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玩转古诗词
2015-05-15高岩
高岩
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等特点。诗歌既是文学世界中的瑰宝,也是文化母体中的精髓。它以简约、唯美的形式表达出无限、丰润的情感。为了让一篇篇优秀的诗作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我们坚持“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巧妙设置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引导自主预习,激发学习兴趣。在上课前,如果学生预习得比较充分,课堂教学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情提前为学生设置预习问题,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作者的简介等,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积累与诗歌相关的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展开与作者的对话,生发出理性的思辨,达到“多学”的效果。
创设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欲望。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诗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我运用了引入图画创设情境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把诗歌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力争达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从而使他们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到诗歌情境之中。
反复吟咏诵读,读出诗韵情感。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诵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诵读时,要在透彻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在课堂上,我们一般从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四方面入手,采用自由读、听读、齐读、合作读和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朗读技巧把形象中蕴含的感情传达出来,充分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力。
理解诗歌内容,讲究文采意境。把诗歌内容译为现代汉语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关键。在此环节,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想象,深入感知诗歌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更为深刻地揣摩诗歌本意,深入挖掘隐藏其中的思想情感。尽可能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翻译诗作,用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的意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做好诗歌赏评,培养鉴赏能力。诗词作者往往是运用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吟咏诗韵、翻译诗词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依据诗歌的手法特点,分组讨论、赏析评价文本的表现手法,如古诗中常用的融情于景、用典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探究诗歌内涵,总结创作规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古典诗词鉴赏的规律、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诗词内涵,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教师可以从题材入手进行归类,让学生明白往往同一题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很相似的;在表现手法方面,古诗词有较为普遍的抒情手段和形象塑造手段;关于意象的继承性等规律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
拓展课外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比如,举办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再次改写古诗中的补白内容,或想象并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等。在学习王维的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我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联想,让学生将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词,让学生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写好诗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以上七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编辑 于萍