教育中为学生设立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统一规划教学时间、地点,强调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课上的学习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在整体安排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的途径,更进一步促进其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课程学习的质量,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人的一切本事都是由基础的东西生长出来的,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去拓展、去创新。因此,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功底,又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我们就要创造这样的课程体系:它是立体的、开放的;它不仅是学科的开放,上课领域也是开放的,同时师资也是开放的。

建设创新课型——欣赏课

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分析,知识不仅是传统课堂上被认知、被记忆、被使用的对象,而且对人的情感和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知识是可以欣赏的观点。

我校的欣赏课是适用于各门课程的一种创新课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欣赏课把“知识”作为切入点,因为知识本身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四个层次。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失去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使得课堂教学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而学科欣赏课正是为实现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以“知识是可以欣赏的”理念为依据,通过对具有强烈学科特点、充满智慧的高水平知识的欣赏,对学生进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进而使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焕发出对知识的渴望,在学科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欣赏课挖掘具有文化品味的教学内容,创设激趣、愉悦的教学氛围,采用融通知识、强化体验、引发探究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欣赏课让学生领略到学习的趣味,享受到愉悦身心、发展智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发现、惊喜、赞叹、热爱、追求的学习情感,精神得以陶冶、濡染、涵养。

从教师的角度看,欣赏课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追求,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样感受到了知识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欣赏课的备课过程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从学校的角度看,通过学科欣赏课的研究与实践,将进一步实现“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编辑 王雪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欣赏课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超学科”来啦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